六上《世说新语》教案
六上《世说新语》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名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上《世说新语》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六上《世说新语》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世说新语》的文学常识。
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教学重点:
1)《世说新语》文学常识的掌握
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
教学难点:
1)体会《世说新语》中“以事见人”的艺术方法,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课 时:一课时
导 入:
上新课前,让我们先来看几幅图片,猜一下是什么成语或典故,“望梅止渴”、“七步成诗”、“管中窥豹”(学生参与)。这些成语和典故都出自我国南朝时期的笔记体小说集《世说新语》。
教学流程:
一、背景介绍:
《世说新语》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撰而成的,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是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二子,后来因为他的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没有子嗣,而过继于他,并承袭为临川王。
刘义庆虽然身处皇室,但为人非常的俭朴,“性简素,寡嗜欲”。又喜好文艺,因此他的周围总是围绕着一大批文学名流。,他的作品主要有《世说新语》、《幽明录》、《徐州先贤传》、《典叙》和《集林》。
《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三国至两晋时期士族阶层的言行风貌和轶事琐语的笔记小说,也是六朝志人小说的杰出代表。《世说新语》具有“语言简练、辞意隽永”的特点,因此著称于世。
《世说新语》全书共八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雅量、任诞、汰侈、等36个门类,共记载了1130个故事。
书中很多故事是我们所熟知的,比如:七步成诗(曹植)、望梅止渴(曹操)、坦应晒书、还有些故事也非常有趣,如:德行篇里的“管宁割席”;言谈篇里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任诞篇里的“王子猷夜雪访戴”(乘兴而来,兴尽而返);汰侈篇里的“石崇劝酒”等等。
二、课文分析
1、课文引入:
从课文的注释中了解杨修和曹操的相关资料,并对杨修作补充介绍,再由学生回忆发生在杨修和曹操之间的故事(“一合酪”,还有“鸡肋”、“门阔”、“梦境杀人”和“帝位之争” ),从中初步体会两者的性格特征。
然后,教师范读,并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字、词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请同学朗读,检查纠音效果。
2、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
1、重点字词:
魏武尝过曹蛾碑下 尝:曾经
下:旁边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 《劝学》
待我思之 思:思考
令修别记所知 别:另外 (别情 别名 别有天地)
乃叹曰 叹:感叹
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绢:质地薄而坚韧的丝织品,也指用生丝织成的一种丝织品。
臼:捣米用的器具,用石头或木头制成,中部凹下
齑:调味用的姜、蒜或韭菜碎末儿
2、重点句子:
1)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
翻译:见到墓碑的背部题有“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
正确的语序应是:见碑背上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
2)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翻译:我的才华不如你,走了三十里才悟出来。
正确的语序应是:我才不及卿,三十里乃觉
3、课文知识的补充
曹娥碑:
在古越大地上有两块名闻遐迩的碑刻,就是后世所盛赞的“斯篆淳碑”。斯篆,是指秦丞相李斯撰文并篆写的《秦会稽刻石》; 淳碑,则是指由东汉邯郸淳为表彰当时的孝女曹娥而撰写的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会稽郡上虞人,父亲曹盱,以“巫祝”为业,能“婆娑乐神”。在曹娥年满十四岁的五月初五,按乡里习俗,曹盱在江上迎涛神(伍子胥),以保一方平安。江上浪大水急,曹盱不慎落水淹死。由于没见到尸体,曹娥痛不欲生,便沿江寻找父亲的尸体。于十七日后,投江而死。县令怜惜她的义举,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为她写了碑文。而那距离曹娥殉父的时间也已经过去九年了,邯郸淳执笔之时,才年仅十六岁,但文采非凡,据说是“挥笔而成,无所点定”,连当时的名士魏朗看到后也直自叹不如,并偷偷毁掉了自己的草稿。
《曹娥碑》得以名扬全国,与蔡邕的评语是有莫大关系的。相传蔡邕因为上书弹劾宦官,而被流放南方,遇赦后,又惧怕报复不敢回家乡,于是亡命天涯,转而来到江浙一带。在会稽的地方志中曾记载,蔡邕夜访曹娥墓,用手摸索着读完了碑文,大赞之余,又在夜色中题上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龙飞凤舞的八个大字,给后世留下了这千古字谜。
4、人物性格的品评
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杨修和曹操的言行的语句,从中分析人物的性格,体会《世说新语》“以事见人”的艺术特色。
魏武帝 杨修
谓修曰:“解不” 答曰:“解”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 曰:“黄绢……”
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提问:
1)曹操问杨修“解不”时,他的心态是如何的(胸有成足呢,还是试探性的)?
