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吟》课文教案(最新6篇)
《化石吟》课文教案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和意义,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珍惜自然资源,尊重生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化石的形成过程和意义。
2. 难点:分析文章中的比喻和修辞手法,理解作者对化石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不同类型的化石,引发学生对化石的好奇和兴趣。
2. 导入话题:让学生观察化石,回答问题“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它们有什么作用?”
3. 阅读课文:让学生朗读《化石吟》,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比喻和修辞手法。
4. 理解文章: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化石的形成过程和意义,展示自己的理解。
5. 拓展延伸:通过实地考察或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化石的神奇之处。
6. 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四、课后作业
1. 完成课文后的习题,巩固对化石的理解。
2. 搜集有关化石的知识资料,做一次小型展示。
3. 写一篇感想文章,分享自己对化石的看法和感悟。
《化石吟》课文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分类,掌握文章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式结构。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化石的分类和特点。
2. 难点:理解文章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式结构,分析作者对化石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通过实物展示和实验,让学生感受化石的神秘和美妙。
2. 导入话题:让学生观察不同类型的化石,回答问题“化石是什么?它们的分类有哪些?”
3. 阅读课文:让学生朗读《化石吟》,理解文章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式结构。
4. 分析文章: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化石的分类和特点,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
5. 拓展延伸: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制作化石模型或展示板,展示自己的创意和想法。
6. 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四、课后作业
1. 完成文章后的语法练习,巩固对生僻词汇和句式结构的理解。
2. 阅读相关化石资料,写一篇读后感。
3. 创作一首关于化石的诗歌或歌曲,展示自己的创作才华。
《化石吟》课文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2、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节奏韵律美。
【教学难点】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象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化石吟》是一首现代抒情诗,诗歌节奏鲜明,同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抒发赞叹之情。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思想感情和音乐美。
2、联想想象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想象化石所展现出的一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3、讨论点拨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究诗歌的内容要点和首尾呼应的结构美。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化石图片(恐龙、始祖鸟、鱼等),并解说(化石的概念及其作用),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赞颂化石的优美诗歌《化石吟》。(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悟
1、听录音,注意节奏和重音,并掌握以下字词:
奇幻、裹藏、葱茏、卓越、骸骨、潜行、躯壳、档案、猛犸、悄然
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
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1)集体朗读。
(2)老师点评,师范朗读。学生再读。
3、让2—4名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就诗歌进行多角度品味探究。
1、请你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并划分层次。
明确:主要内容是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景象。层次划分:1、2节(总领);3--6节(主体);7节(总结)(板书)
2、请你说说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明确:“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照应“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这样写,有放有收,前后照应,使全诗结构完整。
3、这首诗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还运用排比、设问、比喻等。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显得自然亲切。全诗共5个“你”字,其中4个都用称呼化石,但第6节中的“你”却另有所指——大自然。
四、拓展延伸。再读课文,思考
1、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描绘一下画面。明确:诗歌的第6节就是都是一组画面。当然,学生也可以用生物课上或课外所获得的有关知识进行补充。
2、挑战思维极限,科学地猜想人类可能会进化成什么。明确:学生自由发挥,言之合理即可。
五、课堂小结。
科学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诗人张锋以一首抒情诗,饱含感情地赞颂了“会说话”的奇异化石,引领我们去遨游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遐思之余,我想,如何尽可能地去保护地球上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而不是让后世的人们在博物馆去慨叹、遐思,这更多地需要全人类珍爱我们生活着的这个星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生字词,一词两遍,并注音。
2、课后自己搜集到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写一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文章,字数要求在500字以上。
【本教案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所以我在教读本文时,一方面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要求学生通过反复朗读逐步理解诗歌内容,并细心体会诗歌的鲜明节奏,和谐声调,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另一方面又将学生的目光从诗歌本身引向古生物学和古生物考古学,以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使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也能积极感悟自然感悟自然科学。第三,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地问题和探索问题,这就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化石吟》课文教案 篇四
1、教学内容
该篇课文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16课,本单元的课文都与科学有关,而本篇文章作者以诗的形式,运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展现生命的进化规律,为科学的研究提供依据等。
2、学生分析
在课前没有要求预习的情况下,学生对这篇文章如同路上的陌生人;加上学生对现代诗歌的不甚了解,空洞的句子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加上学生的素质是参差不齐,如按一般的教学恐怕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对于诗中的字、词、句子、时间跨度、科学依据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等成为学生的障碍。
3、设计思想
根据平时对学生的了解以及学生未预习的具体情况,树立因时因人而变、平等教学、欣赏教育的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辅助”的教学原则,运用朗读法、讨论法、互评法来进行教学。
4、教学目标
1)、积累和运用字、词、句,掌握有关化石的知识。
2)、把握诗歌的朗读,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3)、能独立搜集材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把握本诗的主旨,培养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5、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积累好和运用好字、词、句,掌握有关化石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能独立搜集材料和解决问题;同时把握好诗歌的朗读,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并能把握本诗的主旨,培养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6、教学过程(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没要求预习
一、导入。
老师提问:自从人类产生后,人类通过自己的文字去记载人类了解到的一切事物,特别是人类自身的发展历程,但在人类没有出现之前,以及人类出现后大自然许多未知的东西,我们今天又凭什么去了解和研究呢?
