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教案设计(最新3篇)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教案设计 篇一
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独特感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如何通过这篇文章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情感与思想,成为教师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下面我将结合教学大纲和教学实践,设计一份《荷塘月色》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教师们更好地教授这篇作品。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荷塘月色》。
2.理解《荷塘月色》中的意象和主题。
3.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独特感悟和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理解朱自清的文学风格和写作特点。
2.分析文章中的意象和主题。
3.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4.展开对文章的感悟和思考。
三、教学内容
1.朱自清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荷塘月色》。
2.《荷塘月色》中的意象和主题分析。
3.重点句子和段落解析。
4.个人感悟和写作练习。
四、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通过引言或图片展示,引发学生对自然的情感和思考。
2.阅读文章:带领学生共同阅读《荷塘月色》,注重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3.分组讨论:安排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意象和主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4.重点解析:重点讲解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5.写作练习: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感悟,写一篇短文或读后感。
五、教学反馈
1.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互相交流。
2.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和指导。
3.反思总结:让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收获,提出不足和改进之处。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相信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荷塘月色》这篇经典之作,同时也能够培养出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希望教师们能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思考中成长。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教案设计 篇二
在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中,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一幅宁静美丽的画面,深刻表达了对自然的情感和对生命的思考。如何通过这篇文章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意蕴和情感,成为教师们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下面我将结合教学实践和学生特点,设计一份《荷塘月色》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教师们更好地教授这篇作品。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荷塘月色》。
2.理解《荷塘月色》中的意象和主题。
3.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感悟和对生命的思考。
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理解朱自清的写作风格和文学特点。
2.分析文章中的意象和主题。
3.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4.展开对文章的情感感悟和思考。
三、教学内容
1.朱自清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荷塘月色》。
2.《荷塘月色》中的意象和主题分析。
3.重点句子和段落解读。
4.个人感悟和写作练习。
四、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通过图片或音乐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准备阅读氛围。
2.阅读文章:带领学生共同阅读《荷塘月色》,注重情感体会和思考。
3.小组讨论:安排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意象和主题,展示不同的理解角度。
4.重点解析:重点讲解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5.写作练习: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感悟,写一篇读后感或感想。
五、教学反馈
1.课堂分享: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互相交流。
2.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和指导。
3.反思总结:让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收获,提出不足和改进之处。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相信学生们能够更好地领悟和感悟《荷塘月色》这篇经典之作,同时也能够培养出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希望教师们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氛围,灵活调整教学方式,创造出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体验,让学生在阅读中领悟,在思考中成长。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教案设计 篇三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初中学过周敦颐的《爱莲说》,作者眼中的荷花是高洁、朴素、庄重的,我们可以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两个句子体会得到。不知道同学们眼中的荷花是怎么样的呢?大家在月色下欣赏过荷花吗?有没有曾经觉得月色下的荷叶像舞女的群,荷花像明珠、像星星、像刚出浴的美人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欣赏一下那月色中的荷塘,月色中的荷花,并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看一下作者通过描写荷塘,有没有反映出《爱莲说》中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
二、解题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夜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三、写作背景
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年蒋jie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jie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而写出此篇文章。
四、课文解读
通过预习,同学们能给课文划分层次吗?能讲出划分的原因吗?
全文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 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
第二部分(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
分析课文:在分析的过程中,同学们注意找出作者写作的线索。
第一部分
1、“颇不宁静”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家里有矛盾?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作者面对黑暗的现实,希望反抗,但是又没有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希望解脱却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不是家里的矛盾,“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这里明显可以看见孩子安详地谁着,妻子在哼眠歌,一切都很安静,很温馨;在“带上门出去”中的“带”,有轻轻地将门从背后掩上,动作轻柔随意,保持环境的宁静。假如是有矛盾的话,关门是就不会那么轻,体现作者对家人的关心。
2、第二句可以看到作者希望排泄自己苦闷的心情,使自己心情得以平静。作者想起荷塘,给下文游荷塘埋下了伏笔。
3、“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这句从“已经听不见了”和“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体现了环境的宁静,更反衬出作者的“颇不宁静”,促使作者希望借助宁静的环境,而得到心里的宁静。
【小结】
本段中的“日日、渐渐、迷迷糊糊、悄悄”这写叠词,产生一种韵律美在语音的延长中,语意与情感也是绵绵不绝,令人回味的。
本段有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含义:“文眼”是揭示全文主旨的点睛之笔,也是组织散文结构的重点线索,是散文艺术构思的焦点。
哪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呢?————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第二部分(2~6)荷塘的月色 (文章的主体)
这一部分是按什么线索来写的?试把它整理出来。
路上(2-3段)——月色下的荷塘(4段)——荷塘上的月色(5段)——荷塘四周(6段)
第二段
1、小路有什么特点?作者在这一段中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小路的呢?