2)杨修的一个“解”字似乎太简单了,但从中我们能看出什么?
(两者地位的差异,严明的君主关系;杨修深知自己所处的地位;杨修的修养;杨修的胸有成足)
我们可否在这个“解”字前面为他加个修饰语,如果可以应该加什么?(微笑,淡然,茫然?)
3)曹操说,“卿未可言,待我思之”从中我们又能体会出什么(好胜、好思)?
4)“令修别记所知”中的“令”又一次强调了什么?(严明的君臣关系)
5)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从中我们能读出什么?有真心赞美吗?
如果能发自内心的赞美,哪处就可以赞美了?从中可以看出曹操怎样的性格?
(我们可以读出形象化了的两人智慧的差距。此处不是赞美,是感叹。 从中也可以看出曹操不甚宽广的胸襟,)
总结:从文中寥寥几句,我们就能体会到曹操和杨修鲜明的性格特征,而这正是《世说新语》艺术手法上“以事见人”独特的魅力。并且在语言方面我们也能感受的《世说新语》简洁明了,清丽委婉的特征。
三、知识的扩展
1、有关隐语的介绍
我国的谜语源远流长,早在生产力还十分低下的西周以前,就出现了谜语的语言现象。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语言日益丰富,具有隐示性的歌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出现了我国谜语的最早形式--廋辞和隐语,这是谜语的最初萌芽。到东汉时期,隐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利用方块字在离合增损中形、音、义的变化,产生了第一条文义字谜,即“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隐语从先秦过渡到西汉,就开始逐步趋向于谜语,当时流行的射覆,已成为民间和宫廷的娱乐品了。并且大量的隐语开始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而文人也表现出对其的特别钟爱。
2、用猜谜的形式使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
1)谜面:呀 (打一成语)
2)谜面: 群英会(打一教育机构)
3)谜面:欧美民族(打一人名)
谜底:1) 唇齿相依 2)幼儿园 3)西施
四、作业环节
1、给一段文字加上正确的标点
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啖一口也复何疑。
六上《世说新语》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实词,理解文义,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明义,在研讨中明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和睦、轻松、融洽的气氛中感受亲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实词。品析文中人物的语言,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我们中国历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你知道哪些关于机智儿童的故事呢?(如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甘罗十二岁做宰相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世说新语》两则其中的第一则《咏雪》。
二、探索新知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指名介绍作品作者。(出示课件)
2、听课文录音,把握节奏,体会语感。
3、根据所听录音及文意给课文断句。
4、理解加横线的重点词语。
5、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二)品读课文,研讨问题。(四人小组合作)
思考问题:(出示课件)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议”短短的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却相当多,这一句都交代了什么内容?
2、“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3、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小组中选出代表发言,师生交流。
明确要点:
1、交代了时间(寒雪日)地点(内集)人物(谢太傅与儿女)事件(讲论文议)
2、营造了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气氛。此问是开放性的,说“家庭气氛”也不限于列出的那些词语,能从整体上感知此刻的家庭气氛更好。答案可从“融洽”“欢快”“轻松”中任择一两个。
3、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古人称谢道韫为才女,曰“咏絮才”就是从这里来的。
4、你认为谢道韫和胡儿的比喻哪一个好呢?
讨论并归纳:有两种不同的意见。
(1)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相似,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花飘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因此说,“撒盐”这一比喻用得好。
(2)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而“撤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在空中撒盐干什么呢?且形象不美。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所以说“柳絮”一喻好。
5、对文中“公大笑乐”一句有不同解释,你有何看法?
