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册语文教案上海1
第九册语文教案(上海)1
第一单元教学目标及要求 【教学目标及要求】: 1、 能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 2、 能运用抓关键词理解词意,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的含义。 3、在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够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以及童年时多姿多彩的生活。 5、本单元的课文内容基本上都是记叙了童年的生活,可以结合阅读学习,适当地进行片段写作练习。不少作家都回忆过自己的童年的往事,留下许多 1.快乐的杉树林 [学习目标] 1.了解杉树林一年四季不同的景色,知道杉树林给“我”的童年生活带来了无穷的欢 乐,体会“我”喜爱杉树林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粉妆玉砌”、“毫不在意”、“避暑胜地”、“不约而同”等词语的意思,能正确使用。 3.能学习课文中的句式,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节。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杉树林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体会“我”喜爱杉树林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激发兴趣。 1.出示杉树林图像,板书:杉树林 2.填空:( )的杉树林 3.出示课题:快乐的杉树林 简介杉树 针对课题质疑:为什么说杉树林是快乐的呢? 二、学生小组自学课文,讨论学习。 学习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词语:粉妆玉砌、毫不在意、避暑胜地、不约而同,提出自己在学习 过程中不理解的地方。 3。完成填空:课文生动地记叙了我家门前杉树林 ——的情景,抒发了我——的思想感情。 4.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是按什么顺序写一年四季的景色的? 三、小组学习交流。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交流填空。 3.学习总起句,总结句。理解“无穷”。 4.学生质疑:为什么说杉树林给我童年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四、小组讨论,学习课文第2—5节。 1.默读课文,杉树林一年四季有哪些变化? 的不同的景色以及 又带来了哪些乐趣? (1)第二节:春天抓住树叶生长的过程,颜色、形状的变化,突出孩子们欣喜的感情。 板书:长叶 指导朗读:春天,杉树长叶了,带着欣喜来朗读。 (2)第三节:夏天抓住“火辣辣地烤着”、“拼命地叫着”是表明天气的炎热程度,说明了 盛夏的“酷暑难挡”,理解“极好”、“避暑‘胜地,,,,说明杉树遮阴,清风习习,给人带来的阵阵 凉爽。板书:胜地 想想该怎样读好这前三句?(欢快) (3)第四节:秋天抓住杉树林“更新换貌”的具体内容: “红得那样鲜艳,火红火红的,远远看去,好似一团团燃烧的火焰。秋风扫过,那火焰般的红叶飘落在地上,像红色的地毯”、“夕阳和晚霞增添了它的红,雨后的水塘更映出了它的 红。”、“秋天,是杉树林最美丽的时候。” 理解比喻句,把杉树叶子比作火焰,突出了它的红,红得耀眼,加上夕阳、晚霞、雨后的水 塘使它红得可爱。板书:最美 指导朗读:这里充分显示了秋天杉树林的美丽,语速可以稍慢,音量稍轻,表现出幽雅而 柔和的秋景之美。学生小组读,指名读,齐读。 (4)第五节:冬天:抓住“……地面上,……树干上, 表现出杉树林冬天所特有的的美。板书:粉妆玉砌 指导朗读:读出欢快的语气。 屋顶上,……粉妆玉砌的世界” (5)小结:杉树林一年四季的美景让“我”喜爱,让“我”陶醉,同时,它还给我的童年生活 带来了乐趣。 2.自由地读读课文,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杉树林给我的童年生活带来了乐趣?划出 有关语句,讨论学习 (1)我和小伙伴们一放学,就到杉树林里做游戏。玩累了,……有的还带着“牙牙”学语 的娃娃来观看。大伙儿轮流荡秋千……毫不在乎。”写孩子们在杉树林荡秋千。 从“一……就……”能看出孩子们多么喜爱杉树林,“毫不在意”“自顾自”可以看出小伙 伴们在杉树林里尽情地荡秋千,玩得很快乐。即使吃尽苦头,屁股疼上两三天也“毫不在 乎”,反映出孩子们尽情玩耍,心中充满了欢乐。 指名读,生评价,读得轻快些,读出欢乐的语气。 (2)“当然这里是我们的天下喽!……有的做游戏。欢声笑语给整个杉树林带来了生 机。”理解“天下”、“不约而同”、“有的……有的……”看出杉树林是小伙伴玩耍和学习的天 地,同时也是避暑的好去处。“整个”说明杉树林到处有孩子们玩耍的身影,使杉树林充满了 活力。 指导朗读:语气欢快些,语速可稍快,读一读,体会杉树林给我们带来的欢快。 (3)“我们时常迎着夕阳在这条用红叶铺满的路上来回走动,脚下软绵绵的,舒服极 了。”从“时常”、“来回走动”“舒服”这几个词中可以看出秋天的杉树林能给我们提供特殊玩 耍的方式。 指名读,学习朗读,语速可慢些,读出舒服的感受。 (4)“有的堆雪人,有的掷雪球,空中回荡着喊叫声,打闹声……” “有的……有的·…..”反映了杉树林的确使我们冬天的生活也丰富多彩,给我们带来的 欢乐。最后的省略号省略了些什么? 有感情朗读,体会杉树林给我们童年生活带来的乐趣。 3.杉树林给我的童年增添了那么多的欢乐,再加上它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不仅让我 喜爱,让我陶醉,更让我难以忘记。