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数学四年级上册加减法的简便运算教案【实用3篇】
最数学四年级上册加减法的简便运算教案 篇一
在四年级上册数学学习中,加减法是一个非常基础且重要的内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内容,我们可以设计一些简便的运算方法。下面是一个简便运算教案,希望可以帮助老师们更好地教授加减法。
一、加法
1. 垂直加法
首先,让学生熟练掌握垂直加法的方法。可以通过竖式计算的方式,让学生从个位开始相加,进位后再相加十位,最后相加百位。
2. 十位数相加
当十位数相加时,可以利用补数的方法简化计算。例如,计算35+48,可以将48拆分成40和8,然后计算35+40=75,再加上8=83。
3. 估算法
在加法计算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使用估算法。例如,计算56+37,可以将37估算为40,然后计算56+40=96,再减去3得到答案93。
二、减法
1. 垂直减法
同样地,让学生掌握垂直减法的方法。从个位开始相减,不够减时向高位借位。
2. 减法转换
对于一些复杂的减法计算,可以通过转换成加法来简化。例如,计算62-38,可以转换成62+(-38),然后按照加法的规则进行计算。
3. 补数法
减法计算中,可以利用补数法简化计算。例如,计算98-47,可以将47拆分成50和3,然后计算98-50=48,再加上3=51。
通过以上简便运算教案,相信学生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最数学四年级上册加减法的简便运算教案 篇二
四年级上册数学学习中,加减法是一个基础但重要的内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内容,我们可以设计一些简便的运算方法。以下是另一种简便运算教案,希望可以为老师们的教学提供一些启发。
一、加法
1. 近似法
在加法计算中,可以引导学生使用近似法。例如,计算89+46,可以近似为90+50=140,然后根据近似值计算出准确结果。
2. 快速加法
让学生掌握快速加法的方法,例如通过十位数相加的技巧,或者利用乘法表中的规律来快速计算。
3. 加减混合
在加法计算中,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加减混合的方法。例如,计算58+24,可以转换成58-(-24),然后按照减法的规则进行计算。
二、减法
1. 流程图
设计减法计算的流程图,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例如,先从个位开始相减,不够减时向高位借位,最后得到准确答案。
2. 变形法
让学生掌握减法的变形法。例如,计算75-39,可以变形为75-40+1=35+1=36,通过变形简化计算过程。
3. 逆运算
引导学生通过逆运算的方法来检验减法计算的准确性。例如,计算62-28,可以通过28+34=62来验证计算结果。
通过以上简便运算教案,希
最数学四年级上册加减法的简便运算教案 篇三
最新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加减法的简便运算教案
教学目的
使学生学会在加减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时,可直接加上整十整百数,多加了就减去。多减了就要加上来。
教学过程
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整千数的运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即使在计算器已经普及的今天,这种口算仍被广泛使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学习这部份内容却困难较大,计算的正确率不高。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唤醒生活体验
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要符合儿童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形象直观而又蕴涵一定的.数学知识。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中的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整千时,先把它看作整十、整百、整千数,多加了几,减去几,多减了几,加上几,这些话听起来比较拗口,怎样才能使学生容易懂呢?我首先出示了一幅图(画有日常生活用品及其它们的价格),提出了问题: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因为买东西是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激活学生的内驱力。同时为引出下面的知识做好了铺垫,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思维的火花闪现了,提出了许多问题:
(1)、买一双旅游鞋和一套运动服需要多少钱?
(2)、买一台电冰箱和一台洗衣机需要多少钱?
(3)、如果有200元钱买一只书包还剩多少钱?
他们调动了自己的经验和原有的知识结构去探究这个情境中所蕴涵的数学问题,并积极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巧用生活原型,探究运算规律
我们知道,数学本来就是从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当学生从问题情境中,体会出一些数学思想时,教师应以引导者、鉴赏者的身份,即教师只是提供一些建议或信息,而不是代替学生做出判断,同时鼓励学生有创造的想法,使学生在最大
的空间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索。在教学加法时,可以分成了两个步骤:1、独立探索阶段。
我们知道,真正地数学学习不是对于所授知识地简单积累,而是通过主体地主动建构。不同的学生由于不同的知识背景就有不同的思维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各个学生的特殊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
教师提出问题:营业员很快地算出买一套运动服(113元)和一个书包(59元)共需要172元,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想出了很多计算方法:
113+59=113+60-1=172。
113+59=113+50+9=172。
113+59=112+(1+59)=172。
2、合作探讨阶段。
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独立探索地基础上,组织学生合作和讨论,可以使他们彼此交流,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出全面地判断。5
①每一种方法为什么这样做?请讲讲你的道理?
②这几种方法哪一种比较简便?为什么?
通过合作交流,学生各抒己见,这样既达到了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地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归纳出多加几,减去几;先凑整,再相加这两种方法。
在教学减法时,可以让学生运用原型来揭示算理,探究规律。小学数学的内容大都可以直接在客观世界中找到它的原型。减数接近整十、整百、整千数时,把它看作整十、整百、整千数,多减几,加上几这个数学知识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找到一个合适的原型收付钱款时常常发生地付整找零的活动,并且在课堂中展示这个活动:妈妈带了165元,其中有一张百元纸币,到商店买钱包花了97元,妈妈怎样给钱呢?由老师扮妈妈,一名学生扮售货员,妈妈拿出一百元钱给售货员,售货员找给妈妈3元。这里的道理明明白白,是学生所熟悉的常识。这个活动是原始的、最低层次的减法速算法,是学习数学的原型。再引导学生摆这个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165-100+3,从而概括出速算的方法。这样,由常识上升到了数学,学生的学习由低层次上升到了高层次。
三、拓展问题领域,重构知识体系
在主动探究、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所理解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和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相互作用,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以利于更好的迁移和运用。所以在学完了新知以后,我又设计了这样的习题:
1、你能用几种方法来计算下面的题目。
(1)198+197 299+98 =
(2)如果选择了三种物品(钱包97元,旅游鞋198元,录音机236元),要计算一共需要多少钱?你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吗?用500元钱去买钱包和旅游鞋,还剩多少钱?
2、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为什么?应该怎样改正?3+305=873+300-5
这样的题目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知识在日常生活的运用。
通过尝试,使我体会到在教学中尽量体现现代教育的主动性、民主性、合作性和发展性有利于把学习数学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