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②“笑”前喻,“乐”后喻;
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三)归纳主旨:咏雪讲的是晋朝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
(四)背诵课文,熟读成诵(出示课件,根据情境增强记忆)
三、拓展延伸
你还能想出哪些咏雪的诗句?(积累诗句)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张渭)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
四、课堂练习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中质疑、读后思辨
过程与方法:
师生同读、同议、同讲、同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品读中感受亲情。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选择中学会做人。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多角度拓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在项羽的麾下有个将军叫季布,因为他多次围困刘邦,在项羽兵败后,刘邦便出千金捉拿他。由于季布平时重,深得人心,所以人们冒着诛九族的危险来藏匿他。当时楚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得黄金百两,不如得季布一诺"最后刘邦只好特赦了季布,并升他为江东太宗。这就是“一诺千金”和“季布一诺”的典故。可见,诚信是多么重要啊!今天就来认识一个不守信用的人,让我们来看看我们的小元方是怎样对待他的吧!(出示课题)《陈太丘与友期》。
二、探索新知
(一)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注意字音和节奏。(强调“尊君在不”中的“不”读音)
2、学生齐读已划出节奏的课文。
3、理解重点词语
4、对照重点词语及工具书理解全文意思。
(学生查阅工具书,互相交流,并推选代表讲述课文大意)
5、师生交流,共同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二)合作探究
1、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2、同学互相评价。
3、四人为一组合作学习,质疑解惑。小组内解答不了的另推荐一个中心发言人作好记录,提出问题全班讨论。
归纳问题:
(1)元方是怎样反驳“友人”的,他的反驳有说服力吗?
(2)你认为文中的“元方”和“友人”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明确:
(1)元方针锋相对,指出“友人”的“无信”“无礼”,义正辞严,使得“友人”“惭”最后“下车引之”。
(2)元方是机智聪敏,善辩,懂礼识仪的人;友人是无信、无礼但却知错能改的人。
4、多角度探究: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结合文中内容,说说你的看法。(出示课件)
明确:A、不失礼(客人得知太丘已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陈纪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而辞严,逼得对方无言可答。所以,这一则的核心是“无信”、“无礼”,宣扬的是正直不阿,为人正派的品格。不失礼,因为是“友”失礼在前,先不尊重元方的父亲。
B、失礼(因为“友”毕竟是与父亲平辈,不应不尊重长辈。应该始终有礼貌,不能对客人置之不理,要给人以改错的机会,允许人家道歉。不要管大人之间的事)(围绕AB中的任何一点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5、按着这个多角度的思路思考下去,你来给故事重新安排情节。
a、元方回答友人的句子可以改为“我的父亲是‘非人’,你与我父亲为友人,那你也是‘非人’啊!”
b、元方原谅了友人,带着友人去找他父亲去了。
三、尝试反馈
1、积累成语:你能说出包含有以下字的成语吗?(出示课件)
2、积累名言。你能说出关于讲诚信、懂礼貌的名言吗?(出示课件)
示例:
只有首先做到言出必行,你的话才有信用。——(波斯)昂苏尔玛阿里
人生在世,如失去信用,就如同行尸走肉。——(英)赫伯特
履行诺言是名誉的标志。——(法)谚语
礼貌无需花费一文,却能赢得一切。——(英)玛沃蒙塔古
四、归纳总结:谈一谈你这堂课的收获?
中华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走近它,熟读它,背诵它,让它根植于我们的心灵,伴随我们成长!
六上《世说新语》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一)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小说的一般方法。
(二)引导学生认识到“诚信”是立世之本。
(三)激励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讲述故事
同学们,老师小时候听过一个故事,至今记忆犹新。你们想不想听听这个故事呢?(教师讲述“曾子杀猪”的故事,注意技巧,恰当运用形体语言,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学生复述故事作铺垫。)大家知道这个故事的题目吗?大家想想,老师为什么会对这个故事如此刻骨铭心呢?(引导学生说出故事蕴涵的道理。)
2.导入新课
“诚信”是立世之本,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讲求诚信的民族,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许许多多的诸如“曾子杀猪”这样的诚信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撷取其中的两朵浪花,伴随着古人的足迹,去寻访诚信的真谛吧!