学生讨论(课堂热闹起来。)
老师要求安静,全班安静下来。
学生举手答:知识、科学、树木、泥石。
老师:老师从同学们的七嘴八舌中得到了一点信息,那就是泥石,而我们的答案是与之有关的“化石”。既然我们说到了化石,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化石吟》。它不仅带给我们进入远古的年代,从中窥见亿万年前奇幻有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而且还会帮助我们解决许多未知的东西。现在请同学们翻到课本78页。
二、进入课题。
老师在黑板上写好课题。
老师:
1、同学们因为没有预习,给3分钟时间自由快速地阅读。
2、要求:
(1)通过工具书,扫除阅读的障碍,生字词;画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
(2)基本了解这篇课文的体载是什么?
(写在黑板上)
3、老师提示3分钟到。
4、再给同学们2分钟互相讨论完成上面的二个问题。
5、提示2分钟到,请同学来讲黑板上的二个问题。
学生举手
第一个问题
甲同学:骸骨葱茏猛犸
乙同学:造物主海枯石烂日转星移
丙同学:幽雅
第二个问题
甲同学:诗歌
老师:讲得更具体一点是什么样的诗歌?评判标准是什么?
同学们议论纷纷,有同学举手。
学生:现代诗歌,从作者所处的年代(课题后注解),还有从它的格式没有严格要求来看。(掌声)
老师:1、从刚才同学们的掌声可知道,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同时可知道他对古代和现代诗歌都有一定的了解。
2、刚才大家说到了诗歌,老师曾经给同学们讲过,读是学好语文必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学习诗歌读更加重要。现在我们开始朗读,实行分组朗读。
3、朗读的目的:
(1)、通过读去品味和感受诗歌,并进一步地理解本篇文章。
(2)、通过朗读,增强同学们的竞争意识,团结协作精神。
(3)、通过朗读,达到同学之间的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目的。
4、读的方法:
(1)、分组。1、2、3、4小组为甲组;5、6、7、8小组为乙组。
(2)、轮流读。甲组先读第一段,乙组读第二段;这样依次读。也就是甲组读
1、3、5、7段,乙组读2、4、6段。
5、读的要求:
(1)、轮到哪组读,那组的同学都必须认真参与;没有读的那组,每位同学都要认真听。
(2)、在整过读的过程中,两组的都要认真去听对方的朗读,以便在读完之后,能对对方的朗读作出一个既全面又正肯的评价。
三、学生朗读,整个课室气氛既紧张又热烈。
四、学生互评,老师倾听。
1、次序。乙组先评甲组,然后甲组评乙组。
2、评的内容。
(1)、乙组先评甲组。
男A:甲组的同学读得好,具体在声音宏亮、整齐,有节奏感。(掌声)
男B:甲组的同学读得好,能有感情地朗读。特别是把第一段的几个问句读出来。
女A:甲组有同学在读的过程把(太tài古)读成dà,把(皱zhòu纹)读成zhù(掌声)
女B:甲组的同学在读的过程中节奏感把握不够,并有点快,也还有个别同学没有认真读。(掌声)
(2)、甲组评乙组。
女A:乙组的同学除声音大之外,其它不怎样。
男A:乙组的同学声音不整齐,有几处地方断了句。
如: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女B:乙组的同学在读的过程中有一个错误码。
把(裹藏cáng)读成zàng(掌声)
男B:①乙组的同学读得不齐,断断续续。我想可能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对文章不熟练。另一方面是同学们配合不默契,因此请乙组的同学在加强朗读的同时,相互之间要配合默契。
②节奏感不强,感情不突出。
③句子之间的停动不够明显。
(掌声)
女:整体来说,两组有一个共同的不足之处是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停动都不够,读得太急。(掌声)
五、老师总评。
1、同学们的朗读水平有一定的进步,体现了同学们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精神。
2、同学们的点评都很全面和正肯,说明同学们读和听都很认真,应该给自己一点掌声。(掌声热烈)因此,老师不再对同学们的朗读进行评价。
3、要评的是同学们在相互点评的过程中的表现。
(1)首先同学们态度的转变,前几次的评是争得面红耳赤,这次大家表现非常理智,体现的是君子风度。(全班同学大笑)
(2)这次点评大家语言精练,概括性强,抓主了朗读的重点。正因为这一些,大家应该再给自己一点掌声。(同学齐鼓掌)
同学们还能做到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一些都值老师学习。
4、希望今后同学们能进一步发扬今天在朗读和点评中的优秀表现,学好语文。
六、全班同学齐读。
七、理解课文。
1、老师:还有12分钟的时间请同学们继续看这篇文章,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来探讨。
2、学生自由看书,并互相小声讨论。
3、老师提示10分钟过了,请同学们把问题提出来。
4、学生提问。(提问的顺序已打乱,而是按课文内容先后来写的。)
甲学生:怎样理解化石?
