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鉴赏评价”教案(优选3篇)

“现代文阅读-鉴赏评价”教案 篇一

现代文阅读-鉴赏评价是一门关于文学鉴赏和评价的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评价能力。下面将介绍一份关于现代文阅读-鉴赏评价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代表作品;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批评性思维评价文学作品。

二、教学内容:

1.现代文学的概念和特点;

2.现代文学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品;

3.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4.文学作品的评价标准。

三、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介绍一幅现代文学作品的插图或摘取一段文学作品的片段,引起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2.讲授:教师讲解现代文学的概念、特点和流派,介绍代表作品,并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文学作品的鉴赏和评价。

3.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和评价标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批评性思维。

4.实践: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部现代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和评价,并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四、教学评价:

通过考试、作业和课堂表现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重点考察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

通过这份现代文阅读-鉴赏评价的教案,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现代文学,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提高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现代文阅读-鉴赏评价”教案 篇二

现代文阅读-鉴赏评价是一门重要的文学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现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下面将介绍一份关于现代文阅读-鉴赏评价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代表作品;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批判性地评价文学作品。

二、教学内容:

1.现代文学的定义和特点;

2.现代文学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品;

3.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和评价标准;

4.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

三、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介绍一个现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讲解:教师讲解现代文学的概念、特点和流派,介绍代表作品,并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文学作品的鉴赏和评价。

3.实践:组织学生分组选择一部现代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和评价,并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

4.讨论:鼓励学生就不同文学作品的鉴赏和评价展开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想碰撞。

四、教学评价:

通过考试、作业和课堂表现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重点考察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以及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这份现代文阅读-鉴赏评价的教案,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现代文学,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和评价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促进学生成为综合素质高、具有文学修养的人才。

“现代文阅读-鉴赏评价”教案 篇三

“现代文阅读-鉴赏评价”教案

[转载]“现代文阅读——鉴赏评价”教案 “现代文阅读——鉴赏评价”教案 【考点解读】 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1.文学作品的形象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既包括具体人物,也包括典型环境下的具体群体,甚至是一种意象、一种精神的象征等,散文、小说中的物象,诗歌中的意象,都属文学作品形象的范畴。 2.文学作品的语言。 不同的表达文体,语言也相对不同。小说的语言讲究形象、生动,多用描写,如人物的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对话描写、行为描写等,细描、白描或侧面、正面描写。环境描写则是对景物、环境的刻画,有社会环境,也有自然环境。 戏剧语言:侧重对话的机智、韵味、内涵、幽默等等。 诗歌语言:含蓄、丰富、形象。借助描绘、比喻、拟人、类比、夸张、想像等手法去让人领悟。 散文语言:讲究散而有神,短小生动,比喻、排比、拟人、类比的手法也常用。 3.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2)表现手法:想像、联想、类比、象征、渲染、烘托、悬念、对比、反衬等。 (3)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繁简。 (4)行文结构:领起、总结、过渡、铺垫、照应。 (5)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反问、拟人、夸张、反复、设问、对偶等。 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在阅读文章后,能准确把握文意的基本内容、感情倾向和思想观点。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应注意以下两方面: (1)整体阅读,把握形象,揽旨品趣。 文学作品以塑造形象为主,通过形象的具体描绘来揭示作品主题。阅读文学作品,首先要把握作品中所叙写的文学形象,正确理解文学形象所蕴含的意义,以把握作品的主旨,揣摩作者的情感和写作意图。 同时,不同时代的作品具有不同的特色,同一时代的作品,也由于作家的思想、性格等差异,表现出不同的创作风格。因此,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还要联系时代背景和作家的不同风格,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旨趣,这样才能品出文学意趣,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 (2)借助阅历,发挥联想,鉴赏创造。 联想和想像是文学作品创作的两种思想规律,阅读鉴赏文学作品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同样需要充分发挥联想和想像,联系生活体验和阅读经验,才能准确地评价、鉴赏文学形象的内涵和塑造形象的技巧。 【考点详解】 一、遣词用字 【命题方式】 文章的这个句子中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词)? 【答题模式】 这个字(词)有“……”的意思,作者用这个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字(词),起到了“……”的作用,表达了“……”的感情。 【技法解密】 (1)把握其内涵,分析其在语句中的结构位置及语法成分,准确理解字(词)义。 (2)分析字词的表达作用,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着手,从生动、形象、准确等角度分析,尤其要注意字词在文中运用效果上的“四性”:①形象性。在描写、叙事中,一些词语起着具体、生动、形象的作用。 ②感情性。词语表达一种思想倾向或感情色彩等。③精确性。词语在概念表达上的精确恰切,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语对中心词的严密规范等。④结构性。词语在文章结构上起到照应、过渡、点题、升华等作用。 二、语句赏析 【命题方式】 请赏析文章中的“……”这句话。或:“……”这句话好在哪里? 【答题模式】 修辞手法+语言特色+表达效果。 【技法解密】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反复、反衬、对比、夸张、设问、反问等。 (2)语言特色:形象生动,简练传神,准确鲜明,富有表现力等。 (3)句式:设问句提出疑问,引起读者注意;反问句情感强烈,引起读者深思;对偶句可使语言凝练,形式整齐;排比句可增强文章的论证力度,或使情感的表达更充分;句式的前后照应,可使文章结构完整、思路严密; 同时还要注意句式的灵活多变,长短、整散结合等。首括句、总结句、过渡句、呼应句、设问句、反问句以及表明结构层次关系的联结句等。此外,还可以借助如顿号、分号、句号等表明语句结构的标点符号。 (4)组织答案时要根据内容和题干要求分条陈述,分层分点作答,切忌答案的遗漏和重复交叉。 三、观点评价 【命题方式】 结合原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说“……”?或: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题模式】 语句含意+情感因素(赞同或反对,喜爱或厌恶,冷静或热情等)。 【技法解密】 (1)从分析文章内容入手,注重整体把握。 (2)结合文体特点,抓住关键部位:文体不同,结构特点、表现手法、表现作者观点态度的方式、位置等也不相同。就位置而言,议论文一般在开头或结尾,表现得相对鲜明集中;记叙文、抒情性文章一般在叙事状物中(后),表现得相对曲折含蓄。 (3)注意标志性词语,抓住显性信息。如“认为、以为、感到”之类直接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词语,议论文中的中心句或论据前后的总括性的句子,记叙描写类文章中的议论抒情性的语句。 四、文章主旨 【命题方式】 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或:本文的主旨是不是“……”?为什么? 【答题模式】 本文通过对“……”的叙述或描写(手法、内容),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抒发了作者“……”的情感(观点、感情)。或:不是。因为“……”只是文章内容的一个方面,并非全文主旨。本文的主旨是“……”。 【技法解密】 (1)弄懂句与句、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关系; (2)抓住各部分最主要、最本质的信息; (3)把握作者主要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 (4)在筛选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和归纳。 五、景物特点、人物形象 【命题方式】 请简要分析文中的景物特点(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模式】 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景物或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结。 【技法解密】 (1)景物形象要从把握形象特征、情感蕴涵及领会形象内涵、象征意义等方面入手。 (2)人物形象首先要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有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其中正面描写包括肖像、心理、动作、语言、细节描写等;其次要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精神风貌、思想感情及形象意义等。 六、层次安排 【命题方式】 文章在结构安排上有何特点?或:本文是如何谋篇布局的? 【答题模式】 材料上以“……”为中心,内容上由“……”到“……”逐层深入,按照“……”顺序展开。 【技法解密】 (1)化面为点,连点成线,切线为段。也就是首先概括每一段的基本内容或找出每一段文字的中心句,使其成“点”;然后据此分析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到作者的逻辑思路,使其整体贯通成为“线”;在此基础上,体会作者思维的阶段性变化,把握文章结构,最终成“段”。 (2)分析首尾,注意过渡和照应,材料上详略主次的安排,思路上行文线索的贯串以及相关的写作顺序。 (3)运用过渡词语,如“之后、然后、以及、最后”等;运用结构类术语,如“由浅入深、前后照应、过渡自然、衔接紧密、形散神聚、先抑后扬”等。 七、句、段作用 【命题方式】 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形式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 【技法解密】 形式上:(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内容上:先回答其在整个句段中的作用,再回答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八、选材组材 【命题方式】 文章的题目是“……(写作重点)”,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呢? 【答题模式】 这些话看似游离了主题,实则运用“……”的手法,突出强调了文章“……”的内容(主题)。 【技法解密】 (1)运用相关、相似联想,注意被问对象的位置。如果被问对象在重点写作内容的前面,则是为了形象地引出写作重点,更利于人们接受,或为下文作铺垫,或烘托写作重点。如果被问对象在重点写作内容的后面,则是为了丰富文章写作内容,深化文章主旨。 (2)运用相对联想,对写作重点或反衬、对比,或突出、强调。 九、修辞手法 【命题方式】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 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最后揭示修辞对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技法解密】 一般来说,描绘类的修辞手法的作用为使描写对象形象生动,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的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的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具体分述如下: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对比(或反衬):强调了“……”,突出了“……”。 (4)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十、表现手法 【命题方式】 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 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技法解密】 (1)常见表现手法:想像、烘托、讽刺、渲染、象征、照应、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借物抒情、以小见大、点面结合、先抑后扬、寓褒于贬等。 (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如衬托的作用是突出所要表现事物的特点,渲染的作用是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等。 十一、表达方式

