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课文教案设计【经典3篇】
《山中访友》课文教案设计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汇和短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友谊和情感。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友谊观念,让学生明白友情的珍贵,懂得珍惜友谊。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汇和短语。
2. 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友情。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入课文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师生共同阅读课文,学生跟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词和短语。
3. 操练:进行词汇和短语的操练,让学生掌握并运用在句子中。
4.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友情,展开讨论。
5. 输出: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写一篇关于友情的文章或故事。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友情的重要性,激励学生珍惜身边的友谊。
四、教学手段
1.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等。
2. 教学课件:包含课文内容、生词解释、例句等。
3. 教学实物:图片、书籍等。
五、教学评估
1. 课堂表现:学生的积极性、表达能力、思维深度等。
2. 作业评定:学生写作的内容、表达能力、创造力等。
《山中访友》课文教案设计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和短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友情。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关注友情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和短语。
2. 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友情。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友情的含义,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学习:师生共同阅读课文,学生跟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词和短语。
3.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友情主题,引导学生思考。
4. 写作: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友情的作文,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5. 分享: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作文,展示写作成果。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友情的珍贵,激励学生珍惜身边的友谊。
四、教学手段
1. 课件:包含课文内容、生词解释、例句等。
2. 教学实物:图片、书籍等。
3. 讨论环节: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
五、教学评估
1. 课堂表现:学生的积极性、思维深度、表达能力等。
2. 作业评定:学生写作的内容、表达能力、创造力等。
《山中访友》课文教案设计 篇三
《山中访友》课文教案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在小学,我们学过这样一首诗(出示课件),请大家齐读。
《寻隐者不遇》——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请说一说这首诗讲了什么?
学生回答:(诗人去山中寻找一位隐者朋友,向童子打听隐者到哪里去,童子告诉诗人,隐者去采药了。童子只知道隐者在山中云雾深处,不知到底在什么地方,最后没找到。)
3、假如你进山拜访朋友而朋友不在,你会空手而归吗?
4、你喜欢在山里做些什么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分别给以评价、鼓励)
5、如果同学们进了山,收获一定很大。有位作家李汉荣也到山中拜访朋友,带回了好心情,好记忆,他拜访了怎样的朋友?就请我们来共同欣赏李汉荣的《山中访友》。
(出示课件标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请同学们出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且依照作者传达出的情感来读。学生读课文。(读课文时标出把握不准的词语)
2、出示一些词语,要求学生读准。
3、作者进山拜访了哪些朋友?
生:古桥、大树、山泉、瀑布、溪流、白云、悬崖、老柏树。
还有云雀、小花、石头。还有雷阵雨、蚂蚁、归鸟。
4、这些“朋友”各有什么特点?(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
(德高望重的)古桥(青翠的)树林(洁白的)白云
(雄浑的)瀑布(明镜般的)的山泉
(小诗般的)溪流(玄奥的)悬崖
(清纯的)云雀(慈祥的)老柏
5、作者在拜访朋友时心情如何?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生:非常高兴。他带着愉快的心情拜访朋友。他热爱大自然。
三、细读品味:
那么如何更深入细致的体会作者的心情,真正走进作者的心灵?要静心默读。一边读一边想象文中动人的画面,并且给画面配上色彩和声音,让画面在脑中动起来;也可以联想生活中或者书中,影视作品中相似的情形。要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诗情画意的画面,好,请进入角色。
1、生默读。
2、请同学们说一说,刚才在读课文的时候,哪一幅画面你最钟情?或者哪位朋友你最喜欢?(师生、生生交流,课堂互动)
(学生尽情地畅所欲言,教师不时地进行评论,同样给以鼓励)
3、刚才同学们谈得很精彩,老师和大家有同感,大自然是一位高明的画家,她为人类画出了美丽的图画;大自然又是一位哲人,她带给我们许多珍贵的启迪。老师还有一个疑问,想和同学们共同探讨:作者带着好心情,到山里“观景”,为什么却说成是“访友”。
(四人小组讨论,师提出要求:一人谈,其余三人注意倾听,如果与小组意见不同,可以保留)
4、请一位代表发言。
生:我们小组认为,“访友”把大自然人性化了,作者,把大自然当成自己的朋友和家人,而“观景”是看景物,不亲切。
生:我们小组认为,“访友”,使读者引起联想,使文章富有了童话般神奇,更加形象生动。
生:我们小组认为,作者热爱自然,和自然融为一体,作者是用心和大自然交流。
老师小结:“访”是精神沐浴和洗涤的过程,“友”把自然人化了。“友”是文眼,文章的切入点,作者情感的生发点,拟人手法的运用都缘与此,文章这样构思,非常新颖,可以尽情的表达出天人合一的情怀。
四、这篇文章景美,情美,语言美,老师找同学们读一读,你们认为应怎样读?(也可以范读)
①带着好心情。心里想着美好的画面。读得轻一些,美一些。
②大家的意见很好,那就按同学们的'方法去读。
③有感情的朗读。(同时要求:在读中进一步体会情感,回到文章的整体)
五、对于这篇文章,大家还有问题要问吗?就是有没有不懂的地方,不合情理的地方?
①让学生找:雷雨天,不能到大树下避雨,会遭雷击,不安全。
(若学生实在找不出,教师可以点播)
②师:文学作品是可以虚构的,但也不能违背科学常识,同学们说得对!我们读书不仅要带着欣赏的眼光,还要带着批判的眼光,不迷信权威。既然不合理,我们就改一改吧。
(学生谈自己的修改意见)(教师引导学生正确修改)
师:在有些时候必须有所舍弃,做出选择。
(教师:尽信书不如无书,不迷信,不盲从,我们要带着
欣赏和质疑两种态度读书)六、教师小结:虽然这篇文章有不合情理的地方,但瑕不掩玉,仍然是一篇美文,尤其是作者激发了我们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我们就把这种美好的情感表达出来吧,请任选一位你喜欢的自然朋友,模仿本文的风格,也可按自己的风格,为她写几句赠言。
①生写。
②师:哪位同学读一读?(可评论,看谁写的好)
③学生说完后,再欣赏别人写的内容(可让学生读)。
④教师小结:听着同学们的真挚的赠言,我非常激动,后生可畏!
七、体验与反思:
由“我”与山中“朋友”的感情,感悟文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反思
现实中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现象,进而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更加关注自然和环境。
问题:
1、文章体现了人与自然一种怎样的关系?
2、生活中人与自然有哪些不和谐的现象?
3、假如你是自然中的一员,你想对破坏自然的人们说些什么?
4、学生自由发言:
5、师总结:我们应该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共同维护我们的家园,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形成和谐的朋友关系。我相信,这也是本文作者的心声。
七、探索活动(布置作业):
节假日,同学们也可以像作者一样,不骑车,不带礼物,哼着小曲儿,不过为了安全,可以邀几个同伴,来一次真正的精神之旅,回归自然,假日——我们出发吧——走进大自然,与山川草木对话,与花鸟虫鱼对话,到自然中放飞心灵,你生活中就多了一个朋友。拿起笔,介绍你所看到的一个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