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李碧绿(经典3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李碧绿 篇一
在李碧绿的小说《烛之武退秦师》中,主人公烛之武以其聪明才智和勇敢无畏的精神,成功击退了入侵的秦师,保卫了家园。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烛之武的英雄气概,更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值得我们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借鉴。
首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勇气和信心。面对强大的敌人,烛之武并没有退缩,而是毫不畏惧地迎接挑战,最终取得了胜利。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只有勇敢面对、坚定信心,才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其次,这个故事强调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在小说中,烛之武并没有孤军奋战,而是凭借家族的力量和全体村民的支持,共同抵御了入侵的秦师。团结合作是战胜敌人的关键,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需要时刻牢记的重要品质。
最后,这个故事提醒我们要珍惜家园和和平。烛之武为了保卫家园,不惜一切代价,最终将入侵的秦师击退。我们身处的家园是我们生活的根基,要时刻珍惜和爱护,不断努力,为家园的和平与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综上所述,《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不仅是一部展现英雄气概的小说,更是一部充满教育意义的作品。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勇气、团结和责任感,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成为真正的英雄。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李碧绿 篇二
《烛之武退秦师》是一部充满传统文化和英雄气概的作品,通过主人公烛之武的形象,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勇气、智慧和家国情怀的崇尚。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故事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烛之武的形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烛之武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坚定地面对,最终取得了胜利。这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可以激励学生在面对困难时不畏惧,勇往直前,追求自己的梦想。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烛之武的故事引导学生培养团结合作的意识。在小说中,烛之武依靠家族的力量和全体村民的支持,共同抵御了入侵的秦师。团结合作是战胜敌人的关键,也是我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需要时刻注重的品质。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烛之武的形象引导学生珍惜家园和和平。烛之武为了保卫家园,不惜一切代价,最终将入侵的秦师击退。我们身处的家园是我们生活的根基,要时刻珍惜和爱护,为家园的和平与稳定做出自己的贡献。
综上所述,《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不仅是一部展现英雄气概的作品,更是一部充满教育意义的作品。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勇气、团结和责任感,让他们成为有担当的人。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李碧绿 篇三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李碧绿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 李碧绿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左传》的成书过程和基本知识;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等的意义和用法; 2.能力目标:体会并学习扣人心弦的情节安排、说理技巧、伏笔与照应的技巧; 3.情感目标: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学习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掌握重要的文言词句,体会说理技巧和爱国精神 教学难点:文中的说理技巧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 第一课时 一、 教学导入 同学们,从某种角度上说,人类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军事外交的发展史。在我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军事外交家,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既保国家人民安全,又为中国历史写下一篇篇瑰丽诗篇。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接下来我们就通过文章《烛之武退秦师》的学习,见识烛之武的聪明才智和爱国情怀。 二、预习检测 1.文学常识了解,背景介绍 (1)填空:本文选自《左传》,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又称《左氏春秋》,是优秀的散文著作,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的史实。 (2)补充:“春秋三传”指:《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提问:“编年体”:按年月日顺序边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传》; “国别体”: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 “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三国志》; (3)背景:这节课学习的《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里关于军事外交的故事,有哪位同学可以说说它的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但根本原因是秦晋均想争夺霸权。 