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和厘米的认识教案设计

米和厘米的认识教案设计

  篇一:米和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在掌握已有知识“米和和厘米的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究新知,很容易达到教学目标。 设计意图:

  导入部分,让学生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让学生感到分米和毫米的建立是日常测量的需要。

  本节课注意从感性入手,借助直观演示,充分调动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通过看、数、比、量使学生对长度单位1毫米、1分米形成深刻的印象,建立表象。然后通过对直尺的观察,放手发动学生独立探索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知道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巩固练习部分,设计习

题使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知识。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分米、毫米,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在动手实践中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有用之处。

  3、在实际操作中养成细心、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的形成过程。

  教学用具:

  米尺、学生直尺、准备测量的物体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测量物体长度时,要用到长度单位,我们学过的长度

  单位有哪几个?

  生:米和厘米。

  师:请大家用手势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1厘米呢? 生:用手势表示1米、1厘米的长度。

  师:量哪些物体的长度用米作单位合适?哪些用厘米合适?

  生:回答哪些物体的长度用米作单位合适,哪些用厘米合适。

  师: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测量一下桌面的长度、课本的长度、硬币的厚度,汇报时要汇报你测量了物体哪一部

  分的长度,长度是多少?

  生:进行分组测量,并按要求进行汇报。

  师:在测量中同学们是不是遇到什么问题了?

  生:谈测量中遇到的问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再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师:板书课题——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师点评:

  通过实际测量,学生发现了已有知识解决不了的问题,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 新课。

  1、认识毫米。

  师:拿出直尺找0刻度,再找1厘米、2厘米。

  生:找0刻度、再找1厘米、2厘米。

  师:观察直尺1厘米之间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用mm

  表示,1毫米比1厘米短。

  生:观察。

  师:用铅笔尖数一数1厘米里有几个小格。

  生:10个。

  师:10个小格,就是10毫米。

  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厘米和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学生讨论。

  师:通过数我们知道1厘米=10毫米。

  师:板书——1厘米=10毫米(mm)

  师:用手在直尺上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哪些

  物品的厚度约是1毫米。

  生:用手在直尺上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估计身边哪些物品的厚度是1毫米。

  师:我们用直尺来验证一下,看1分硬币的厚度是不是1毫米。

  生:用直尺测量1分硬币的厚度。

  师:我们闭起眼睛想一想1毫米究竟有多长,用手势比一比。

  师:前几天在我们沪嘉乡下的那场雨平均降雨量是4毫米,我们用不用穿雨鞋呢?

  生:思考问题,并回答。

  师:通过上面的练习我们发现毫米比厘米还要小,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都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教师点评:

  在学生原有对厘米的认识,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讨论,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建立表象,并结合生活中的应用思考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2、认识分米。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分米。 师:请同学们观察米尺,10厘米有多长?10厘米也叫做1分米,用dm表示。

  生:观察米尺,感知1分米的长度。

  师:谁能说说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生:10厘米。

  师:板书——1分米=10厘米。(cm)

  师:只要够10厘米,就是1分米,用手势来表示一下1分米的长度,同桌互相用尺子验证一下。

  生: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同桌互相验证。

  师:你来大胆的.猜想一下,1米中有多少个1分米? 生;进行猜想。

  师:我们来验证一下,观察米尺,从0刻度起每数出10厘米做一个记号,一直数完,看一看一共有几个记号?1米中有多少个1分米?

  生:学生进行验证,汇报验证结果。

  师:板书——1米=10分米(dm)

  师:量一量我们数学课本的长度约是几分米?

  生:学生用分米作单位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度。

  师:估算一下你身边的物体的长度,同桌用尺子量进行验证。

  篇二: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青岛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78——79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100厘米。

  2、通过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

  3、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

  4、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小朋友们,上次阿福去裁缝店做了一件新上衣,结果满意吗?为什么?这次阿福又来做长袍了,请看.(出示阿福做长袍的情境图)师傅吸取了教训,买了一把尺子,师傅用尺子给阿福量完说:“长1米。”可徒弟连忙说:“不对,不对,长100厘米。”如果你是阿福,现在你会有什么样的疑问?

  生1:1米=100厘米吗?

  生2:尺子没变,为什么师傅和徒弟说的不一样呢?

  师:是啊,怎么说的不一样呢?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米的认识。(板书课题: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

  (一)认识1米的长度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厘米,那一厘米有多长?在你的印象中1米有多长?比划一下。 师:那到底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请看,这就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师画线段)比划一下。想不想亲身体验一下米究竟有多长?