(二)简介《世说新语》及其作者
(三)指导学生了解学习文言小说的一般方法(板书)
1.清除障碍,顺畅朗读。
2.理解字句,整体感知。
3.复述故事,推究内涵。
4.审美评价,勇于创新。
解说:
①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的读音障碍,特别要注意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推敲每一句的朗读停顿;
②调动原有的积累,运用工具书,通过合作学习,疏通文意,理清故事情节;
③在对原文正确理解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推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④小说的审美评价是多方面的,就初中学生而言,最主要的是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审美评价。要让学生知道评价人物的根据是人物的言行,评价人物的标准是正确的、人们公认的思想道德准则。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审美,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四)组织学生学习《期行》
1.引导学生进行文言小说第一阶段的学习。
(1)注意下列加下画线字在文中的读音。
期(qī)行尊君在不(fǒu)
(2)学生自读课文,推敲朗读停顿;指名朗读课文,师生共同修正;齐读课文。
2.引导学生进行文言小说第二阶段的学习。
(1)请学生翻译课文。(可一人一句,要讲清重点字句。)
(2)通过讨论,梳理故事情节。(可板书)
开端:期行不至,太丘舍去。
发展:客问元方,怒骂太丘。
高潮:元方驳客,无信无礼。
结局:客惭下车,元方不顾。
3.引导学生进行文言小说第三阶段的学习。
(1)同座学生互述故事,推荐优秀者上讲台表演。(要求表演的学生注意体验开始时教师讲故事的语气、神态,力求能够绘声绘色。)
(2)讨论:作者创作这个故事,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明白怎样的道理呢?
明确:告诉人们诚信是立世之本,要人们做一个守信的人。(学生回答意对即可。)
4.引导学生进行文言小说第四阶段的学习。
《期行》这则文言小说短小精悍,但故事情节完整,人物也刻画得栩栩如生。你能否就文中一两个人物的言行,说说自己的看法呢?(学生自由发言,如果学生说出陈太丘、元方有做得不妥的地方,“客”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的,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五)小结
同学们,这堂课老师给大家介绍了文言小说的一般学习方法。大家的悟性很高,顺利完成了《期行》这篇文言小说的学习任务。下一堂课,我们将学习《乘船》,老师想放开手,完全由你们自己来学习这篇文言小说,大家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呢?
(六)布置作业
1.回家将《期行》这个故事讲给你的父母听,请他们给你评判打分。(优、良、中、差)
2.如果你是学习小组的牵头人,你将如何组织你的小组成员按照老师介绍的学习文言小说的一般方法,来学习《乘船》?请你设计一份内容具体、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案,准备竞选《乘船》学习小组的牵头人。
第二课时
(一)回顾文言小说的一般学习方法
(二)小组学习《乘船》(每组以6至8人为宜,由学生自己主持,教师巡视指导)
1.各小组交流学习方案,选定方案优秀者为本小组学习牵头人。
2.取长补短,小组成员共同修改完善学习方案。
3.按照确定了的学习方案,小组合作学习《乘船》,疑难问题可求助老师。
4.展示学习成果。(可采用电视上常见的知识竞赛的方法,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给予鼓励性的打分。)
(1)课文朗读展示。(每小组出1人,人选由其他小组任意指定。)
(2)字句理解展示。(为了便于突出重点,可由教师出题,各小组抢答。)
(3)故事复述展示。(由各小组推选1人参加。)
(4)故事内涵展示。(各小组在整理好答案后,选定1人公示,意思正确就可以给分。)
故事内涵: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人要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
(5)评价审美展示。(让学生们评判华歆与王朗谁“优”谁“劣”。各组自由发言,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即可。不同观点可以展开辩论,看法新颖独特的要给予加分鼓励。)
(三)教师对各组的学习情况进行评点(从鼓励的角度,肯定各小组的学习成果,同时对学生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也要中肯地指出,以利以后的学习)
(四)布置作业
1.回家将《乘船》的故事讲给父母听,请他们评定等第。
2.就这次小组学习中的得与失,写一份200~300字的体会。
3.课后搜集两个以上有关诚信的小故事。
六上《世说新语》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储备点:
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能力培养点:
赏析文中简练生动的语言。
用自己的观点评价文中的人物形象,
情感体验点:
体验偶得佳句的.喜悦与被小孩批评的不自在。
教学重、难点:
1、《咏雪》中两个喻雪的句子哪个更好,为什么?
