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物质的溶解度》教案(最新3篇)
初中化学《物质的溶解度》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掌握溶解度的计算方法。
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
1. 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单位溶剂中溶质溶解的最大量。
2. 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包括温度、压强和溶剂种类。
3. 计算溶解度的方法是根据溶解度曲线或者溶解度表找到对应的数值。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通过实验展示不同物质在相同条件下的溶解度的差异性,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溶解度是如何形成的。
二、概念讲解
1. 讲解溶解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分析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三、案例分析
给学生几个实际问题,让他们应用所学知识计算溶解度,并分析出结果的意义。
四、练习
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溶解度的计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六、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练习计算溶解度,并写出解题思路。
七、反馈
下节课开始时对学生布置的作业进行批改,并让学生讲解解题思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物质的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掌握计算溶解度的方法,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初中化学《物质的溶解度》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 了解溶解度曲线和溶解度表的作用。
2. 掌握如何根据溶解度曲线和溶解度表进行计算。
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溶解度曲线是描述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变化的曲线。
2. 溶解度表是列出了不同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数值。
3. 根据溶解度曲线和溶解度表可以计算出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溶解度曲线和溶解度表的概念,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讲解
1. 讲解溶解度曲线和溶解度表的作用。
2. 分析如何根据溶解度曲线和溶解度表进行计算。
三、案例演练
给学生几个实际问题,让他们根据溶解度曲线和溶解度表进行计算,并分析出结果的意义。
四、练习
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溶解度计算的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五、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六、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练习根据溶解度曲线和溶解度表进行计算,并写出解题思路。
七、反馈
下节课开始时对学生布置的作业进行批改,并让学生讲解解题思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学生将能够了解溶解度曲线和溶解度表的作用,掌握如何根据这些图表进行计算,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化学《物质的溶解度》教案 篇三
初中化学《物质的溶解度》教案
一、设计思想:
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三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
通过不同物质在相同温度下,溶解度的比较,让学生区分易溶、可溶、微溶、难溶。通过画出相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
解度曲线图,总结出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规律。通过喝可乐的生活经验,以及书上的图表,让学生进一步得到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变化规律。从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阅读查找数据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和溶解度的含义。[来源:中.考.资.源.网WWW.ZK5U.COM]
(2)知道并能使用溶解度曲线。
(3)掌握固体、气体的溶解度变化规律。
2. 过程与方法
(1)在区分物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体验比较的方法,。
(2)在总结物质溶解度的变化过程中,应用图表的方法。
(3)培养自学、阅读、查找有关数据的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绝对和相对的辨证关系。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溶解度概念;画溶解度曲线图。
教学难点:通过溶解度曲线图分析问题。
四、教学用品
仪器:烧杯、玻璃棒、酒精灯、石棉网
用品:可乐、雪碧[来
媒体:投影
五、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 [来
六、教学流程
七、教学过程 :
1、[复习引入]
[问题1]: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问题2]: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教师总结]: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2、[讨论]:如何比较蔗糖、食盐的溶解性大小?
分组讨论5分钟左右,拿出实验方案。 [
(说明:放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并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教师再给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学生或许会凭感性拿出较完整的实验方案,意识到要比较蔗糖、食盐溶解性大小,即比较在等量水中溶解的蔗糖、食盐的多少。但此时大多数学生对水温相同,溶液达到饱和状态这两个前提条件认识不深刻,教师可引导进入下一次尝试活动。)
[问题]:
(1)为什么要求水温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蔗糖、食盐,行不行?
(2)为什么要求水的体积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
(3)为什么要达到饱和状态?100克水能溶解1克蔗糖,也能溶解1克食盐,能否说明蔗糖、食盐的溶解性相同?学生对上述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并发言,更深入的理解三个前提条件。
(说明:一系列讨论题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在热烈的讨论和积极思考中,“定温,溶剂量一定,达到饱和状态”这三个比较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前提条件,在他们脑海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比强行灌输效果好得多。)
[结论]:室温时,蔗糖比食盐更易溶于水。
[讲述]:若把溶剂的量规定为100克,则某温度下100克溶剂中最多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溶质在这个温度下的溶解度。
[投影]:溶解度四要素。
3、[练习]:
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a)40℃时,11克硝酸铵溶解在水中达到饱和,所以40℃时硝酸铵的溶解度是11g/100g水。
b)20℃时,20克氯化钠可溶解在100克水中,所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20g/100g水。
c)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 .6g/100g水。
d)t℃时,把10克某物质溶解在100克水里恰好制成饱和溶液,t ℃时,这种物质的溶解度就是10。
②书p77说说下表中各物质在20℃时的溶解度所表示的意义?
(说明:强调“温度、达到饱和时,最多”,进一步熟悉溶解度概念。进一步巩固溶解度概念。)
[讲述]可见在相同温度时,各物质的溶解度是不同的。
4、[投影]:根据溶解度判断物质溶解性。
5、[练习]:①课本P70练习
②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这句话是否正确。
[小结]:溶解是绝对的,不溶解是相对的。
5、[投影]:溶解度曲线的绘制。
6、[练习]:溶解度曲线的运用。
根据溶解度曲线,①查找某温度时,某种物质的溶解度;
②判断某温度时,几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关系;
③寻找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一般规律。
7、[讨论]:影响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8、[学生小结]: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9、[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