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
本版主持/ 2008.7~8/A 海浪备教策略 划策云天,黄花地”,也成了千古名句。 那种旷远之境、萧瑟悲凉之感大 致同于范词,所不同的是意境创 新。蓝天白云、萧瑟的黄花、南飞 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凄凉的西风 等最具秋色特征的景物融在一 起,构成一组蒙太奇式的辽阔怅 惘、令人黯然的动态意境;不仅如 此,还增加了一对恋人的离别之 情,化物境为情境,物境与心境融 而为一。 运用通俗典故是中国古代文学 常用的艺术手法,《长亭送别》中也 运用了“望夫石“”司马青衫“”淋漓 襟袖啼红泪“”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等典故,使戏剧有了诗的凝练。 王实甫的语言功夫历来为人 所称道,所谓“字字当行,句句本 色”。他大量吸收民间口语和古典 诗词中有生命力的语汇,经过精 心的陶冶、锤炼,形成了自己的语 言风格特点:既有民间语言的清 新、活泼,又有古典诗词的细腻、 精练;既有口语的平易浅近,又有 书面语言的典雅、华美和流畅。 3.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与扑 面而来的修辞效果。 在《长亭送别》中,王实甫运 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 张、用典、对比、排比、反复等。在 【叨叨令】中,作者采用了排比和 叠词的手法,造成了音节和声韵 的回环流转,产生了“一唱三叹” 的艺术效果,增添了语言的视觉 效果,产生了听觉的冲击力。又 如,“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用夸张的手法,形象地写出相思 之苦。“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 青衫更湿”,运用夸张和用典的方 式,将女主人公莺莺的心境写得 细腻婉转,将愁怨写得排山倒海。 另外,《长亭送别》在语言上 还讲平仄、韵律,讲气息的强弱起 伏,达到了遏行云,夺人神,染人 情的境界,创造了运用音韵的神 话。 三、读“长亭”,读生命,读人 生———感悟生命 阅读是生活体验,是生命体验, 更是人生的体验。黛玉读《西厢记》 时感到“词句警人,满口余香”,是因 为她和着生命的血泪,是因为她懂 得那份浓情,那份痴语。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王实甫以“情”的名义高扬着一种 纯情,这是理想主义的,更是浪漫 主义的,它使我们想起了夸父逐 日,想起了精卫填海,想起了“知 其不可而为之”。在崔莺莺送走张 生的那一刻,整个世界都为之动 容了。 崔莺莺与张生的“长亭送别” 融入了几千年封建社会女子太多 的悲哀,江山似乎早已承载不住。 王实甫实则完成了一次大超越和 大突围,故事来自唐传奇《莺莺 传》,却又绝不囿于“始乱终弃”这 个主题,出于董解元的《西厢记诸 宫调》,却又是完全不同的风采。 才子佳人的爱情建构是人们 心中最年轻的梦想、最浪漫的情 愫,是人们心中最富于激情、幻想 和诗情画意的梦的原型。这种情 愫在“长亭送别”中染上了别样的 秋风秋雨,却又因此而矢志不移。 一、借助多媒体,熟读《长亭 送别》19支曲文,初步理解大意 说明:此环节,教师应利用相 关音像资料为学生理解文章造境。 二、借助多媒体,出示如下研 究性学习专题,学生自主选题,形 成研究小组进行专项研究,最后 交流学习成果 研究专题一:崔莺莺的艺术 形象分析 说明:学生可以借助比较鉴 赏的方法,将莺莺和杜丽娘、林黛 玉等古典文学中的'光彩夺目的女 性形象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彰显 莺莺独特的心灵之美、爱情之美、 艺术之美,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 可以提炼出独特的比较点,写成 小论文,也可以是片断的评点。 研究专题二:《长亭送别》和 中国古代离别诗 说明:中国人对分离聚散的 人生况味有着特殊的敏感和愁 肠。屈原感慨过“悲莫悲兮生别 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古诗十九 首》吟过“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 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就 连豪放不羁的李白也曾浩叹:“此 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 意,落日故人情。”离愁别绪绵延 成了中国文学集体无意识的传统 主题,传承着我们这个民族不堪 别离的情绪。 元曲既是戏剧也是诗,《长亭 送别》更是一组伤怀的离别诗。学 生可自选角度进行比较,言之成 理即可。 研究专题三:用三个字评《长 亭送别》,并阐释理由 说明:这是创造性的阅读,也 是发现美的历程,只要见仁见智 见才情就好。 研究专题四:《长亭送别》的 语言风采 说明:《西厢记》被称为“花间 美人”,其语言的美是多维的,既 有诗的典雅,也有曲的活泼,多种 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更是出神 入化。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而又 理性地思考,另外,也要鼓励出 新。 研究专题五:评点《长亭送别》 说明:旨在给学生以更大的 思维空间。 三、课堂交流研究成果,教师 点评 流程安排策略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