2、《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课文类型:
讲读课文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具准备:
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课前两分钟训练(讲故事)
请一名同学讲述“司马光砸缸”或其他故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教师补充。
[参考资料]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诵读课文
教师教读
(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要一句一句教读。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过渡)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复述,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学生四人小组复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复述。
疏通文意
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乃至”、“期行”等。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导学
①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②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可不必考虑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教师灵活把握,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
《咏雪》问题组:(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
a、“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b、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c、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多媒体投影下大雪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再讨论分析。)
d、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给予鼓励。对于咏雪的名句,让学生拓展思维。
[教师导学]
以上的学习,同学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得很好。运用以上的学习方式学习下一篇,希望同学们的收获更大。
《陈太丘与友期》问题组:
a、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b、“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c、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d、多媒体放一段录像,让学生指出其待人接物的一些错误,如无条件,可让学生讨论:家里来了客人,家长不在家,你是怎样接待的?谈谈你的具体做法。
作业布置:
①完成课后练习
②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查阅《世说新语》,讲给其他同学听。
板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
短小精悍、耐人寻味 简练生动、针锋相对
(人物)
语言、动作、神态
教学后记:
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所学知识的运用,是这节课的重要的内容。阅读浅易日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六上《世说新语》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目标
1.了解有关《世说新语》的文学常识。
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德育目标
从古人身上吸取做人的道理:人应谦虚;与人相处应落落大方,有礼有节,诚实守信。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准确把握重点字、词。
2.流利地翻译全文,达到自动讲述故事的程度。
二、整体感知
《世说新语》亦称《世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笔记小说集,也是同类小说中的代表作。有许多作品,批判黑暗,讽刺奢淫、表彰善良,全书语言精练,善于通过一言、一行来刻画人物肖像和精神面貌,意味隽永,今天我们一同学习《世说》三则故事,体会作者遣词造句,塑造人物的独特语言风格。
三、疏通字词并翻译全文
1.介绍作者刘义庆的有关知识以及《世说新语》这部小说的特色。
2.检查。
3.要求根据书后注释翻译三则故事。
4.重点语句解析。
四、总结、扩展
点评翻译的优劣,概括指导古文译法:变单为双,联想推敲,补充省略,调整词序等。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思考:
1.三则故事分别表现主人公怎样的性格。(用一句话概括)
2.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3.体会三则故事的语言特点。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分析人物性格
2.体会语言特色
二、课文分析
1.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
孔融:机智
陈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曹操:好猜忌、嗜杀、残暴。
2.小说通过人物的哪些方面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
孔融:语言描写
对守门人所言:初步展示(开始)
与李膺对话:逐步表现(发展)
回陈韪之语:进一步表现(高潮)
陈元方:语言描写
曹操:行动描写
使…代;自…立→令间谍问→闻之,追杀
3.读《世说新语·排调·第二十五》这则故事,体会语言特色
谢公(人名)始有东山之志(指优游山林的意愿),后严命屡臻(下达)势不获已(看情势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了),始就桓公司马。于时人有饷桓公药草,中有“远志”。公取以问谢:“此药又名‘小草’,何一物而有二称?”谢未即答。时郝隆在座,应声答曰:“此甚易解:处则为易‘远志’,出则为‘小草’”。谢甚有愧色。桓公目谢而笑曰:郝参军此过乃不恶,亦极有会。(话说得极有意味)
思考:
①谢安听了郝隆的话后感到惭愧的原因。
②本文语言特色。
附参考答案:
①谢安始有东山之志,可后来毕竟出山为官了。郝隆所志处山则这处山为“远志”,出山则为小草。因此谢安“出山”则为小草。
②语言隽永,意味深长。
远志:名为药名,更指人的洁身自好的志向。
三、总结、扩展
1.《世说新语》善于通过特征性的细节勾勒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使之栩栩如生。
2.善于把记言、记事相结合。
3.语言精练含蓄,隽永传神。
四、作业
课后练习一
探究活动
一、方仲永与孔融的人生起点一样,但结局却大不相同,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解说:同学们先找到《伤仲永》这篇文章,搜集一些有关孔融的故事、生平事迹的;然后在对比阅读的基础上在班内组织讨论;最后形成一定的结论。
二、你认为陈太丘的做法可不可取?为什么?