板书:喜爱配乐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各自找一找自己最喜欢的小节认真、有感情地读一读,试着它背诵出来。 六、完成课堂练习,学生质疑: (1)完成课后词语积累2 (2)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例:杉树的叶子全变成红色,红得那样鲜艳:远远看去:好似一团团燃烧的`火. 1.夏天,大地被灼热的太阳烤得火辣辣的, 。 2.今天,雨下得真大, 。 3. , 。 (3)学习了课文,大家还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吗? 七.作业: 1.熟读课文,抄写词语。 2.背诵段落。 3.写段练习。 板书: 1.快乐的杉树林 一年四季 美不胜收 金色童年 无穷欢乐 3.瑞恩的井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捐助、羞怯”等的意思。 2.在理解关键句段的基础上,体悟瑞思的善良、坚毅和执着,并懂得只要真心向往,努力奋斗,每个人都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对瑞恩的敬佩之情。 [教学重难点]体会瑞恩的善良,执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通过简介,感受非洲人民的痛苦生活。 同学们,在遥远的非洲,由于地理条件等特殊的原因,·那儿的人们饱受折磨。 出示:一些非洲的孩子住在条件很差的草棚里,由于没有足够的食物和饮用水,缺医少药,许多儿童在饥饿,疾病中等待死亡, 指名读。 2.学生谈感受 此时,你心里会想些什么? 理解后出示:这真是一个痛苦的社会. 朗读。 二、学习课文3-8节,体悟瑞恩的善良、坚毅和执着。 过渡:一个六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听说这一切后也和我们一样深切的同情他们,并有了一个美好的愿望,他的愿望是什么? 出示:我希望非洲的每个人都能喝上干净的水。 1。认真读3-8节,思考:瑞恩是怎样做的? , (自读课文,同桌交流,班级交流,师及时梳理并板书。 2.再读3-8节,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70美元的来之不易?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抓住关键句段引导品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 3.辨析“捐助、募捐、募集”。 (1)这段话包括三层意思: 出示: ①学校正在为非洲儿童募捐。 ②瑞恩靠做家务挣来了70美元,他的这笔钱将用来捐助乌干达北部一所小学的孩子们。 ③瑞恩在妈妈的帮助下开始了面向整个加拿大的募集活动,这一活动至今还在继续。 指名分别读这三句句子。 (2)从课文中找到与这三句句子相对应的小节。 (1—2节) (3—4节) (9—12节) 全班齐读1—2节,男生读3—8节,女生读9—12节。 板书:学校在募捐一瑞恩的捐助一瑞恩在募集 (3)利用工具书,比较三个词语的异同。 相同:都有捐款、捐物的意思。 不同:募捐是募集捐助的意思。 募集是广泛征集的意思。 捐助是拿出财物来帮助的意思。 “募集、募捐”有号召大家来捐助的一层意思。 捐助则是指自己捐款捐物。 3.教师引读,整体回顾。 三、学习9、10节,感受瑞恩言行的影响力。 瑞恩的行为感动了谁?他们是怎么做的? (学生交流,教师梳理并板书。) 四、学习11小节,揭示课题,体会非洲人民的感激之情。 瑞恩来到了乌干达,非洲人民是怎样对待他的,找找有关句子,从中你感受到了什 么? (体会乌干达人民的热情,理解课题“瑞恩的井”,并感受瑞恩的执着。) 五、总结全文 1.教师小结。 2.升华情感 同学们,如果你是瑞恩的家人,或是他学校里的老师、同学,或是社会上的一位有 爱心的人,或者你就是一位受到瑞恩帮助过的非洲人民,此时,你想对瑞思说些什么? (交流,师生互评)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抄写词语。。 2.进行练笔。 板书: 3.瑞恩的井 善良 为实现目标而不懈努力 学校在募捐一瑞恩的捐助一瑞恩在募集 4. 坐在最后一排 [教学目标] 1。读课文,说说“孤僻、不屑、呆滞、嘉奖、懵懵懂懂”等词的意思,了解课文内容。 2.划出课文中描写作者心理活动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 法,体会作者的思想变化。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要知道,这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 排的人”的意思,体会课文含义。 4.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学重点] 抓住描写心理活动的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并有感情地读出。 [教学难点] , 理解“每当她带着清香的气息悠悠离去时,每当她弯下腰挨近我低低地和我说这说那时,每当她那满含笑意的目光注视着我的,我都感到前所未有过的紧张、激动、惭愧和欢乐。我这才发现,我以往的愤愤不平和自暴自弃是多么无知和愚蠢。我的虚荣和脆弱让我受到的伤害是罪有应得,因为我从来就没能积累起受人尊重和宠爱的财富与引以为荣的值得骄傲的资本!——我这样的学生,其实只配坐最后一排。”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入课文。 有个女孩,一直以来自认为又丑又笨,脾气倔强、性格孤僻,老师只好把她安排在最后一排。她自暴自弃,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