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五下第六-七单元教案及反思【优秀3篇】

小数五下第六-七单元教案及反思 篇一

本文将针对小数五下第六-七单元进行教案设计和反思。在这两个单元中,学生将学习有关小数的进一步知识和运算,包括小数的加减乘除、小数与分数的转换等内容。以下是我设计的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

2. 掌握小数与分数的互相转换方法;

3. 能够灵活运用小数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2. 小数与分数的转换。

教学过程:

1. 复习小数的基本概念,引入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2.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掌握小数的加减乘除规则;

3. 练习小数与分数的转换,包括小数转分数和分数转小数;

4. 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掌握较好,但是在小数与分数的转换上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强对小数与分数转换的练习,并结合更多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小数五下第六-七单元教案及反思 篇二

本文将继续探讨小数五下第六-七单元的教案设计和反思。在这两个单元中,学生将进一步学习有关小数的知识和运算,包括小数的加减乘除、小数与分数的转换等内容。以下是我进一步完善的教案:

教学目标:

1. 熟练掌握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

2. 灵活运用小数与分数的转换方法;

3. 能够独立解决复杂的小数运算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2. 小数与分数的转换。

教学过程:

1. 复习小数的基本概念,强化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2. 分层次进行小数与分数的转换练习,包括小数转分数和分数转小数;

3. 设计多种类型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我发现学生在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和小数与分数的转换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学生之间的合作氛围也更加融洽,学习效果明显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注重实际问题的设计和小组合作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小数的知识和技能。

小数五下第六-七单元教案及反思 篇三

人教版小数五下第六-七单元教案及反思

人教版小数五下第六——七单元教案及反思 第六单元 统计 单元教学要求 1 .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 .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1.众数 第一课时:众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122 、123 页的内容及第124 、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确定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 .使学生初步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联系与区别,能初步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统计量。 3 .能够运用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和分析,做出决定。 4、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教学难点: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在统计中,我们已学习过哪些统计量?(学生回忆) 师: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这两个统计量,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种新的统计量——众数。(板书:众数)看到课题,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 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众数,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二、创设问题情境,认识众数 1、出示教材第122 页的例1 。 提问:我们选出的队员身高比较均匀才合适,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进行汇报。 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结论: ( l )算出平均数是1 . 475 ,认为身高接近1 . 475m 的比较合适。 ( 2 )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 . 485 ,身高接近1 . 485m 比较合适。 ( 3 )身高是1 . 52m 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 . 52m 左右比较合适。 老师指出:用平均数、中位数描述,不能很好地反应身高的集中趋势,所以我们今天就要学习一个新的`概念,就是众数。上面这组数据中,1 . 52 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提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学生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交流。 老师总结并指出:我们所学的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能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但平均数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中位数是一组数据的中间数起分水岭的作用。今天我们学习的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最多的数据,一般反映集中水平。它们描述的角度和范围

