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案设计三(实用3篇)
《草原》教案设计三 篇一
标题:感悟自然之美——草原生态教育活动设计
一、活动目的
通过参与草原生态教育活动,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培养对草原生态系统的理解和关注。
二、活动内容
1. 校外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附近的草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草原植被、动物种类及其生态环境,亲身感受草原的壮美和神奇。
2. 野外生态游戏:在草原上设置各种生态游戏关卡,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草原生态知识,增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3. 制作生态手工:利用草原上的天然材料,指导学生制作草原生态手工作品,如草编手绳、草编小篮子等,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三、活动过程
1. 课前准备:老师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包括确定活动地点、准备活动材料等。
2. 实地考察:带领学生到草原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近距离接触自然环境,感受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3. 生态游戏:设置各种生态游戏关卡,让学生在玩中学,增强对草原生态环境的认识。
4. 制作生态手工:指导学生利用草原上的天然材料制作生态手工作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四、活动评价
通过本次草原生态教育活动,学生增强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提高了对草原生态系统的理解和关注,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对自然之美的热爱,让他们成为未来的环保卫士。
《草原》教案设计三 篇二
标题:草原之美——草原摄影作品展示活动设计
一、活动目的
通过举办草原摄影作品展示活动,让学生通过镜头感受草原之美,激发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和创造力。
二、活动内容
1. 摄影作品征集:组织学生参与摄影比赛,征集关于草原主题的摄影作品。
2. 作品展示:在学校或社区举办草原摄影作品展示活动,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让更多人欣赏草原之美。
3. 互动交流:组织学生和观众互动交流,分享拍摄经验和心得体会,促进摄影技术的提升。
三、活动过程
1. 摄影比赛:组织学生参与摄影比赛,鼓励他们通过镜头展现草原的美丽和神奇。
2. 作品展示:在活动现场展出学生的摄影作品,让观众欣赏和品味草原之美。
3. 互动交流:组织学生和观众进行互动交流,分享拍摄心得和技巧,促进摄影技术的提升。
四、活动评价
通过草原摄影作品展示活动,学生不仅能够通过镜头感受草原的美丽和神奇,还能够培养艺术审美和创造力,激发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草原生态环境,共同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草原》教案设计三 篇三
《草原》教案设计(三)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那么……那……”“既……又……”造句。
3.背诵课文第一段。
4.初步掌握文章中描写事物与环境联系变化的关系。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情景交融即事物与环境的相互联系。
【教具准备】录音机一架、幻灯机一台、自录配乐朗读磁带一盒、幻灯片若干。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学生自学课文,总体感知课文内容,扫除字词障碍。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你在图画里见到的草原是怎样的?草原上的牧民有什么风俗习惯?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者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情境之中,油然而生了特殊的感受,目睹了草原的蒙族人民接人待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了,让我们一起随着录音去参观访问。
二、听录音,了解主要内容
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一下: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三、学生自学课文
轻声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不懂的字、词查字典解决。
四、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节写发生了什么事,同时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第一节: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
绿毯 勾勒 骏马 奇丽 柔美
渲染 回味 茫茫 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
第二节: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景色。
疾驰 迂回 洒脱 襟飘带舞
第三节:蒙古包外的握手欢迎。
第四节: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
拘束 羞涩 鄂温克
第五节:斜阳下的话别。
天涯 斜阳
五、质疑
还有什么不懂的字词?
六、作业
1.练习作业第1题。
2.熟读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讲读第一、二自然段,初步了解事物与环境的联系。
一、讲读第一节
1.默读、分层次。
2.作者第一次来到草原,看到的天空景色是怎样的?(板书:“那么清鲜,那么明朗”)
3.“那么……那么……”表示什么意思?谁能够用上它说一句话?
4.如果你置身于这样一种清鲜、辽阔的环境之中,会产生怎样的感受呢?作者的感受又是怎样的?(板书:“总想高歌一曲”)
5.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录音,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听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想象回到作者的描写,板书)
天底下 一碧千里
平地 绿
小丘 线条柔美翠色欲流
羊群 白色的大花
6.出示幻灯图景。重点理解“茫茫、翠色欲流、渲染、勾勒”同时进行朗读训练。
7.如果你置身于这番美景之中,又会产生如何的感受呢?作者又是怎样的感受呢?(板书:惊叹、舒服)
8.作者为什么会“惊叹”?“既……又……”表示什么意思?谁能用“既……又……”说一句话?
9.最后一句话写出谁的感受?为什么这样写?(骏马、大牛衬托景色的美丽)
10.小结:这节写作者初到草原看到的景象,从天空写到地面,置身于美丽的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作者产生了特有的感受,情景交融。祖国的草原是这么美丽,让我们看这图景,听着草原音乐,把课文内容回味一遍,争取背下来。
(学生看图听音乐,教师随着音乐指点图景,即兴诵读)
11.指名试背。
二、讲读第二节
1.作者欣赏了草原美景,随汽车继续往前走,初入
草原和快到公社时,作者分别听见了什么?看见了什么?产生了怎样不同的感受?默读课文第二节并在练习题上填写表一,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填写。
2.“马疾驰,襟飘带舞”是何意思?
3.为什么说“象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4.小结: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种环境,使人产生一种辽阔、静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迎客,听到了各种声响,自然引起了一种兴旺、热闹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静到动,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在变化的结果,这说明,环境变了,事物也在变化。
三、作业:
1.背诵第一节。
2.练习作业第2题、第3题。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讲读三、四、五自然段,领会中心,点明写作特色。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课后词语。
2.指名背诵第一小节。
二、讲读第三、四、五小节
1.出示课后题(3)
主客是怎样见面的?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我们的?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2.围绕以上问题,默读三至五小节,找出有关动词,填写在表(2)中,(指名将找到的动词填在黑板上。)
3.主客见面,作者写出了热情洋溢的气氛,主客之间是怎样握手的?(引读)怎样笑的?(引读)怎样说的?(引读)。你体会到此时大家的心情怎样?(高兴、欢乐、热情)有感情地朗读。
4.主客之间就是这么握着、笑着、说着,不知不觉进入了蒙古包,在蒙古包里,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蒙汉人民的深厚情意?
5.饭后,在草原上又举行了联欢告别仪式,让我们一起分享这蒙汉情深的欢乐吧。
(出示幻灯图景,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
6.香醇的奶酒、激跃的赛马、嘹亮的牧歌、狂欢的舞蹈,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可是夕阳西下,主客要分别了,如果这时你也在场,心情将是如何呢?
7.作者的诗句充分表达了这种心情。说说“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诗意。
8.感情朗读课文最后一节。
9.这三节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三、总结全文
1.从全文看,前面两节主要是写什么的?
后面三节主要是写什么的?
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却为什么要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