2.学生齐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和断句 秦军氾( fàn )南 夫( f )晋,何厌之有 共(gōng )其乏困 无能为(wéi )也矣 失其所与,不知( zhì) 夜缒( zhuì )而出 秦伯说(yuè ),与郑人盟 微夫(f)人之力不及此 若不阙(jué )秦 ① 晋/军函陵,秦/军犯南 ②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三、翻译、分析课文 第一段—— 1.请一个同学试着翻译,老师纠正并理顺; 2.解答一下问题: (1)“侯”“伯”是什么样的职位?(第一段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答:春秋时期诸侯有公、侯、伯、子、男等五个爵位,等级依次有高低。 (2)“以”是什么用法? 答:“以”是因为的意思,连词; (3)第一段中两个“于”的用法是否相同?试具体说说它们各是怎样的意思? 答:不同,前一个是“对”,后一个是“向”。 (4)第一段中两个“军”字是什么意思?它用法是什么用法? 答:都是名词作动词,驻军。 (5)晋侯、秦伯为什么围攻郑国? 答:因为郑国不敬重晋侯,又依附楚国。 (6)你认为晋军和秦军出兵的理由是否正当呢? 答:不正当,郑国的做法是出于为自己的国家安全着想,并没有不对的地方。 (7)作者开头指明原因有何用意? 答:为后文写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3.小结:本段用简要的文字交代了晋军、秦军伐郑的原因,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设伏,这是先秦散文的常用写法。这是故事情节的开端部分。 第二段—— 1.请三个同学试着翻译,老师纠正并理顺。 2.解答一下问题: (1)第二段中四个“之”是什么用法?怎样翻译? 答:第一个是代词,代佚之狐的意见;第二个“之”是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第三个“之”是结构助词“的”;第四个“之”是代词,代郑伯。 (2)第二段中的人物称呼怎么理解? 答:“公”对诸侯王的称呼;“臣”是官员。百姓在帝王面前的自称,“子”是对别人的敬称;“寡人”是古代帝王自谦的称呼。 (3)这一段作者既有对烛之武的直接描写,又有对他的间接描写,请指出来。 答:通过“佚之狐”来写烛之武是间接描写,说明烛之武有非凡的才能。其余是直接描写,表现烛之武自谦,通情达理、忠诚爱国的品质。 (4)郑伯有着怎样的品格?通过写郑伯也可以表现烛之武,这种写法又叫什么? 答:郑伯的自责表现了他的大度和坦诚;这种写法是侧面描写,起衬托作用。 3.小结:本段写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及烛之武临危受命。这是故事的发展部分。 四、布置作业 1.练习一(背诵课文) 2.复习前两段知识,并预习下文。 第二课时 一、检测并复习第一课时内容 1.朗读课文,检测字词读音及断句是否正确; 2.请学生翻译一、二段,并说说段落大意; 二、翻译、分析后两个段落 第三段——重点 1.请同学试着翻译 2.解答一下问题 (1)本段中的三个“亡”字意义和用法有何不同? 答:第一个“亡”是灭亡、亡国之意思,动词;第二个和第三个都是消灭,使……灭亡的意思,作使动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与“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中的两个“为”字的意思是否相同? 答:不同,前者是当作的意思;后者是给予的意思。这两处都是动词。 (3)本段中“东道主”“往来”“行李”等与现代汉语是否相同? 答:“东道主”“行李”跟现代汉语不同,“东道主”是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是出使的人。“往来”则与现代汉语相同。 (4)这一段有三个通假字,请找出来,具体说明。 答:“共其乏困”的“共”通“供”,意思是供给;“何厌之有”的“厌”通“餍”,意思是满足;“秦伯说”中的“说”通“悦”,意思是高兴。 (5)讨论烛之武是怎样劝服秦伯的?烛之武劝说秦王用了哪些道理? 答:烛之武说话站在秦国的利益上,说明郑亡对秦国的重大影响,使秦伯不敢参与“围郑”。烛之武处处为秦着想,充分利用秦晋的矛盾挑破离间: ①郑亡对晋有利,对秦反而有害。②晋国受了秦国恩怨,反而对秦有防范之心。 ③郑国灭亡后,秦国也将受到晋国的侵略。 3.小结:这一部分集中笔墨表现烛之武的口才和聪明智慧。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第四段—— 1.请同学试着翻译 2.解答一下问题 (1)“微”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答:没有的意思,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中“因”的用法是什么?我们还学过它的用法吗? 答:“因”的用法是介词,意思是依靠。它的用法还有:①于是(定伯因复担鬼,鬼无重)②根据(因地制宜) (3)晋文公的性格在最后一段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讲求仁爱、机敏聪慧,有长远眼光的人。 3.小结:这一段写晋军撤退,郑国解围,这是故事的尾声。 三、升华、讨论 1.如何从“志士、勇士、辩士”三方面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1)不计前嫌,临危受命,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2)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生死未卜,但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勇士”; (3)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的智慧“辩士”。 2.以现代观念来看此故事,可以获得哪些宝贵启示? 提示:伯乐精神、爱国主义、外交家风采 四、文言知识总结和分组练习 把全班分为四组,完成一下对应练习,而后点同学回答,组员可以补充: 第一组:找出文中的所有通假字,说明在文中的位置及意义;(已、说、共、厌、知) 第二组:找出文中的所有“以、而”字,说明各自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第三组: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说明古今异义;(“执事、东道主、行李、去、夫人”) 第四组:找出文中词类活用的字词,说明意义和用法;(军、封、敝、肆、亡、退、鄙)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2、3 2.复习巩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