有所不同,在具体问题中,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4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 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此题中位数是5.0, 从数是5.1,在这里用众数表示全班同学的平均视力水平比较合适。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24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 、2 、3 题。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2完成教材第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4 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指出:五(1 )班参赛选手的成绩有两个众数,88 和87 ,意味着在这次竞赛中得88 分和87 分的人同样多。而五(2 )班没有众数,则表示这次竞赛中没有集中的分数。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3完成教材第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5 题。 学生先独立计算出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然后说一说用哪个数代表公司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为什么? 由于平均数是2600,中位数和众数都是2000,所以用众数代表这个公司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因为它反映的是大多数人的工资水平。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众数这一统计量,并且通过练习理解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统计量的联系与区别,根据我们分析数据的不同需要,可以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量。 五、作业:完成教材第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6 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先在课前调查本班学生所穿鞋子号码,然后填在统计表中,再进行分析。 教学反思: 众数是《课标》教材新增内容,由于以往关注研究得较少,致使今天的教学举步为艰,对个别习题结果的评价更是模棱两可。唯一让我安心的是学生们都掌握了求一组数据众数的方法,会正确地确定众数。而开学初教研员所作报告中已提早告知,中位数和众数已经在新修改版《课标》中删除,所以考试中练习的难度不超过例题。是什么问题困扰着我与学生呢? 困扰一:根据数据特点,确定采用哪个统计量比较合适。 [案例1]教材123页做一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5.0, 众数是5.1。第二问是“你认为用哪一个数据代表全班同学视力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虽然《教参》中给出了正确结果“在这里用众数表示全班同学的平均视力水平比较合适。”可许多学生认为中位数与众数数据相差不大, 用中位数表示一样合适。甚至有学生用计算器算出了它的平均数是4.9675,认为用5.0代表一般水平更合适。 [案例2]教材124页第2题,这两位射击队员成绩的平均数都是9.5,而众数甲是9.5、乙是10。题目问“你认为谁去参加比赛更合适?为什么”。学生有的认为选甲比较合适,因为他的成绩比较稳定,最低成绩都在9环以上,而且10次中有5次都打出了9.5环。也有的学生认为应该选乙,因为在甲乙两名选手成绩的平均数相同的情况下,乙的众数是10高于甲,这也就说明他打靶时正中靶心的次数多一些,获胜的可能性要大一些。但到底选谁更合适呢? [分析]以上两个案例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实质是相同的,就是要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在统计学上各有什么意义。 通过学习,下面谈谈自己的心得与对上述两个问题的个人意见。 平均数、中位数及众数都是能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 平均数应用最为广泛,用它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可靠和稳定,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据都有关系,能够最为充分地反映这组数据所包含的信息,在进行统计推断时有重要的作用;但容易受到极端数据的影响。 中位数在一组数据的数值排序中处于中间的位置,故其在统计学分析中也常常扮演着“分水岭”的角色,人们由中位数可以对事物的大体趋势进行判断和掌控。中位数则仅与数值排序后中间一个或两个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个别偏大或偏小时,可以用它来描述其大体趋势. 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频数的考察,其大小仅与一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它的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用众数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比较合适。 下面谈谈自己对上述两道练习题的个人意见。 123页的做一做,我认为用众数代表全班同学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因为这组数据中5.1出现的次数明显高于其它结果,全班有超过1/4的同学左眼视力是5.1。 124页第2题,我会选甲参加比赛。虽然甲乙的平均数相同,且乙的众数高于甲,但射击需要的是稳定发挥,在这方面乙10次射击中有两次成绩都在9环以下,而甲的成绩则明显稳定得多,所以综合考虑实际情况,我选甲。 困扰二:中国语文博大精深,给我们造成的文字理解上的困扰。 [案例3]教材124页第1题,题目问“如果成绩在31——37为良好,有多少人的成绩在良好以上”有的学生认为良好以上包括良好,如生活中常说“60分以上为及格,全班及格的有XX人,”这时的及格人数就包括了60人,所以“以下”、“以下”就包括这个数;也有的学生认为良好以上不包括良好,因为从教材120页第4题的提问“海拔在1001为以下的面积共占多少” ,而不是海拔在“1000米以下的面积共占多少”可以看出“以下”不包括1001。还可以从教材124页第3题的表述“在100及100以下良或优”中看出“100以下”应该不包括100。到底“以上”和“以下”该如何界定呢? [分析]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复杂,只要教材或教参作统一界定,老师们都能理解,也便于操作。在这方面还要恳请人教社编辑为我们统一进行规范。 2. 复式折线统计图 一课时 教学内容: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材第126 、127 页的内容及第129 一131 页练习二十五的第1-3 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教学难点: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投影出示第9—14 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的统计表。 提问:从表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如果要看出两个国家各届亚运会所获金牌数的变化情况,该怎么办? 学生回忆并回答,师生达成共识,可以利用折线统计图把数据表示出来。 提问: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师生共同完成两个国家所获金牌的折线统计图,然后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 问:统计图的两个轴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二、教学实施 1 .老师提问:第一幅图很好地描述了中国获得金牌的增减变化,第二幅图很好地描述了韩国获得金牌的增减变化,怎样做才能更方便地比较两国获得金牌数量的变化情况呢? 学生思考,并说出可以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个。 现在大家自己动手完成教材127页的统计图,教师巡视指导。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统计图。[板书课题] 2 .提问:观察、比较单式折线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试总结出: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比较容易地比较出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在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画出图例。 3 .现在有了复式折线统计图,咱们就可以方便地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了。引导学牛回答教材第126 页例2 中的问颗,

相关文章

《大西瓜》教案设计【精简3篇】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2、通过教师的引导了解切开后西瓜的形状以及颜色。 材料准备 画有西瓜的草图、油画棒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教师以故事的形式引起幼儿的兴趣。 1、妈妈买了一个大西...
教案大全2016-04-04
《大西瓜》教案设计【精简3篇】

高中化学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化学教案 篇1...
教案大全2018-09-05
高中化学教案

《海底世界》教案设计

教学要求: 1.知道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十五个生字新词:理解“波涛、澎湃、窃窃私语、免费、储藏”等词意,能理解长句的意思,复习顿号的用法,能背诵课后第二...
教案大全2011-06-08
《海底世界》教案设计

《司马光》教案(通用6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司马光》教案 ,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司马光...
教案大全2012-06-04
《司马光》教案(通用6篇)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立体题目测试

一、填空题1.有一个圆柱体高6厘米,底面积是12.56平方厘米,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是()。2.一个圆柱体,底面周长31.4厘米,侧面积是251.2平方厘米,它的表面积是()。3.一个圆锥体的体积是9.4...
教案大全2013-09-06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立体题目测试

幼儿园大班音乐公开课教案《小老鼠打电话》(精简6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大班音乐公开课教案《小老鼠打电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
教案大全2014-05-04
幼儿园大班音乐公开课教案《小老鼠打电话》(精简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