乙学生:为什么用提问的方式开头?
丙学生: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这句话里的“刚苏醒”怎样理解?
丁学生: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中的“平凡的真理”怎样理解?
戊学生:生命的档案是什么?
5老师提问:
(1)、为什么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
(2)、文中多次出现“你”,这里代什么?有什么作用?
(3)、本文首尾有什么联系?
(4)、课后习题一。
下课铃响
八、课外作业。
a)要求学生资料上网搜集有关化石的资料和图片,如什么是化石?它的形成和研究它的价值。
b)回去思考上面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老师检查学习内容和作业。
1、学生朗读课文。
2、检查布置的作业。
3、老师对完成了作业的同学给与表扬和鼓励。
二、请学生介绍有关化石的内容。
1、学生举手
2、甲学生:古生物化石是指人类史前地质历史时期形成并赋存于地层中的生物遗体和活动遗迹,包括植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等化石及其遗迹化石。它是地球历史的见证,是研究生物起源和进化等的科学依据。古生物化石不同于文物,它是重要的地质遗迹,是我国宝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
乙学生:古生物化石的综合价值。化石为国内乃至国际研究动植物生活习性、繁殖方式及当时的生态环境,提供十分珍贵的实物证据;化石对研究地质时期古地理、古气候、地球的演变、生物的进化等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化石为探索地球上生物的大批死亡、灭绝事件研究,提供罕见的实体;有些特殊化石其本身或经加工具有极高的美学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它也是一种重要的地质旅游资源和旅游商品资源。
图片附
老师:化石简而言之就是生物记载地层书页的文字。吟是古典诗歌的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这些回答了什么是化石?为什么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
现在同学们来看作者为什么用提问的方式开头?请举手。
学生A:提出的问题能引起读者共鸣和思考。
学生B:引起读者人兴趣。
学生C:引出作者所要说的话题。
老师:通过疑问,给人以想象,引出化石,它是“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这句话里的“刚苏醒”怎样理解?
学生:过去人们由于对大自然的认识还不够,加上科学不发达,因而无法去认识和发现它;如今这两个条件都具备,因而去挖掘和研究它。
学生:通过研究它去发现我们不知道的东西。
刚才两位同学较好地回答了我们的问题,给点掌声。(掌声四起)
老师:下一个问题是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中的“平凡的真理”怎样理解?
学生沉默。
老师:我们起来看这句话“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这里的造物主是上帝,也就是说生命的由上帝造成的,我们根据科学研究,万物是上帝造的吗?
学生齐声说:不是。
老师:你们能说出人类是由什么进化而来的吗?又是什么创造成了人类呢?
学生:人由猿进化而来的,劳动创造人。
老师:这就是平凡的真理,化石对造物主的否定。
接下来生命的档案是什么?
学生沉默。
老师:我们知道人的档案,可把它看作是一本记录你成长经历的书?那么生命的档案呢?
学生:记载生命进化历程的书。
老师:生命的进化一直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化,那么生命的档案就作了记载,生命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化。
老师:接下来作者由遐想转入现实,面对复古原的恐龙、猛犸,重现的远古林木,不由得对大自然发出由衷的赞叹。我们回到标题“吟”怎样理解?
学生: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老师:吟本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这样我们知道这篇文章作所要说的是什么呢?
学生:对化石的颂赞。
老师:完整的说,作者通过平常的提问,引出化石。化石又引起人们的遐想以及它的价值,最后对它高度的赞扬。
文中出现几次“你”,这里代什么?有什么作用?
学生:五次
学生:这里指化石。
学生:用拟人的手法来写,给人以亲切感。(笑声)
老师:这几位同学的回答都很正确,作者在这里用第二人称写法,是作者写作上的一个特点,值得大家学习。
本文首尾有什么联系?
