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尚贤教案【优秀3篇】
高二语文尚贤教案 篇一
鲁迅语录解读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现实。在高中语文课程中,鲁迅的作品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今天我们就来解读一些鲁迅的经典语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位文学巨匠的思想。
第一条语录是:“自己要做的事,绝不要推给别人。”这句话反映了鲁迅的个人主义思想,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能一味地推卸责任。在学习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会承担责任,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
第二条语录是:“只有看见精神上的贫乏,才是最可怕的。”鲁迅认为,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比物质世界更为重要,只有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才能真正做到内心丰盛。这也提醒我们要注重自己的精神修养,不要被物质所迷惑。
第三条语录是:“旧的无能,不如新的有能。”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敢于改革和创新,不要墨守成规,只有不断进取,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通过解读这些鲁迅的语录,我们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他的思想,也能从中汲取力量,指导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鲁迅的思想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他的思想指引下茁壮成长。
高二语文尚贤教案 篇二
《呐喊》中的人性探讨
鲁迅的代表作《呐喊》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其作品中描绘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痛苦和绝望。在高中语文课程中,学习《呐喊》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呐喊》中的人性探讨。
在《呐喊》中,鲁迅通过塑造各种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深刻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和扭曲。比如在《狂人日记》中,主人公孔乙己被社会边缘化,最终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在《药》中,主人公孙少安为了救母而不惜变卖身体,展现了人性中的善良与坚强。
另外,在《呐喊》中,鲁迅也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描写,探讨了人性的扭曲根源。他认为,人性的扭曲主要是由于社会的不公平和道德的沦丧所致,只有改造社会,提高道德水准,才能拯救人性。
通过《呐喊》中对人性的探讨,我们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痛苦和绝望,也能从中反思人性的本质和社会的现实。希望同学们在阅读《呐喊》的过程中,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二语文尚贤教案 篇三
尚贤是中国战国初期墨子关于用人的政治主张。墨子“尚贤”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分享了语文《尚贤》教案,欢迎阅读!
一、 教学目标:
1. 掌握文中的出现的常用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2. 理解墨子“尚贤事能”的思想并思考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3. 学习墨子散文从不同方面层层推进进行说理的方法。
4. 学习本文用事例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二、 教学重点:
1
2. 理解“尚贤事能”的思想及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3. 把握墨氏议论文的特点。
三、 教学思路:
1. 注重文言词句的归纳整理和迁移运用。
2. 注重对层层深入的论说方法的把握。
3. 注重对“尚贤”现实意义的探究。
四、 课时安排:三课时
五、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故事导入)
先说一个故事:管仲和鲍叔牙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分别辅佐齐襄公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为避国难,他们逃出齐国分别到了鲁国和莒国,后齐国内乱,国君被杀,伺机而动的两公子俱连夜回国。鲁国发兵送公子纠回国,并派管仲带兵堵截公子小白,管促一箭射中小白带钩,小白倒地装死,管仲派人回鲁国报捷,鲁国于是慢慢地送公子纠回国,过了六天才到,这时小白已兼程赶回齐国,成为国君,是为齐桓公。后为齐桓公发兵攻打鲁国,鲁军大败,鲍叔牙给鲁侯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公子纠为齐君兄弟,齐君不忍杀他,请鲁国自己杀他,公子纠老师管仲是齐君的仇人,请把管仲送到齐国,剁成肉泥。鲁人害怕遵照执行,齐桓公要杀管仲,鲍叔牙劝说,臣幸运地跟从君子,君上成了国君,如果只想治理好齐国,有我和高奚就够了,如果君上想成就霸业,那么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强盛,不可以失去他。桓公听从他的建议,假装杀仇人,把管仲接到齐国。桓公和管仲谈论霸王之术,大喜过望,以其为大夫,委以政事。管仲进行改革,一时齐国大治。
但是在古代,象齐桓公这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并不多,而且,统治者常拥有世袭特权,他们常依据自己的喜好来提拔或罢免官员,出身社会下层的人即使是德才兼备,也往往受到压制,所以墨子的“尚贤”的主张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二、 朗读课文
三、 文本解读
(一) 第一段
1. 释义并翻译
者:第一个:用在“今”“昔”等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表示:“………的时候”,第二个:……的人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治:治理得好,太平本:从根本上是其故何也:宾语前置在:在于事:让……做官(任用)将:就众贤:使贤众,使动用法
2. 朗读指导
(1) 排比句应读出气势来
(2) 重点词语应重读,如:皆欲国家之富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不能尚贤事能为政也将在于众贤而已。
3. 翻译指导:
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
(所以国家拥有的德才兼备的士众多,国家就会治理得好)
4. 概括本段内容:
1) 找出中心句
2) 理清思路:“王公大人失其所欲”在于“不能尚贤事能”“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
3) 概括段意:从反面论证“尚贤事能”的重要性。
4) 论证方法:举王公大人治国的例子来说理。
(二) 第二段
1.释义然则:既然这样,那么术:方法奈何:怎么办
2.归纳本段作用:承上启下,过渡段。
(三) 第三段
1. 释义并翻译
富:使……富有(形容词使动用法)贵:使……高贵(形容词使动用法)将:才厚:纯厚乎:在(介)辩:有口才道术:治国方法固:本来就是(副词兼有判断作用)珍:比喻人才佐:辅佐的臣子然后:这样……才(含义: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后)
2. 朗读指导:
1) 排比句读出气势
2) 可得而从也“加点字重读,以示强调。
“此固…………”语速稍快,“固”重读。
3. 翻译指导:
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
4. 概括本段内容:
1) 用文中的句子简答:
众贤之术在于:“富之贵之敬之誉之。”(即尚贤事能)换言之,“尚贤事能”可以使“国之良士”“得而众也”
2) 概括段意:
使国家贤士增多的方法“尚贤事能”。
3)思路:使善射御之人增多的方法使国家贤士增多的方法(顺势推进)
四、 规律探究
1. 墨子的文章逻辑严密,结构严谨。可以说我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议论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我们回顾一下《兼爱》一文中的写作内容和思路:先提出问题,说天下之害,再解决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说“兼相爱”之利,不“兼相爱”之祸,最后解决问题。“兼相爱”可以做到,“上以为政,士以为行”。其实,就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九个字上面做文章,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前三段与中心论点有何关联呢?
讨论: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1~3段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明确:“夫尚贤者,政之本也。”----------中心论点
第1段从反面,3段从正面论证了“尚贤事能”的重要性,必要性,阐述了“为什么”的问题。
2. 设想一下,下文会写什么内容:如何做到。
五、 作业布置:
1. 课外预习4~5段,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准备翻译。
2. 思考:尊重人才有什么现实意义。
附:板书设计
中心论点(1段):“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从反面论证)为什么
夫尚贤(2段)承上启下
者,政(3段)“富之贵之,敬之誉之”(尚贤事能)尚贤事能
之本也可使贤士“得而众”(从正面论证)
(4段):进一步举先王之例阐述尚贤事能的
社会意义。
(5段):以古代圣王为例,阐述尚贤事能的如何
原则方法。尚贤事能
[高二语文尚贤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