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范文【实用4篇】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范文 篇一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常会将分数和除法这两个数学概念放在一起进行教学,因为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我在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对分数和除法的理解存在一些困惑,导致他们在学习这两个概念时出现困难。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对分数与除法的教学进行反思,找出问题所在,并寻找改进的方法。

首先,我发现一些学生在理解分数的概念时存在一些困惑。他们往往将分数仅仅看作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而忽略了分数本身也可以代表一部分。因此,在教学中,我强调了分数的本质是将整体分成若干部分,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分数概念。我通过让学生将分数表示成图形、实际物体等形式,帮助他们更直观地理解分数的含义。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概念,从而更好地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其次,我也发现一些学生在学习除法时对于分数的运用存在困难。他们往往只知道简单地将分数进行相除,而忽略了在实际问题中如何应用除法。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引入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分数与除法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例如,我让学生计算某个食谱中每个食材的比例,或者计算某个团队中每个成员的工作量,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分数与除法的教学需要不断地反思与改进。通过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分数概念,引入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的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只有不断地反思与改进,我们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让他们在数学领域取得更好的成绩。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范文 篇二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分数与除法的教学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学生在学习这两个概念时往往存在一些困难,因此需要我们进行反思,找出问题所在,并采取相应的策略进行改进。

首先,我认为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分数与除法之间的联系。分数是除法的一种形式,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有些学生往往将分数和除法看作是两个独立的概念,导致他们在学习中无法将两者联系起来。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将分数与除法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这两个概念,并能够灵活地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其次,我也发现一些学生在理解分数和除法的概念时存在一些困惑。他们往往对于分数的概念模糊不清,或者对于除法的运算规则不够熟悉,导致他们在学习中出现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对于那些对分数概念不够清晰的学生,我会通过引入具体例子,让他们更加直观地理解分数的含义;对于那些对除法规则不够熟悉的学生,我会通过反复练习,帮助他们掌握除法的运算方法。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我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分数与除法的教学需要我们不断反思与改进。通过将分数与除法有机结合,注重个性化教学,我们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这两个概念,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只有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我们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让他们在数学领域取得更好的成绩。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范文 篇三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后进行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不论是被除数小于、等于、或大于除数,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它们的商。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而且是后面学习假分数、带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比、百分数的基础,所以,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如果单纯地从形式上去教学分数与除法间的关系,学生能学得很扎实,但这样一来计算3÷4=3/4的算理往往被忽视,为了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我是这样来组织教学的:

  1.通过实际操作感悟新知识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境,把一张饼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让学生拿一张圆形纸片代表一张饼,亲自动手分一分,唤起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接着出示要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四人一小组想办法把3张圆形纸片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并让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分的过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申出两种含义,即每人分得1张饼的四分之三,也可以说是3张饼的四分之一,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3÷4=3/4的算理。

  2、使学生清楚为什么要用分数来表示除法算式的结果

  在学生理解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之后,我有意识的设计了这样几道练习题。1÷3= 8÷9= 2÷6= 让学生把计算结果写在练习本上,比比看谁先算完。结果有的学生一两秒钟就举起了手,而有的学生费了很长时间才写出了计算结果。汇报之后,引导学生思考:1÷3=0.333……与1÷3=1/3 8÷9= 0.88……与8÷9= 8/9有什么区别?学生最直接的回答是:用循环小数表示商计算太麻烦,没有用分数表示快捷、简便。这时告诉学生,以后计算两个整数 相除的商,除不尽时或商里有小数时就用分数表示他们的商,这样既简便又快捷,而且不容易出错。

  3、借机引申,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第一次向学生介绍分率与数量的区别。如①“把一张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分得这张饼的几分之几?每份分得多少张饼?”② "把2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7段,每段长是这根绳子的几分之几? 每段长多少米 "③"把4千克盐平均分成5份,每份重量是盐的总数的几分之几 /每份重多少千克?先让学生明白这三道题第一问求的都是“分率”,分率没有单位,都是把总数看做单位

“1”,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求其中的一份是总数的几分之一,都是用单位“1”除以平均分的份数得到,如前三道题的分率分别是1÷4=1/4 1÷7=1/7 1÷5=1/5。而第二问都是求每份数量是多少,每份数量是有单位的,都是用总数量除以平均分的份数得到,得数一定带单位名称。前三道题第二问的算法分别是1÷4=1/4(张) 2÷7=2/7 (米)4÷5=4/5(千克)

  此处学生理解了分率和每份数量之后,为后面学习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做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4、让学生自主建构新知识

  当学生发现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母后,引导学生把数字换成它们的名称: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这时候,再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用字母a、b表示除法与分数的关系。多数学生写下:a÷b=a/b,老师拿一名稍差学生的板书出来,故意表扬这位同学。正表扬却突然转身给这名学生作业后面一个大叉号。正当同学们都诧异的时候?问为什么错了?这时几个思维灵活的先叫起来,说到:“b不能等于0!”我马上抓住这个契机,追问:“为什么b不能等于0?”。我继续用课堂中的例题把1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这块蛋糕的1/4为例,让学生说说这个分数中的‘4’表示什么?”“如果把‘4’换成‘0’呢?”学生恍然大悟:分母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的份数,平均分成“0”份就没有意义了。在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a÷b=a/b(b≠0)”学生经常会忘记,这里的b不能为0。通过这样分析,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所以在分数中分母不能为0的道理。这里并不直接告诉学生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母,所以分母也不能为0。而是通过分析一个分数的实际意义让学生充分理解分数中的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所以分母不能为“0”的道理。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虽然学生对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学生理解的比较透彻,但是它们之间还有哪些区别没有引导学生总结出来。除法表示两个数相除,是一种运算,是一个算式,而分数既可以表示分子与分母相除的关系,又可以表示一个数值。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范文 篇四

]

相关文章

《小鱼的梦》教案(优质3篇)

《小鱼的梦》教案(一)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我们每个人都会做梦,你能说说自己都做过哪些梦吗?生:(指名说自己的梦)师:小鱼也会做梦,今天学习儿歌《小鱼的梦》。板书课题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课件认一...
教案大全2014-04-05
《小鱼的梦》教案(优质3篇)

小学语文教材我选我教案设计

教材简析: “我选我”这是多么简单的三个字。但是,说出这句话,是需要勇气的。特别是小学生。“我选我”的意义,远远超出了选出劳动委员这件事本身。 对这件事,同学们有个认识过程。“大家都愣住了”,就说明这...
教案大全2016-02-01
小学语文教材我选我教案设计

观潮教案【精彩6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潮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潮教案 篇1 ...
教案大全2016-07-08
观潮教案【精彩6篇】

《地球的清洁工》教案(最新6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地球的清洁工》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地球的清...
教案大全2011-02-04
《地球的清洁工》教案(最新6篇)

音乐游戏活动教案【精简6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音乐游戏活动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音乐游戏活动教案 篇1...
教案大全2012-08-01
音乐游戏活动教案【精简6篇】

课文《咬文嚼字》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课文《咬文嚼字》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课文《咬文嚼字》教案 篇1 ...
教案大全2012-08-08
课文《咬文嚼字》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