  生:想

  师:想一想,用米尺来量1米的长度时,为了保证精确,应该注意什么? 生:要把米尺拉直,手要握住住两端,不能握住太多。

  那我们一起来试试:

  (1) 每个小朋友手中有一个米尺,请你轻轻的拉齐米尺的两端,(示范)这时你两臂之间的距离是多少?手臂不要动,手指轻轻一松,放掉米尺,看一看,你两臂伸开的距离就是米。再试一试,同桌合作,一个比量,一个用尺子量。

  (2)测量几步为1米。

  (3)谁来告诉老师,1米有多长?

  生:手臂,3步的长了来表示

  (二)感知一米的高度。

  师:看,象这样把米尺竖着放,从地面到墙上的哪个位置的高度是1米?

  请大家估计一下,从老师脚底到哪个位置的高度是1米? 1米正好到老师的腰部(师站在米尺前量)。你觉得1米能到你身体的哪个地方呢? 同桌两人合作,用米尺量一量。

  质疑:为什么都是1米的高度,都是从脚底量起,到老师的腰这里的高度是1米,而到这位同学下巴的高度是1米?

  生:一米的高度是相同的

  (三)联系生活。

  师:我们认清了1米,你能找到教室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大约是1米吗? (屏幕的宽,黑板的宽,门的宽,桌子的宽,课桌的宽等)

  师:我们量一量自己估计得准不准。(请两名代表分别量一量)

  (四)联系估测。

  师:生活中我们不可能天天带着米尺,如果身边没有米尺,你能用什么方法来估计物体的长度呢?

  生:手臂伸开的长度差不多是1米,量一量就能估计出来了,我们刚才步测3歩大约1米,我们可以走一走,看大约有几个3步,就有多少米。

  师:小朋友们刚才说的都非常好,这样看来,我们身上又多了好几把尺子呢。那么我们就可以用这些尺子来帮忙测量一下吧!可以怎样测量,请在空格内打对号。 师:通过联系,你发现了什么?

  生:估计较短物体的长度,可以用手测量,估计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步测更合适。

  (五)米和厘米的关系。

  师:同学们刚才在用软尺的时候,有没有新的发现?

  师:仔细观察软尺,上面都有什么?

  生:有数字0-100,有刻度。

  师:确实是这样的。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的发现。

  出示课件。

  (1)领生观察,课件出示刻度:0、10、20 ??100cm

  100cm(1米)

  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在1米的下面写着100厘米。所以我认为1米就等于100厘米,100厘米就等于1米。

  师:我们在生活中如果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就会有很多的发现。板书:1米=100厘米

  师: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这个式子还可以怎样写?

  1m=100cm

  师:阿福的这件长袍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现在能解决了吗?

  生: 1米和100厘米相等的,一样长。

  (2)认读刻度。

  我们通过观察软尺知道了米和厘米的关系,那么软尺上的刻度会读吗? 课件出示:0—30cm

  0—42cm

  20—40cm

  三。自主应用。

  师:刻度读熟了,我们也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1。现在看看谁的反应快。我说长度,你打手势。

  2。穿越隧道。

  迷惑隧道。连一连

  课桌的长 比1米少得多

  铅笔的长 比1米多得多

  教室的长 比1米多一些

  信心隧道。连一连

  课桌的长 28米

  铅笔的长 10厘米

  教室的长 1米30厘米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相关文章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精选3篇)

本单元由《我从哪里来》、《人的一生》、《细胞》、《我像谁》、四课组成。主要是研究人作为生命世界的一部分如何繁殖下一代、人的生长发育过程,生物的构成和遗传变异现象,以及认识生命个体、科学技术研究的现状,...
教案大全2019-01-02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精选3篇)

小班健康常规教育《我能自己吃饭》教案

一、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自己独立就餐的好习惯。 2、让幼儿知道愉快就餐有益于身体健康。 二、活动准备: 餐具若干。 三、活动过程: (一)看幼儿读物,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1、...
教案大全2012-06-01
小班健康常规教育《我能自己吃饭》教案

勾股定理回顾与思考教案【优选3篇】

回顾与思考 教学目的 1.熟悉勾股定理的历史,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探索知识的良好习惯。 2.掌握直角三角形的边、角之间分别存在着的关系...
教案大全2019-01-09
勾股定理回顾与思考教案【优选3篇】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精简4篇)

教材是死的,不能随意更改,小学数学教案范文。但教法是活的,课怎么上全凭教师的智慧和才干。那么小学数学教案怎么写,以下是unjs小编精心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小学数学教案范文课题:求比一个...
教案大全2016-01-01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精简4篇)

《杜甫诗》教案2

秋兴八首(其一) [写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
教案大全2016-07-05
《杜甫诗》教案2

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教学反思范文【精简3篇】

每上完一节课教师都需要好好反思自己的得失!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教学反思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教学反思范文一这节的主要内容是平行线的的判定方...
教案大全2013-05-05
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教学反思范文【精简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