【命题方式】 本文在记叙(描写或抒情)上有什么特点?其作用何在? 【答题模式】 表达方式的确认+在内容上的具体体现+结合原文分析其作用。 【技法解密】 要明确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这五种表达方式的具体分类及作用

相关文章

喇叭裤教案【通用3篇】

喇叭裤 一、尺寸(单位㎝) W:67 H:90 下裆长:75 腰长:20 立裆长:27 二、 制图步骤(前片) 1. 以H/4...
教案大全2018-09-09
喇叭裤教案【通用3篇】

平衡游戏教案(精简3篇)

指导语: 1、本组游戏能促进幼儿平衡觉的发展。通过亲子平衡游戏,培养幼儿自信、大胆、勇敢、坚毅的品质。 2、本组游戏一个或几个家庭都合适。 游戏一:我是小陀螺编者:严彩芝游戏功能: 1、帮助孩子在快速...
教案大全2012-02-03
平衡游戏教案(精简3篇)

天鹅音乐活动教案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天鹅的外形特征,教育幼儿爱护鸟类、保护大自然。 2.让幼儿学习用自然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感知乐曲抒情、优美的情绪。 活动准备: 1.天鹅的影像资料。 2.歌曲录音。 活...
教案大全2016-01-06
天鹅音乐活动教案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精简3篇)

教材分析: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
教案大全2012-09-02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精简3篇)

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教案 第7课 古朴精美的华表【最新3篇】

课题:古朴精美的华表 领域:造型 表现 设计 应用 课时:2课时 教材分析:本课要求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交流,讨论活动。敢于说出自己的设计意图,积极动脑,大胆构思,设计,表现。 教学目标...
教案大全2017-09-06
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教案 第7课 古朴精美的华表【最新3篇】

“同课异构”-《蒲公英》第二课时教案

《蒲公英》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要求: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和背诵课文。 ⒉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可爱亲切造句。 ⒊朗读课文内容,懂得着任何事都必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要...
教案大全2016-01-03
“同课异构”-《蒲公英》第二课时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