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雨霖铃教案(精选3篇)
抱歉,我无法完成这个任务。
宋词雨霖铃教案 篇三
宋词雨霖铃教案
古诗词是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宋词雨霖铃教案,欢迎阅读参考!
教学思路:
《雨霖铃》是高中语文新课标必修4阅读鉴赏部分第二单元柳永词两首中的一篇。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学习宋词,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之美;领悟作品中情与景交融的意境。
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也是婉约词的代表作。教学中通过吟咏诵读,品读鉴赏,交流评价几个环节,借助各种艺术资源与手段,让学生获得一次美的体验,美的陶冶,美的享受,从而提高古代诗歌的鉴赏与评价的能力,真正体现语文审美教育价值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词的情感基调;
②鉴赏意象,意境,品味婉约词的特点
③把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①朗读、品读、鉴赏、交流,评价;
②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学生自行研读,自我探究;
③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朗读背诵,交流讨论;
3.审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借助多媒体,师生共同品读,培养诗歌审美情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②感悟人世间的离别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感受、体味这首词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2.难点:对词中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鉴赏。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读法、问答法、讨论法、交流法。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查找柳永生平及作品
教师需要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李商隐说“相见时难别亦难”,是的,在现实生活中,别离是一种常事。离情别绪更是诗词中亘古不变的话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别离”的呢?
评:教师以美的语言导入
二、知人论世,探寻背景
(生生相互介绍预习资料。教师补充,多媒体提示):
柳永(约980~约1053),原名三变,崇安(今福建崇安县)人。仁宗景佑元年(1034)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很不得意,生活穷愁潦倒,处事方面抱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他在城市生活的时间很长,经常出入倡馆酒楼间,与教坊乐工和歌伎们交往,因而熟悉士民、歌伎的生活,并通晓乐律。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由于他的生活环境及其他各个方面的条件,使他成为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的代表词人。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衣红偎翆、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雨霖铃》这一词调,本是唐代教坊大曲,相传唐玄宗入蜀,到斜口时,淋雨连日,他经过秦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以寄托哀思,因此流传于世。
师: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下、凄楚欲绝的情味。当时的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与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是觉得痛苦万分。让我们一起来品读。
评:注重学生对信息的获取过程,注重学生对审美对象的个性认识。此时教师甚至可以缺场。
三、朗诵吟咏,感悟诗歌的音律美
1.教师范背全词。
2.学生初读全词,读准字音。
3.师生听多媒体范读。
4.师生共同探讨诵读要注意的问题:
感情基调:悲戚低沉;断句、语意的连贯。
提示:首先注意词的低沉基调,还要保持乐句的完整性,因为课文中的标点是按意思的连贯性点的,有些地方跟乐句并不一致。例如“寒蝉凄切”是一个乐句,“切”字起韵,应有稍长的停顿;以下“都门帐饮无绪”“今宵酒醒何处”皆独立乐句,亦应这样处理。有些乐句有“豆”。如“留恋处”“念去去”“杨柳岸”“便纵有”等之后皆有“豆”,“豆”相当与八分或十六分休止符,读时应声断气不断。
5.学生齐读。
6.声请并茂地品读《雨霖铃》。
7.CAI播放朗读视频(学生听课文录音,注意句子的节奏)。
评:通过不同的形式,并辅以音乐,视频等艺术资源,感悟诗歌的声律之美
四、自主合作探究,品味鉴赏诗歌的意境美(一)问题探究一:
1.哪些诗句能体现离别之人的伤感之情?
2.请找出文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意象。
3.领悟《雨霖铃》的内容与技巧。
设问、思考:“这首词抒发了跟情人难舍难分的感情。”本词可分为几层,各层分别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通过什么内容来表达这种“难舍难分的感情”?
讨论、交流。
4.鉴赏词的意境:让学生根据上、下片的内容,分别作一幅画,并取个动听的名字,然后用自己的话生动形象的描述出来。
讨论、交流明确:
长亭送别图:
一个秋天的傍晚,骤雨刚刚停歇,空气格外清新,寒蝉在柳树梢长鸣不已。京城门外,长亭边,一个临时搭建的蓬帐里,筵席上有两个斟满酒的酒杯和两盘几乎没动过筷子的下酒菜。词人与情人双手紧握,喉咙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来,脸颊上挂满了滚烫的泪水。此时水面上有一只小船,一位老艄公正对着这对情人使劲的喊着:“上船喽——,上船喽——。”天色越来越暗,茫茫水域里,蒙蒙雾气一片。
晓风残月图:
一夜飘流后,词人仿佛来到异乡。拂晓时特别凄清,头顶依然有一弯残月,河流两岸朦朦胧胧的杨柳树在瑟瑟秋风中摇曳着。词人望着残月,感受着秋风,现出一副愁眉不展,若有所思的样子。
(二)问题探究二:
1.明代词评家贺裳称柳永这首词中有一“千古俊句”,你认为是哪一句?请说说理由。(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2.“灞桥折柳”是什么意思?
