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案
教学目标 (一)语文知识 1、了解朦胧诗特点。 2、了解作者的简历和创作特色。 (二)语文能力 1、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2、培养学生仔细品位意境与情理的能力及作品评价能力。 3、感悟诗人渴求的独立平等又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三)德育 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具特色的意象,理解意象的意义和象征作用。如“橡树”、“木棉”、“鸟儿”、“凌霄花”等。 2、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 2、探究式阅读法。用于对重要意象或深刻主题的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课前我们欣赏了一些歌曲,这些歌曲都表现了一个什么主题?(生:爱情。)对,就是爱情。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它的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是爱情,“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爱情。爱情使人欢乐,又令人痛苦,给人力量,又让人迷惘。是啊,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 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悲欢离合、恩怨情仇。那么爱情到底是什么呢?就让我们一起去倾听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去那里寻找答案吧! 二、背景了解 1、舒婷:原名龚佩瑜,福建泉州人,1952年生。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1982年出版诗集《双桅船》,是中国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 :《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散文集《心烟》代表作:《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 诗歌特点:明丽隽永、缜密流畅、真挚感人 《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 2、引出“朦胧诗”的概念 产生于70年代末、 80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还有顾城、北岛等。 三、整体感知 1、听朗诵录音。 2、思考:全诗中有两个人称代词,是哪两个?他们在诗中具体指什么? 明确:“你”和“我”,“你”指“橡数”,“我”指“木棉”。 四、研习诗歌 我们不难发现在诗歌当中,木棉花在向橡树深情的告白,那么就让我们来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真情告白吧! 1、她说:爱不应该这样 (1)思考:这一部分有哪些意象? 明确: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2)思考:这一部分中诗人罗列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分别表现了怎样的爱情观?诗人对这些爱情观的态度又是怎样的?为什么? 明确:a首先,攀援的凌霄花。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的爱情。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予以否定! b其次,对于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木棉树又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课文中也有三个字,齐读绝不学!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所以,这是一种“只知依附”的爱情。 c接下来,诗人又分别列举了“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那么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同学齐声回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虽然不像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因为它们为了橡树的蓬勃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给予,却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