曲折、幽僻、树多、寂寞是小路的特点,曲折和树多构成幽僻的重要条件,幽僻又引出了寂寞。
作者用了对比的手法描写。白天(少人走)和黑夜(更寂寞)对比;没有月光(阴森森)和淡淡月光(很好)对比。
2、作者为什么用对比的手法来衬托月下的小路呢?作者就说“这条小路很少人走,加上又许多树,显得阴森森的,当有月亮的晚上就很好”,不就可以了吗?
这是关系到散文的艺术表现手法,作者通过对比就会更显得当天晚上的宁静与自己内心的寂寞。后面两句更通过对比,更显现出特殊的环境中的特殊的氛围,特殊的心情,“淡淡的月光”有一种朦胧感,这种氛围把以往阴森森的阴冷气氛打消,更能体现作者当时的心情。
3、作者在描绘景物时用了哪些叠词?景物的色调是怎样的?流露了怎样的心情?
蓊蓊郁郁、阴森森、淡淡; 淡淡,朦胧的感觉; 作者这里没有用上热烈、激昂的色调,突出他的淡淡的哀愁。
第三段 作者去荷塘的感受。
1、若把“踱”换成“走”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心里若有所思,若有所感,走路时不紧不慢,不慌不忙,慢条斯理,脚步井然有序,“踱”的这些性质,更能体现下面的“天地好像
是我的”,作者在享受这一片自由的世界,在幽闲、超然中,淡淡三哀愁在若隐若现。若换成“走”字,则缺少了情景融合的神韵。2、联系上下文,理解“平常的自己”是怎样的?现在的自己又是怎样的?
平常的自己苦闷、彷徨、想逃避又难以超然;我们从下面可以看到,自己现在是自由的人。
3、从现在开始作者开始发生了变化,本段哪一句最能体现作者心情产生了变化,并且得到暂时的解脱的呢?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里作者借助了宁静的小路,宁静的塘岸,开始排除烦闷、彷徨的心情。月色淡淡独步塘岸,似乎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作者成了一个“自由的人”。
作者真是一个“自由人”吗?
作者这里写得很超脱现实,应该说这是作者内心所渴望而在现实达不到的。越是超脱越是自由,便越显出作者在现实中的苦闷,在现实上作者并自由人。
4、“这是独处的妙处”这一句回应了上面的“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中的“爱独处”。
5、“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中“妙处”和“受用” 两个词,可以表明作者的心情有何变化?
从淡淡的哀愁到淡淡的喜悦,作者的心情开始融进了荷塘中。
【小结】这一段作者的心情开始得以解脱,从淡淡的忧愁到淡淡的喜悦。
第四段 月色下的荷塘
1、“弥望”——充满视野,满眼。 “田田”——多,连绵不绝。
2、第二句,采用了比喻,舞女的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相似,这个比喻是“多边”的,即它不仅表达了“荷”的高贵,还传达出它的标志,典雅,圣洁,飘逸,灵动,清峻等魅力,使叶子产生了动感,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亭亭”与前面哪个词相呼应?与“高”相呼应,因为叶子出水很高,才能清晰地看见叶子舒展的样子,作者才会联想到舞女的裙。
3、“层层”——高低有序。
4、“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本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拟人;拟人的运用可以回应上面的“舞女”, 荷茎象舞女,叶子象舞女的裙,而花便象舞女的容颜,这样把整个舞女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5、“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本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格,为什么把荷花比喻成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呢?
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而且是“零星地点缀着”的,与“一粒粒”的“明”珠相似; 白花“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在绿丛中隐约闪烁,与“碧天”里的“星星”相似; 荷花是“袅娜”、“羞涩”而且是白而亮的,其神态与色泽都与刚出浴的美人相似 。上面作者通过叶子、花,描绘了荷塘的形态美,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荷塘的动态美。
6、点理解“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句把“清香”比喻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里作者使用了几种感官感觉?
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造成感觉的转移。
这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通感”。所以这句话作者同时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7、“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中的“颤动、闪电、霎时、穿过”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微风过处一刹那间,荷塘的整体形态,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这是作者观察仔细,用词的精妙之处。
8、“一道凝碧的波痕”,就给人一种船航行留下的痕迹的感觉,作者表达得生动传神。
9、“脉脉的流水”怎样理解?
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表现流水的静态美。“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是因为静静的流水更反衬出,动态中的叶子的美的姿态。
【小结】
从形态、动态、静态多个角度来反映荷塘的美。
作业:
1、分析5~8段作者感情的变化。
2、分析7~8段作者写江南旧俗的作用。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