CAI:古代长安东有一桥,叫灞桥,汉代人们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后因以“折柳”为赠别的代称。
学生小组讨论后,明确:
“杨柳”和别情有关,“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后,杨柳和离别似乎已成为具有必然的联系了。“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时的景象,这时一切景象都特别凄凉,难以忍受。古时要赶远程的人也往往在这个时侯动身,因而也常常在这个时候送别。
如温庭筠《菩萨蛮》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就是把别情与这时候的景象联系在一起来说的。“酒醒”后的惆怅(离人饮酒,是作为麻醉剂来消减愁怀的,酒醒无异于“愁醒”。经过麻醉后再醒过来的愁,就越发使人无法排遣了)和眼前最能触动离愁的景象(岸上的杨柳,晓风吹拂,残月微明)交融在一起,这情景确实凄凉难耐。可见,“杨柳”这两句中词人集中了许多最能触动离愁的东西入词,构成凄凉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伤离别的悲凉情怀。
3.历来词评家赞赏“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二句。请你说说其妙处。
学生品评、交流,CAI点拨:
此二句历来为人传诵,妙在集中了那么多最能触动离愁的东西:
离人饮酒消愁,酒醒无异愁醒,愁醒更叫人难受。“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病。”(王景)此其一。
晓风残月,天未亮时特别凄清,古时赶远程常在此时动身。“惆怅晓莺残月,伤别。”(韦庄)此其二。
自“灞桥折柳”以来,杨柳和离别常常相伴.“年年柳色,灞陵相别。”(李白)此其三。
4.本词好在哪里?哪几句话能引起你的共鸣?
学生交流,CAI点拨: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二句写:当登舟分袂之际,两个人手拉着手儿,含泪相视着,大约是想把心上人的面容身影,再最后一次深深地印进记忆之中去吧。此时此地,他们心里该有多少话啊,然而却只是默然相对,谁也再说不出一个字来,而他们相互真挚深沉的爱和内心极度的痛苦却正是通过这彼此极力抑制着的无言的哽噎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体现。一个“竟”字,突出地强调了这种极为矛盾复杂的感情表达方式。苏轼在悼亡词《江城子》里,这样写他梦见了死去十年的妻子:“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异曲同工,也具有特别能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无言中”。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多情”是指多情的人。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是感伤离别的,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时节。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李商隐《无题》诗云:“相见时难别亦难”。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三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承上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层所开拓出的意境,进一步设想分别后的凄凉处境。今夜喝了别酒以后乘船而行,朦朦胧胧的,酒醒后,将到了什么地方呢?大概已是拂晓,到了枯杨岸边,冷风吹面,残缺的月亮挂在天边。
岸柳,容易使人想起霸陵折柳赠别,且是枯柳,晓风寒,残月冷,景物是孤单单、清冷冷的。景物的清冷,又使人想起昨晚“都门帐饮”、“执手相看”的眷恋之情,更觉得自己形单影孤,前途渺茫,所以这里虽不言愁,但景物已经打上了词人浓重的哀伤、悲愁之情,就连词人的精神状态都写出来了。
评:抓住诗歌的意象,意境,情境交融的写法,在生生,师生的交流对话中对审美对象进行美的品评,鉴赏,体验与感悟,充分品味其中的情与景相互交融的意境之美。
五、拓展延伸,发展个性:
质疑创新1
根据词上下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个送别场景或回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惜别事件。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欲说还休,欲别不忍,道不尽的离别意,吐不出的多情苦。只将那万种风情,化作相思清泪,天空何罪,弥漫了离愁,清风何过,溢满了苦水,良辰好景不再,无处话凄凉。多情不如无情好,何不将那一腔哀伤,换来明日淡然。
质疑创新2
古代诗词中抒写离别之苦的作品很多。请你从读过的诗词中找出来一些略加分类,并就其中一首写一篇赏析短文。
教师CAI提示:
1.“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与刺客荆珂之间的“壮别”;
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高适与董大之间的“慰别”;
3.“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孟浩然之间的“酒别”;
4.“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景别”;
5.“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情别”;
6.“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这是贾至与王八员外之间的“愁别”;
7.“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是白居易与客人之间的“惨别”;
8.“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是杜牧与妙龄歌女之间的“泪别”;
9.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这是崔莺莺与张生之间的“苦别”。
评:质疑创新设置的两个问题,既注重学生的相似审美生活体验,又注重综合提炼文本的能力,又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情感表达力,以及创新能力。
六、整体诵读,小结结束。
播放视频、提示字幕,在轻松愉悦中再次朗读背诵回味。
教师小结:
通过《雨霖铃》的学习,我们感悟到了人世间的离别之情。让我们共同珍视与自己相爱的人:父母兄弟朋友在一起的美好吧,且行且珍惜。
评:美的结束语
七、教学反思
通过“语文审美教育”的学习,我们知道:语文教育天然的贯通着审美价值与审美理想的教育。它注重把语文教学内容作为审美的对象与艺术的对象来看待,并通过多种艺术资源和美的资源,侧重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进行美的体验,鉴赏与评价。既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审美的享受与精神的满足,也使学生获得审美的陶冶,以提高学生评价文学美的能力。因此,这篇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审美教育的思想,理念,原则。
首先,借助不同的教育资源,如:音乐,视频,多媒体课件等,从视觉,听觉等不同的方面,对学生进行美的陶冶,美的创设。甚至教师的整个教学语言都是一种美的享受。
其次,注重学生独特的审美体验活动。整个教学以“朗诵吟咏,感悟诗歌的音律美;自主合作探究,品味鉴赏诗歌的意境美;拓展延伸,发展个性”三个环节的设置完成学习目标。在此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讨论,交流使学生对审美对象进行诵读,品读,鉴赏,评价,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总之,在审美教学设计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审美价值教育为目标进行教育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