解说:可以在班内组织讨论或展开辩论。
六上《世说新语》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3.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难点:翻译文言文,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朗读课文3遍,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
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现在江苏徐州市)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原有集,已佚。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曾指出:“这种清谈本从汉之清议而来。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土议论政事,其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底名士,就不敢再议论政事,而一变为专谈玄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成了所谓清谈了。但这种清谈的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底资格;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看做一部名士底教科书。”
2.导语。
《世说新语雅量第六》有这样一则故事: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王戎为什么未尝一口能知道这一定是苦李?这是因为他虽小却能注意观察,认真思索的结果。树在路旁,如果李子甜早就让人家摘光了这是其一;结果很多,树枝营养供应不足,李子一定很苦,这是其二。从这里可以看出王戎的聪颖机智的性格。
我国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美谈,至今流传。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有两位这样的儿童。
三、正课
1.朗读《咏雪》。要求语音正确,节奏合理,读出感情。
2.指导学生翻译课文,一人一句。
翻译: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谈诗论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撤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3.探究质疑: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讨论并归纳:家庭气氛融洽、欢快、轻松、
4.探究质疑:文中的“儿女”指子侄辈,指家庭中年轻一代。现在的“儿女”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指子女,这是古今词义的变化。
5.探究质疑:文中的“拟”指什么,现在的“拟”又指什么?这是文言中什么现象?
讨论并归纳:古义指相比,今义指打算、仿照。这是古今词义的变化。
6.探究质疑:“公大笑乐”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有不同的解释。
(1)对子侄辈的答案都很满意
(2)“笑”前喻,“乐”后喻。
(3)为“柳絮”——喻而“笑乐”。
古人称谢道韫为才女,曰“咏絮才”就是从这里来的。
7.探究质疑:你认为两个比喻哪个更好?
讨论并归纳:有两种相反的意见。
(1)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相似,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花飘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因此说,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
(2)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而“撤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且形象不美。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8.探究质疑:你知道古人有哪些喻雪的名句?或者你给雪来一个恰当的比喻。
讨论并归纳:可自由发言。
示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像鹅毛漫天飞舞 像蒲公英子
四、小结
文章客观地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以描写人物语言为主,全篇语言简练。在不足百字的文章里,清楚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缘由以及经过和结果。虽未作一字议论,但从文末补充交代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更赞赏道韫的才气。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朗读《陈太丘与友期》3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谢道韫这个才女,这节课我们将再认识陈元方这个神童。
三、正课
1.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翻译: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中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个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个朋友就发怒了,骂道:“真不是人啊!跟人家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父亲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个朋友感到惭愧,就下车来拉元方(想讨好他),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自家的大门。
3.探究质疑:元方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何以见得?讨论并归纳:
(1)他认为客人“无礼”“无信”谴责他,维护了自己及父亲的尊严,说明他聪颖、机智,懂礼识义;
(2)对粗俗的客人“入门不顾”,又表现他正直不阿的性格。
4.探究质疑: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讨论并归纳:有两种看法。
(1)如探究质疑。
(2)认为客人已经认错了,就应当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也算无礼。
5.当堂朗诵这两篇文言文。
四、小结
本文主要记述陈元方和来客的一段对话。对话以责备客人“无信、无礼”为核心,既表现了陈元方懂礼识义的品质,又从反面说明了“信”和“礼”的重要性。结尾“入门不顾”的动作细节,再次强化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五、作业
六上《世说新语》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掌握“俄而、欣然、拟、未若、乃、期、委、去、引、舍、顾”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
2、背诵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3、把握本文以叙为主,叙中有议的写作特点。
〖德育目标〗
《世说新语》作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鲁迅语),教导人们做人要方正,诚实守信,以礼待人,言辞要高雅。
【教学重点】
1、把握本文语言简练、辞意隽永,以叙为主的特点。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2、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这两则短文都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们应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这就是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师生互动与学生互动结合,自主合作探究与点拨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
3、延伸阅读法。本文用两课时教读,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学生阅读。
【教具准备】
