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优质3篇)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篇一
中国建筑的特征可以说是独特而丰富多彩的,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和哲学的精髓。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国建筑的特点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首先,中国建筑的特征之一是注重与自然的融合。中国人认为自然界是神圣的,建筑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中国古代建筑常常选择优美的自然环境,如山水之间或湖畔等地方进行建造。建筑师会根据周围的自然景观来设计建筑,使建筑与自然相融合,形成一种完美的和谐。
其次,中国建筑的特征还包括注重对称和均衡。中国古代建筑非常讲究建筑的对称性,认为对称能够给人一种平衡和稳定的感觉。因此,许多古代建筑的设计都采用了对称的布局和结构,如四合院、亭台楼阁等。这种对称的设计不仅具有美感,还体现了中国人对平衡和和谐的追求。
此外,中国建筑还注重意境和寓意。中国古代建筑不仅仅是为了实用而建造的,更多的是为了表达一种思想、情感或者抒发一种意境。许多古代建筑都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通过建筑的形式、结构和装饰来传达特定的寓意。比如,古代建筑中常常使用龙、凤、麒麟等神兽的雕刻,代表着吉祥和权力;而在宫殿中常见的九龙壁,则寓意着皇权的象征。
总的来说,中国建筑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与自然的融合、对称和均衡、意境和寓意等方面。这些特征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中国人民对自然、和谐和美的追求。通过深入了解中国建筑的特点,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其独特之处,更能够理解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篇二
中国建筑的特征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统。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介绍中国建筑的材料、结构和装饰等方面的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
首先,中国古代建筑的材料主要包括木材、砖瓦和石材等。木材是中国建筑中最基本的材料,常用于建筑的梁柱和楼梯等部分;砖瓦则常用于建筑的墙体和屋顶,具有良好的保温和防水性能;而石材则常用于建筑的基础和装饰部分,如雕刻和栏杆等。这些材料的选择不仅考虑了建筑的实用性和耐久性,更体现了中国建筑对自然资源的节约和利用。
其次,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是其独特之处之一。中国古代建筑常采用榫卯结构和斗拱结构等传统技艺,使建筑更加稳固和美观。榫卯结构是一种无需使用钉子和螺丝的传统建筑技术,通过榫头和卯眼的嵌合来连接木构件,具有良好的抗震性和耐久性;而斗拱结构则是一种通过斗拱来支撑建筑屋顶的结构形式,既能够增加建筑的稳定性,又能够营造出优美的曲线效果。
最后,中国建筑的装饰也是其独特之处。中国古代建筑常常采用彩绘、雕刻、镂空等装饰技术,为建筑增添了艺术气息和文化内涵。比如,古代建筑的斗拱、栏杆、门楼等部分常常进行精美的雕刻,展现了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对美的追求;而彩绘则常用于建筑的墙壁和天花板等部分,通过丰富多彩的图案和色彩,为建筑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总的来说,中国建筑的特点在于其材料、结构和装饰等方面的独特性,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建筑艺术的卓越成就。通过深入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其独特魅力,为传承和发展中国建筑文化做出贡献。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篇三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了解自然科学小论文的文学知识。 了解文章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二、能力培养目标 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理解课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明确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重点: 了解文章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难点: 理解课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文章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2.理解课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一定浏览过不少名胜古迹,见过不少楼台阁宇。可你们知道这些建筑中包含着多少历史文化价值吗?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走进梁思成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共同领略中国建筑的永恒魅力吧。(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年4月生,广东省新会县人。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近代思想家、历史学家梁启超之子。 1915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年至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他的学术著述,《清代营造则例》《宋营造法式》《中国建筑史》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 三、感知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明确】 第一部分: 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并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了简要的说明。 第二部分:作者概括了中国建筑的九点基本特征。这九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1) 讲立体构成。 (二)讲平面布局。 第二层次:(三)至(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三)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 (四)说明斗拱的作用。 (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 第三层次:(六)至(九)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 (六)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七)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 (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 (九)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 第三部分:作者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从更深层次上探讨了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 第四部分: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四、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 【明确】这篇说明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全文按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结构方法、外观装饰的顺序来展开。 (2)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明确】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六)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3)作者在介绍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时,说到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把建筑的“风格和和手法”称为中国建筑的“文法”,它们有何共同点? 【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作者所谓“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既寓于九大特征中又在某些方面具有普遍意义,是一种“沿用的惯例”,是一种为世代遵循的“法式”,守之则能体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创新则能建造出各具其妙的独特建筑。这非常类似于语言中的“文法”,既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明确】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