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教案(通用3篇)
《逍遥游》教案 篇一
在教学《逍遥游》这首古诗时,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以下是一份关于《逍遥游》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老师们更好地教授这首诗歌。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逍遥游》的背景及作者李白的生平故事。
2. 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3. 掌握诗歌的基本韵律和修辞手法。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诗歌背景、意境表达、修辞手法。
2. 难点:理解诗歌中的抽象意象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2. 分析:逐句解读《逍遥游》,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3. 练习:让学生朗读诗歌,体会其中的韵律和节奏。
4. 拓展:邀请学生自由发挥,写一个类似主题的小故事或诗歌。
5. 总结:回顾课堂内容,强化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评估:
1. 学生朗诵《逍遥游》,评估其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分组讨论,分享学生对诗歌的感悟和体会。
3.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逍遥游》的理解和感受。
通过这样一堂《逍遥游》的教学,希望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首古诗的内涵,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境,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逍遥游》教案 篇二
在教学《逍遥游》这首古诗时,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启发他们的创造力。以下是一份关于《逍遥游》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老师们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逍遥游》的背景及作者李白的生平故事。
2. 感受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3. 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韵律。
4. 拓展学生的文学想象力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诗歌背景、意境表达、修辞手法。
2. 难点:启发学生创作与《逍遥游》相关的作品。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或音乐等形式引入《逍遥游》,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分析:让学生自由发挥,讨论诗歌中的抽象意象和情感。
3. 创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创作,写一段类似主题的故事或诗歌。
4. 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和体会。
5. 总结:回顾课堂内容,强化学生对《逍遥游》的理解和体会。
四、教学评估:
1. 学生小组创作的作品,评估其对诗歌的理解和发挥能力。
2. 学生展示时的表现,评估其创作情感和想象力。
3.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作文,表达对《逍遥游》的感悟和创作心得。
通过这样一堂《逍遥游》的教学,希望能够启发学生的文学想象力和创作潜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优美的古诗。
《逍遥游》教案 篇三
《逍遥游》教案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现象以及文言特殊句式和积累之、其两个虚词的用法
2、体会作者如何运用神话传说,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3、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初步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教学设想:
1、首先让学生对照注释弄清文章大意,然后通过对文章第一段的分析,尝试背诵。
2、然后研习第二、三自然段,完成对于文章的理解。并对"逍遥游"的进行探究。完成对文章主旨的体会。
教学难点:
1、第一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第二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亦不自由)--第三段:从自然界到社会的人,无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遥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他们无所待(无己、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逍遥的境界)。"诵读三到五遍,找出表达作者思想的关键语句,看看作者运用哪些神话传说、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这些道理,结合课后习题理清作者的思路;
2、由于庄子的思想比较复杂,教师不必在课堂上过多地阐发,也不必过分地批判,通过课文,使学生对庄子的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就可以了;
3、教学方法:在欣赏中理解,在朗读中记忆,在感悟中体会。
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一、简介庄子
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人。生活年代与孟轲相仿,可能稍后。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相传,楚威王闻其贤,以厚礼聘之为楚相,却遭拒绝。他说"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可见其性格特点。
《庄子》又称《南华经》,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7篇大体上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其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处在社会大变革,大动乱的年代,周王室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对现实不满,却无力改变,然心又不甘,因此想用自己的一套思想和人生观来影响世人。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秋水》)、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二、解题导入
李白有诗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其高远的境界让人折服,然而,以大鹏喻事阐志并非李白独创,而带上了庄子的鲜明印记。我们下面就学习庄子的《逍遥游》。
三、教师示范朗读全文。学生对照注释,弄清字音。(见课本)
四、重点讲解第一小节,疏通文意,注意虚词其和之的用法,掌握比较特殊的实词和句式。
1、冥:亦作溟,海之意。"北冥",就是北方的大海。下文的"南冥"仿此。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
2、怒:奋起。
3、志:记载。
4、击: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
5、抟(tuán):环绕而上。扶摇:由地面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
6、去:离,这里指离开北海。息:停歇。
7、斯:则,就。
8、而后乃今:意思是这之后方才;以下同此解。培:通作"凭",凭借。
9、莫:这里作没有什么力量讲。夭阏(è):意思是遏阻、阻拦。"莫之夭阏"即"莫夭阏之"的'宾语前置。
10、决(xuè):迅疾的样子。
11、抢(qiāng):突过。榆枋:两种树名。
12、控:投下,落下来。
13、奚以:哪里用得着。之:到。为:句末疑问语气词。
14、适:往,去到。莽苍:指迷茫看不真切的郊野。
15、果然:饱的样子。古今异义词
16、宿:这里指一夜。
17、之:这。二虫:指上述的蜩与学鸠。指示代词。
总结其: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示选择,解释为,是…还是…?
已学过如此解释: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韩愈《祭十二郎文》)
其余,在
第一段中的"其"的用法都比较简单,不作赘述。之:鹏之徙于南冥也: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则芥为之舟:助词,不译
而莫之夭阏者:代词,它;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去
之二虫又何知:指示代词,这,指两只小动物
总结宾语前置句:
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否定句,代词作宾语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它的
之二虫又何知。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这两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补充宾语前置句的第三种情况:由"之"、"是"、"焉"帮助构成的前置。如:惟令是听;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冉由,恐怕要批评你了吧)
五、齐声朗读第一段,理清思路,进行总结。(参考课后练习一)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是说这只鸟在海翻腾激荡的时候,就乘风迁徙到南海。
2、《齐谐》是书名,齐国的志怪之书。文章是引此为证,说明鹏之高翔奋飞是有根据的。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巳矣。"意思是说:天色苍苍茫茫,究竟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由于它无限高远没有边际的缘故呢?大鹏朝下看也这样。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为了说明大鹏是如此之大,必须要大风才能托起它。
5、蜩与学鸠笑话大鹏,殊不知因为自己个小,所以所待轻易得到。而大鹏如此硕大,所待必是海运之风。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对此反驳,表现了毫无自知之明的可悲和可笑。
总结:本段内容阐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首先,作者大笔一挥,以夸张的手法描写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这只鸟,不仅大,它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给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其次,作者以"野马"、"尘埃"的"以息相吹"与大鹏的"海运将徙"作对比,说明万物都"有所待"。接着,作者用寓言,写蜩与学鸠对大鹏的嘲笑,并以行路备粮的比喻手法予以反驳,表现了毫无自知之明的可笑与可怜。
归纳板书:
鲲、鹏大海运将徙
↑(对比)
野马、尘埃小以息相吹
大舟深水比喻强调
芥草杯水万物皆有所待
蜩与学鸠嘲笑大鹏
适莽苍者↑(反驳)
适百里者(比喻)行路备粮
适千里者
六、在理解的基础上再齐声朗读一遍,并试着背诵。
教学总结:
本课时的教案从学生实际情况,与课后要求出发,要求学生通读课文,掌握字音,了解有关庄子的内容。理解、掌握《逍遥游》第一段的内容,一些语文基础较好的同学,甚至能够初步成诵。
教学效果较好,但在第一段的思想把握上稍有难度,适合放缓速度,反复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