学生:首是提出问题,尾是回答前面的问题。
学生:首尾相接。
学生:使结构完整。
老师:这几位同学概括得非常准确,这也是作者这篇文章的一大特色,值得大家借鉴。
最后我们来看课后练习题一。
第一份:学生:沉睡亿年的石头会说话。
学生: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
学生:藏着生命的信息,一串珍贵的密码……(掌声)
老师:石头说了什么话?
学生沉默
老师:同学们是否学过生物,生物的进化又是怎样的?
学生举手
学生:由低级向高级进化,由简单到复杂。
老师:鱼是水里的动物后来变成了陆地上的动物,这又说明什么呢?
学生:说明陆地上人动物是由某种鱼类进化而成的。
学生举手
老师:陆地上长牙是什么动物?最早的鸟怎么长牙?
学生议论
学生:陆地上长牙是爬行动物
学生:鸟类是由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
老师:讲了有关生物的进化内容(课外内容略)这篇文章我们就这样学完了。通过学这篇文章,我们增长了许多关于化石的知识,生命进化的知识。更学到了作者的独特的写作方法等。
作业:同学们自己继续搜集化石的有关知识,进一步去了解化石。用课后的字词写一段话。
设计意图:教学应能随机应变,通过教学来培养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表达、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团结协作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7、学习评价:
本文是一首科学抒情诗,通过展示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和伟大。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读、评、问让学生去把握诗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探究,是我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的重点,也是我在备课中所要解决的问题。这课的学习,在学生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能较好地把握教学的度和自我调整,使学生“紧”而不惊,如让学生利用课堂自由读,进行即时预习。改变传统教学以师讲为主,如朗诵后的评讲,问题的提出和解答都是学生唱主角,老师只不过作一个中介人而已,并在整个过程中以引导为主,不但课堂气氛热烈,而且实现了师生互动;在上课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学生没预习时,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和资料自行学习,问题的提出后要求学生课后自行查找资料;在上课中,我力求去挖掘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能自由地发挥,并且每一个问题都不是固定模式,而是几个人智慧的结晶,通过这些,去培养学生的自学、理解、表达能力以及协作精神。在上这课时,本人根据诗歌的内容和教学的特点,以及教学手段和方式的连贯性,去把握读、问、导、评教学重点,通过读使学生去感受诗歌的美,进一步感受课文内容;通过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老师正确的引导下,引起学生对科学问题的探究和对科学的兴趣;通过评,不但给评的学生一个展现自己的平台,而且对被评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使被评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通过老师的赏识和鼓励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化石吟》课文教案 篇五
教材分析
《化石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这一单元的选文都与科学密切相关,内容丰富多彩。阅读这篇文章的方法与过程,应对后几篇文章的学习起到很好的示范与引领作用。《化石吟》写的是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科学家通过它,能给我们展示出亿万年前地球上的奇异画面。让读者感到化石功不可没、科学很神奇、科学家更是伟大。为了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有必要联系生物学的内容,就文中涉及的如鱼类的进化、鸟类的进化、两栖类的进化、被子植物,恐龙,猛犸等内容,但又不能讲解过多,否则很容易上成生物课。课文是一首科学诗,以诗歌的形式,传达科学的内容,兼具科学与文学之美,教学过程中要在反复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概括课文内容要点,赏析其构思之妙,品味其语言表达之美。
学情分析
学生好奇心极强,在书籍中、电视上对化石也会有一些了解,本诗歌读来亲切、上口,一定会很感兴趣的。对文中的语言文字运用之妙,可能品得不会太深入,浮在表面上,难言其妙。此点有待教师用心设计阅读活动过程,激发学生的语感,品出其中的美妙来。
教学目标
反复诵读课文,感受诗的节奏与韵律的美,体悟诗歌巧妙的构思、品味优美的语言,发挥联想与想象欣赏绮丽的意境。引发诵读科学诗及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体会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联想、想象并用优美的语言、有条理的描绘出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
教学方法,诵读法、启发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自学——合作——探究
一、引诗:
1.学生观看一幅化石图片,发挥联想、想象,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
2.在学生表达后,引出《化石吟》的学习。感知作者“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品悟作者的表达之妙。
二、知诗: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分别在句末用“K”“X”“G”标记出作者表达“看到的”、“想到的`”、“感到的”的诗句。并准备合作交流。
2.轻声朗读诗歌,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在诗中用“/”标出诗句内部的停顿,用“·”标出诗句中的重读的词语,用“”标出诗节中的韵脚,用“”或“”标出语调的变化。
3.快速默读诗歌,思考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诗节的主要内容。同时思考节与节之间的关系。
4.分层朗读。读好节与节之间、层与层之间的停顿,同时发挥联想与想象,有情境感画面感。
5.分角色读诗,准备交流“研讨与练习一”。
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可以用生物课上或课外所获得的有关知识进行补充。)
要求:运用联想、想象并用优美的语言、有条理的描绘出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
三、品诗:
默读课文,批注自己感觉诗中写得好的地方。准备交流,读出其中的“好”,说出其中的“好”。
(可以从词语锤炼、修辞运用、感情表达、巧妙构思等方面进行赏析)
四、悟诗:
学生总结本诗的特点:科学美+文学美=科学诗。科学+抒情=科学抒情诗。一读多得,值得多读。
五、用诗:
(1)看书中的化石图片进行联想想象,用上“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写一段话或几句诗。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三”:
根据自己的条件,课外请教老师、专家,或观看专题片、查找资料,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面,并将有关知识写下来,锻炼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写一篇介绍恐龙或其他古生物的短文
《化石吟》课文教案 篇六
一、
教材简析
1、《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本单元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而《化石吟》作为第一篇课文,应是引导学生走进科学宫殿的前奏。它以诗的形式写科学的内容,也正是许多学生所喜欢的。所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科学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热情。
2、《化石吟》也是一首语言优美的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感情丰富。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体会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激发学生热爱文学的热情。
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2、理清结构,揣摩语言,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像。
3、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三
、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节奏、音律之美。
2、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四
、
教学策略
1、吟诵法。
诗歌教学首先应重在朗读吟诵,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节奏,诗歌的韵律,诗歌的感情;在诵读中揣摩词语的形象精炼,句子的含义隽永,在诵读中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2、联想想象法。
科学的探索同样需要丰富的想象。依据现存的化石推测逝去的世界,依据科学的分析想象神秘的故事,在合理的联想想象中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五
、
学习方式
1、自觉参与
教师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创设适宜诵读的情境活动,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诵读中来。读中见意、读中品词、读中悟情,使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得到进一步发挥,参与意识不断加强,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自主探究
依据化石推测上古的生物世界,打开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充分联想想象,探究未知世界的秘密。在发言中主动思考,在表达中善于探究,逐渐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3、小组合作
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人都明确分工,分别指定读题员、记录员、报告员、协调员等;小组之间公平竞争、合理比较,使学生群体间产生合作、共享的局面,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益。
六
、
课前准备
1、教师与学生一起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
2、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化石的形成。
七
、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有关化石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旁白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茫茫宇宙,地老天荒;海枯石烂,沧海桑田。但无论多久多远,无论变化多大,都阻挡不了不息的生命的航船从远古驶向现代。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寻那亿万年前神奇的故事吧!”
2、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掌握生字词。
(3)教师指导阅读:
例:诗歌的节奏,
诗歌的韵律,
诗歌的感情。
(4)问题讨论:
例: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中那些地方体现了这种感情?
(5)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诗歌,整体感知体会。
3、揣摩研读
(1)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2)引导学生揣摩品味诗歌语言的形象、精炼。
例:重点字词
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重点语句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
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沉睡千年的石头说了话。
(3)学生集体朗读诗歌,仔细研读赏析。
4、拓展运用
(1)联想想象
展示古代生物猛犸的资料,推测猛犸的死因。鼓励学生勇于探究,合理想像,生动描述。
(2)表达感受
面对这幅猛犸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呢?请用一两句诗来表达。
5、教师小结
在自然面前,生命是何等的脆弱;在科学面前,生命又是何等的神奇!探索未知的世界,搜寻生命的足迹。同学们,愿这首诗不仅给你们带来文学的享受,也给你们带来探索科学世界的动力。
6、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化石的文字资料、图片等,办一份手抄报。
(2)你喜欢科学诗吗?请模仿着写一首。
八
、
教学效果及反思
1、这节课把握住了课文的两个重点来教,一是科学性,一是文学性,并且能巧妙地借助吟颂法和联想想象法来落实,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能自觉参与,自主探究,分工合作,善于表达,激发了爱科学和爱文学的热情,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2、在品味诗歌语言这一环节上,学生对关键词句的理解还不够深刻,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比较少,说明对诗歌语言的揣摩理解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引导、研读和训练。
3、推测猛犸死因的时候,有些学生的想象过于离奇,与上古时期的气候、地理条件等都相差太远。说明学生的课前准备不足,对有关古代生物的知识了解太少,知识不够广阔。以后应指道他们开阔视野,广泛吸收各类知识的营养,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