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精选3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一
教案名称:《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战国时期邹忌和齐王的故事背景,理解其中的道德和智慧。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引导他们就故事中的道德问题展开讨论。
教学内容:
1. 介绍邹忌和齐王的背景,讲述他们之间的故事。
2. 分析故事中的道德问题,如何看待权力和忠诚的关系,如何评价邹忌的行为等。
3. 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自己的看法,引导他们理解不同观点的合理性。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引言或问题启发学生对道德问题的思考,引出故事背景。
2. 讲解故事情节,让学生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道德问题,每组发表自己的看法。
4. 总结:带领学生总结讨论的结果,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将故事中的智慧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教学评价:
1. 通过学生的表现和讨论内容,评价他们对道德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并引导他们尊重他人的观点。
扩展阅读:
1. 鼓励学生自行阅读其他战国故事,拓展对中国古代智慧的了解。
2. 鼓励学生探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
通过本教案的设计和实施,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智慧和道德观念,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二
教案名称:《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
1. 通过讲述故事,引导学生思考道德和智慧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权力问题。
教学内容:
1. 讲述邹忌和齐王的故事背景和情节,分析其中的道德和智慧。
2. 引导学生思考权力和忠诚的关系,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3. 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和展示,体会不同观点的合理性和重要性。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权力和忠诚的关系,引出故事背景。
2. 讲解故事情节,让学生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智慧表现。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道德问题,每组展示自己的看法。
4. 总结:带领学生总结讨论的结果,引导他们思考如何运用故事中的智慧到现实生活中。
教学评价:
1. 通过学生的表现和讨论内容,评价他们对道德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尊重他人的观点。
扩展阅读:
1. 鼓励学生自行阅读其他古代智慧故事,拓展对道德和智慧的理解。
2. 鼓励学生探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权力问题。
通过本教案的设计和实施,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道德和智慧的重要性,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审美情感,引导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三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
1、了解《战国策》;
2、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直译课文;
3、积累文言语汇和句式知识;
4、背诵全文;
5、了解完整的故事情节;
6、赏析生动的人物形象;
7、学习叙事简洁、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8、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语汇和句式知识;
2、赏析生动的人物形象;
3、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难点
1、背诵全文;
2、学习叙事简洁、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战国策》;
2、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直译课文;
3、积累文言语汇和句式知识。
教学程序
一、导入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不苦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齐威王,是位贤明的君王。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了解〈〈战国策〉〉
1、学生自读文注○1;
2、补充: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由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
四、初读感知
1、掌握生字
除文注外,补充:
期年:j ī
燕赵:yān
纵横捭阖b āi hé:纵横,合纵与连横,指外交活动;捭阖,分开与联合,指说话技巧;全词指运用政治和外交手段达到联合或分化的目的。
2、注意朗读技巧(幻灯片)
3、回答课后“练习一”。
五、翻译全文
学生结合文中注释,在下面各自小声口头试译;抽查优生翻译,并校正错误。
六、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一)、一词多义(课后“练习二”:朝、孰、诚、善、间)
(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三)、古字通假(略)
(四)、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
(五)、文言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七、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完整的故事情节;
2、
赏析生动的人物形象;3、学习叙事简洁、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4、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5、背诵全文。
教学程序
一、了解完整的故事情节
第一部分(1):进谏的缘起。
第二部分(2):进谏的内容。
第三部分(3、4):进谏的结果。
二、赏析生动的人物形象
1、邹忌:
○1、他能从生活小事联想到国家大事,可谓忠于职守,勤于王事。
○2、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他没有得意忘形,这说明他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头脑冷静,善于思考,观察事物深入细致,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3、他毫不迟疑地向君主进谏,反映了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坦荡胸怀。
○4、他的进谏,以耐人寻味的小事打动齐王,以己之受蔽推论到齐王之受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他是一位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
2、齐威王:
他深深懂得收买民心的重要,勇于听取不同的意见。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还能广开言路,根据人们对朝政的批评议论,兴利除弊,进行大胆的政治改革。他是一位有魄力的开明君主。
三、学习叙事简洁、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从头至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
三问:妻、妾、友三答
三比: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中赏、下赏
三时: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三态:邹忌以现身说法、齐威王广泛征求意见、各国“皆朝于齐”
四、主旨: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课文通过邹忌借用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当今社会,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五、背诵指导
六、总结全文
七、练习《绿色通道》中的习题。
附幻灯片内容提示:
1、标题;
2、导入语;
3、解题;
4、简说〈〈战国策〉〉;
5、补充注音;
6、文言朗读方法指导;
7、课文内容和翻译;
8、文言词汇和句式积累;
9、课文结构;
10、人物形象;
11、说理与叙事;
12、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