多媒体 CAI 课件、打印好的阅读材料、实物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研读《咏雪》。学生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疏通文意;学生复述故事,把握文章情节,理解文章内容;组织学生讨论有争议的问题,在相互切磋交流中,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同学们,雪花是严寒的冬天,仁慈的上帝送给我们的礼物,它是那样的纯洁、轻盈,你能拿什么比拟它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咏雪》,你和文中的两位才子比试比试如何呢?(板书文题)
设计二:同学们,我们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聪明孩子的故事,你能列举一些吗?(学生答)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王戎评李……请同学讲讲王戎评李的故事。(教师也可出示小黑板提示)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选自这本书的《咏雪》。(板书文题)
二、介绍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学生齐读注解①,教师补充。
多媒体显示: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本书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三、研读《咏雪》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读顺句子,疏通文意。
2、把学生分为6组,小组成员讨论解决字词句方面的疑难,按照读──译──讲的步骤进行。如有小组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可提交班上集体解决,教师可适当给予提示。
3、选三个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教师可提示学生要先了解故事背景,再抓住它的核心。
4、学生分组探究问题:
⑴各组提问:
疏通文意后,请同学们深读课文,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
⑵教师归纳问题:
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①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
②“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③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
⑶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酌情指导。
六上《世说新语》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一、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二、反复诵读,品味故事的文化内涵,感受家庭温馨的氛围。
三、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难点:
品味故事的文化内涵,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步骤:
本文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反映了古人的家庭教育,家庭文化生活和亲情观念。《咏雪》叙述了谢家子弟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咏雪”一事的始末,突出表现谢道韫的咏絮之才,暗示作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陈太丘与友期》记述了年方七岁的陈纪责备父友“无信、无礼”,表现了陈纪懂理识义的品质,聪颖机智,正直不阿的性格特点。其中敢于维护父亲尊严,更可以看出其父子亲情。我们今天来学习《咏雪》。
一、介绍《世说新语》及刘义庆。
《世说新语》是我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故事,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刘义庆,南朝宋彭城(现在江苏徐州)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世说新语》是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也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二、 教师范读《咏雪》,指明朗读节奏,读准字音。
1、朗读节奏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应掌握的字音。
雪骤 差可拟 无奕女 谢道韫
三、学生诵读《咏雪》,初步感知文意。(大屏幕显示全文朗读节奏)
四、讲析全文,
1、注意下列词语的解释。
内集 儿女 讲论文义 俄而 欣然 差可拟 未若
大屏幕显示全文译文,全体学生齐声朗读。
学生再读课文,感知人物思想感情。
五、合作探究
1、谢家的家庭氛围 如何?
指名学生回答,明确: 融洽、欢快、轻松、温馨、和乐的家庭氛围。
你觉得“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谁更好?
指几名学生分别回答,归纳概括,明确: “柳絮”的比喻更好些,有优美的意象“柳絮”,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撒盐”虽形似而无好的意蕴。
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指名学生回答,明确:可用来喻“飞雪”的喻体还有如:鹅毛、蒲公英子等 ,我们常说“鹅毛般的大雪”。
如何理解谢太傅的“大笑乐”?
指几名学生分别回答,归纳概括,明确:谢太傅对两人的答案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拓展引申,你还知道哪些写雪的古诗句?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北风行》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高群《对雪》
学生集体背诵全文。
总结
本节课的学习,在写作上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描写景物时,我们要尽量选用能表达丰富意蕴、带给读者美感的意象,使我们的文章更生动,更富有诗意,带给读者更多意在言外的审美情趣。
课外作业
课外收集两则有关我国古代少年的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并讲给自己熟悉的小朋友听,把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美德传承下去。
六上《世说新语》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1、顺畅翻译全文,并能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2、领悟故事情节所包含的积极意义:诚信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
3、引导学生学习评价人物。
教学过程:
第一则《期行》)
一、自主学习:
1、学生朗读课文,正音,辨形。译重点词、句。
期:(古义)约定、(今义)星期。不:现写作“否”,表示不。
引:拉。过:超过。顾:回头看。委:丢下、抛弃。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去。(注意省略的成分)
二、合作交流
四人小组结合课文注译进行翻译,并派代表向其它小组质疑。
三、质疑讨论
〈1〉友人末到,陈大丘就独自走了。你是陈大丘,你会怎么做?
〈2〉哪些言行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3〉如何看待元方这个“时年七岁”的孩子?
〈4〉“友人渐,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为什么?
〈5〉假如第二天陈大丘与友人见面,请设想一下,他们俩各自能说些什么?
第二则《乘船》)
一、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正音,辨形。
俱:一起。幸:(古义:幸而、恰巧)、(今义:幸福)。尚:还。
辄:当即。可:肯、同意。舍:抛弃。守:难道。
所以:……的原因。邪:相当于“吗”,表疑问。遂:于是,就。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罢了。
二、合作交流:四人小组结合课文注释进行翻译,并派代表向其它小组质疑。
三、质疑讨论
1、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怎样评价他们的优劣?
3、比较《期行》和《乘船》有什么不同?
