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版必修2:《菱角的喜剧》教案
广东版必修2:《菱角的喜剧》精品教案
《菱角的喜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由日常生活写起、悟出哲理,并展开想象,广征博引,来进一步说明这一道理的写作方法。 2. 过程和方法目标:注重应用,学会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关注学生创造的能力,注重学习探究的方法,使本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对自然、社会等进行更深刻的思考和的认识,从而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境界和哲学理论水平,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菱角的.“喜剧”一步步引入正题的,学习作者运用事例和事理进行正反论证深化论点的方法。 2.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经历,来讨论 “复杂性、多样性,总是贯穿于一切事物之间”这个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经历,来讨论 “复杂性、多样性,总是贯穿于一切事物之间”这个问题,并掌握这样一种解决问题的道理和方法。 教学设想: 本文文字明快晓畅,具有趣味性,基本上无文字理解障碍,方法上准备采取“自读理解,引导体会”模式来学习本文。教学时数:一课时 课前准备: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研究作者,并为作者设置简历表。 2.思考课文后面的练习,完成本课学案。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采菱曲》创设情境 一、导入 老船工故事导入(略) 二、走近作者 学生展示研究成果和作出个人评价。(提问学习小组,教师补充) 三、整体感知,初步探究。 1.速读课文,以小组合作形式探讨分析:作者从认识菱角的过程中,悟到了什么道理? 明确:事物具有复杂性、多样性。 2.文章论证的层次是什么?请填写提纲表: 第一部分(1~6):叙述对菱角的认识过程,提出观点: 。 第1层( ): 。 第2层( ): 。 第二部分(7~12):讲述怎样认识复杂多样的事物。 第1层( ) 论述认识事物的两种不同方法 。 第2层( ) 证明认识事物胜利与失败的原因 。 第3层( )认识复杂多样的事物方法: 一是 。 二是 。 四、自主研讨,深层探究。 1.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其实秦牧最初发表这篇文章时所定的题目是《复杂》,大家认为与《菱角的喜剧》相比那个题目更好一些,为什么? 明确:《菱角的喜剧》更加好一些,因为这个题目更有针对性,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入题,赋于新的情感体验,也与哲理性散文的文体和笔调更一致,“喜剧”一说也让人充满阅读期待。而“复杂”这个题目看起来很公式化,宽泛抽象,很乏味,容易使人觉得文章可能要说教什么大道理。 (作文拟题借鉴:文题是文章的窗户,拟题应注意题目与文章内容、主题、笔调以及阅读吸引力的关系。) 2.本文的开头很有特点:先从自己认识菱角的亲身经历谈起,从中引出论点。大家想想,这样开头好不好?为什么不先提出观点,再写经历呢? 明确:开头作者巧妙地写了一个真切而发人深思的的事例,显得别开生面,既生动形象,又蕴含深刻的哲理,体现了哲理散文的艺术性。这种用事例开头的写法,就叫做“故事开头法”,它特别适合于提出新的、人们不易接受的观点。 3.深化论点的论证技巧研讨:作者用了哪些材料来论证自己的这个观点?围绕着这个观点作者用什么方法将道理讲得如此浅显又令人折服的? 明确:(1)事例 (2) 聪明人认识事物的方法(合理、科学的) 正面论证 对 自己认识菱角甚至蝴蝶、蝗虫的方法(片面性) 反面论证 比 农民掌握下雨的条件“黑云、风势、昆虫动态” 正面论证 良种变劣、养猪不活 反面论证 (作文写作借鉴:事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五、走进文本,再读置疑。(自主、合作、探究) 略 六、延伸拓展探究 引入: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观点,用课文中的话来来分析老船工故事中人们错在哪里? 1.讨论:在你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也一定存在着对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的认识缺乏问题,请你们谈谈。 教师示例“苏轼续诗”例引入 2.下面几则精彩事例,请大家试着将事例放到课文中去,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好?为什么? ①苏轼续诗例 ②老船工例 ③战国年间公孙龙白马非马例 ④商人常被认为奸诈,有“无奸不商”之说 ⑤“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淮南子》 六、教师小结 本文主要通过对菱角的认识等事例说明一切事物是复杂性,多样性。我们要正确认识事物就必须掌握事物的一般性,更要掌握事物的特殊性,避免绝对化简单化地认识事物。作者通过从个人生活的体验和延伸中提炼论点,从事例和事理的正反对比中深化论证的方法,值得我们在写作实践中去学习和借鉴。 七、布置作业:完成资料“优化设计”中与课文有关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