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面的旋转》教案设计【最新5篇】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面的旋转》教案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 理解面的旋转是指将一个平面图形绕着一个点旋转一定角度后得到的新图形。
2. 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掌握面的旋转的基本规律。
3. 能够运用面的旋转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面的旋转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 面的旋转的实际操作和观察。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课件,包括面的旋转的基本概念和实例演示。
2. 学生准备纸张、铅笔、尺子等绘图工具。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面的旋转实例,引出面的旋转的概念。
2. 学习:讲解面的旋转的定义和基本规律,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观察。
3. 操练:让学生在纸上绘制一个平面图形,然后围绕一个点进行旋转,观察旋转后的新图形。
4. 引导:通过让学生分组讨论和分享旋转的规律,加深对面的旋转的理解。
5. 拓展:让学生尝试不同的旋转角度和旋转中心,观察不同的旋转效果。
6. 总结:对面的旋转的基本规律和特点进行总结,解答学生的疑问。
课堂练习:
1. 绘制一个正方形,围绕其中心点旋转90度,观察新图形。
2. 绘制一个三角形,围绕其中心点旋转180度,观察新图形。
3. 自行设计一个图形,围绕一个点旋转一定角度,观察新图形。
作业布置:
完成课堂练习题,写一篇关于面的旋转的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面的旋转》教案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 理解面的旋转是平面几何的一个重要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几何知识。
2. 能够准确描述面的旋转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3. 能够灵活运用面的旋转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面的旋转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 面的旋转的实际应用和拓展。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绘图工具、实例练习题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尺子等。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面的旋转实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习:讲解面的旋转的定义和基本规律,通过实例演示和讨论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3. 操练: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围绕一个点旋转不同的图形,观察新图形的特点。
4. 拓展: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的旋转角度和旋转中心,探索面的旋转的更多可能性。
5. 引导:通过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思考,加深对面的旋转的理解。
6. 总结:对面的旋转的基本规律和特点进行总结,解答学生的问题。
课堂练习:
1. 绘制一个长方形,围绕其中心点旋转270度,观察新图形。
2. 绘制一个五边形,围绕其中心点旋转360度,观察新图形。
3. 自行设计一个图形,围绕一个点旋转一定角度,观察新图形并描述其特点。
作业布置:
完成课堂练习题,写一篇关于面的旋转的应用案例分析。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面的旋转》教案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能够掌握面的旋转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面的旋转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面的旋转的概念,掌握面的旋转的规律。
难点:能够灵活运用面的旋转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好教案、教材、黑板、彩色粉笔等教学工具。
2. 学生准备好笔记本、铅笔、橡皮等学习工具。
教学步骤:
1. 导入新知识:通过展示一个图形,让学生讨论图形旋转后的变化。
2. 讲解面的旋转的概念和规律:引导学生发现图形旋转的规律,总结面的旋转的规律。
3. 练习:让学生操作图形进行旋转,并写出旋转后的图形。
4. 拓展应用:提出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面的旋转的知识解决问题。
5.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面的旋转的重要性和应用。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面的旋转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准确描述面的旋转的规律,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面的旋转》教案设计 篇四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面的旋转》教案设计 篇五
设计说明
基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这一新课标理念,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在具体情境中观察、发现。
教学伊始,创设情境,让学生“触景生思”,迅速感受到情境中存在的数学问题。再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用课件生动再现几个蕴涵数学知识的生活现象,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快速得到激活,在思考、讨论中较快地发现“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2.在动手操作中思考、质疑。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发现、去思考、去质疑,促使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数学活动,使学生在积累对圆柱、圆锥特征认识的同时,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也得到培养。
3.在合作学习中内化、建构知识。
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去学习新知,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丰富自己对新知的认识,完成对圆柱、圆锥知识的建构,进而培养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圆柱和圆锥模型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圆柱、圆锥形实物 长方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及半圆形纸片 胶水 小棒 直尺 平板
注: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见前面的“备课解决方案”。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发现。
将自行车后轮架支起,在后轮车条上系上彩带。转动后车轮,观察并思考彩带随着车轮转动后形成的图形是什么。(课件出示情境图)
学生根据发现的现象(彩带随着车轮的转动形成了圆)说明自己的想法,并体验“点动成线”。
2.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结合“面的旋转”的.知识来认识圆柱、圆锥。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自行车后轮车条上系上的彩带,并想象彩带随着车轮转动后形成的图形是什么,让学生初步体验“点动成线”这一现象,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起到新旧知识衔接的作用。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2页上面的3幅情境图。
师:仔细观察风筝的运动、雨刷扫过车窗、旋转门转动的现象,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讨论并汇报发现。
发现一 蜈蚣形的风筝在天空运动的过程中,很多小节在天空中连成了一条线。
发现二 雨刷扫过车窗,雨刷在左右摆动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扇形。
发现三 长方形旋转门在转动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圆柱。
教师小结:通过这三幅图可以知道“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设计意图: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
2.做游戏。
(1)以小组为单位,把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及半圆形纸片用胶水粘在小棒上,做成一面面小旗。
(2)用做好的小旗做“旋转游戏”,认真观察小旗旋转后形成的图形,可以动手画一画。
(3)学生汇报,明确小旗旋转后所形成的图形。
3.认识圆柱与圆锥。
师:以前我们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学习的圆柱、圆锥也是立体图形,只是与长方体、正方体不同,围成的图形上有曲面。拿出我们的学具一起探索吧!
(1)看: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介绍一下圆柱与圆锥。(圆柱由两个圆面和一个曲面组成;圆锥由一个圆面和一个曲面组成)
(2)滚:学生拿出圆柱和圆锥形学具在桌面上滚一滚,说说自己的发现。
(3)剪:试着将圆柱和圆锥剪开,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们动手操作发现:圆柱剪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和两个圆;圆锥剪开后得到一个扇形和一个圆。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快速旋转小旗的活动,结合想象空间,体会圆柱和圆锥的形成过程,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