4、比较《期行》《乘船》的写作特点:
(《期行》行文简洁,故事情节紧凑,中心意思深刻,耐人寻味。)
(《乘船》行文简洁,故事情节完整,通过对比,揭示了文章中心。
总结:
通过本文两个小故事的学习,我们主要学到了什么?
布置作业。
围绕对课文中所阐明的主旨——“诚信”,联系社会现实,结合生活实际以“诚信”为题材写一段话。
课堂检测:
《世说新语》两则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1、《世说新语》是由组织编写的。(2分)
2、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6分)
⑴俄而雪骤(俄而:)
⑵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可拟:)
⑶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期日中:)
⑷太丘舍去(舍去:)
⑸尊君在不(不:)
⑹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委:)
3、《咏雪》中两个比喻哪个更好?(4分)
4、《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4分)
5、"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4分)
6、《陈太丘与友期》中,"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入门不顾",怎样理解元方的行为?(4分)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一)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要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7、这个小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文章是怎样刻画主要人物的?(4分)
8、从故事主人的言谈中可知,做人要。(3分)
9、释词:(4分)
日中:()舍去:()
无礼:()引之:()
10、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4分)
11、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4分)
12、"元方入门不顾"以表示。(3分)
13、元方入门后,友人会怎样?(4分)
答案:
1、刘义庆
2、⑴俄而:不久,一会儿⑵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⑶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⑷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⑸不:通"否"⑹委:丢下,舍弃
3、"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4、"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5、略
6、略
7、元方,语言和行为
8、守信用、讲礼貌。
9、中午;不再等候而走了;没有礼貌;拉元方
10、"君与家君期日中,……则是无礼。"
11、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12、对友人不守信,说话不礼貌的行为表示抗议和蔑视。
13、略
六上《世说新语》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标:
1、扫除文字障碍,疏通文意。
2、反复诵读,当堂背诵。
3、理解、体会古人的某种家庭和亲情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文言字、词、句的理解。
2、难点:目标3。
三、教学设想: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语文中的古诗文教学,强调诵读,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本单元两篇文言短文《咏雪》、《陈太丘与友期》选自《世说新语》,语言文字相对浅显,且具有一定故事性,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容易些。因此,设想在以传统的朗读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完成对本文的学习。
四、教学准备:
1、布置预习,通过,结合课文注解解决生字词。
2、制作几张简单的幻灯片。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美谈,至今流传。这里,就有两篇文言短文向我们介绍了这样两位少年儿童。
二、读准字音,明确停顿:
1、请一学生范读,其他学生作好评析找错工作,并示范自己所理解的读法。
2、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朗读,请学生仔细对照。
三、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1、四人小组互相讨论学习,逐字、逐词、逐句解决翻译问题。
2、请小组代表提出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由其他小组代表帮助解决。遇到班里没人能解释的,教师作解答。对文中重要的字词句,特别是那些常用文言词的用法,特殊的文言句式等,教师应加以强调。
大屏幕出示重要字词句:
(1)解释句中黑体字的意思
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家君”、“尊君”的意义有什么不同?
3、请一学生全文翻译。
四、朗读训练:
(多种形式,反复诵读。)
五、作业:
1、口头翻译这两篇短文,特别注意重要的字词句。
2、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这两篇短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复习巩固:
1、解释字词。(大屏幕出示)
2、翻译重要句子。(大屏幕出示)
3、检查背诵。
二、齐读这两则短文。
三、启发引导,解决难点:
1、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这两则短文大意。
2、《咏雪》给我们营造了怎样一种家庭氛围?你是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
(参考:家庭氛围:融洽、欢乐、轻松、温馨等,词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
3、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4、《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从中可以看出元方是个怎样的人?
(让学生充分讨论,各抒己见。)
5、这则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6、联系实际谈谈对“做人就要有诚信,讲礼仪”的看法。
四、以这两则小短文为例,简介《世说新语》的艺术成就。
五、作业:课外阅读《世说新语》。
教后反思:
我们觉得这两则短文文字浅显易懂,对学生来讲,似乎并非如此。虽然前面接触过几篇更难的文言文,但毕竟基础差,在结合课文注解的基础上,学生还是无法通过自主或合作学习来解决翻译问题,最后还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完成此目标。
第二课时,诵读安排较多,学生对“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的讨论非常热烈、积极,从中也可以看出现在的学生对人、对事很有自己的看法,作为教师,更要注重引导学生明辨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