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设计(优质3篇)
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设计 篇一
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童话故事,讲述了一个可怜的小女孩在寒冷的冬夜里卖火柴为生,最终因饥寒交迫而离世的悲惨遭遇。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现状,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反思人生的意义和真正的幸福。
为了更好地教授这篇课文,我设计了以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背景和主要情节;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真正幸福和快乐;
4.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
二、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冬季寒冷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冬季对于一些人来说是何等艰苦。
2.学习课文:带领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了解小女孩的遭遇和结局。
3.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讨论小女孩的遭遇,思考她是否幸福,真正的幸福是什么。
4.情感教育:通过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表达对小女孩的同情和爱心。
5.写作: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对于幸福的理解,以及如何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三、教学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写作中的表现,评价学生是否理解了课文的主题和内涵,以及是否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这篇感人的故事,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情感素养,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生,珍惜现在的幸福。
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设计 篇二
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充满人性关怀和深刻思考的故事,通过一个可怜的小女孩的遭遇,让读者反思生活中的温暖和幸福。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
为了更好地教授这篇课文,我设计了以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故事背景和主要情节;
2.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幸福和快乐;
4.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二、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音乐或视频展示冬季寒冷的场景,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共鸣。
2.学习课文:带领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小女孩的遭遇和结局。
3.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讨论小女孩的遭遇,思考人生的真正幸福和快乐。
4.情感教育:通过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表达对小女孩的同情和爱心。
5.写作: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对于幸福的理解,以及如何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三、教学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写作中的表现,评价学生是否理解了课文的主题和内涵,以及是否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这篇感人的故事,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生,珍惜现在的幸福,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
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设计 篇三
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激起对资本主义社会里贫苦儿童悲惨生活的同情。
2.领悟作者由现实生活所展开的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从理解重点词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光着头
一、悲惨生活 大年夜 又冷又饿
赤着脚
火炉——温暖
二、抱回孩子 烤鹅——食物
圣诞树——欢乐
奶奶——爱抚
三、冻死街头:坐、捏、微笑
作业设计:
课内:抄写词语组织近义词填空
课外: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理清文章脉络。
3.学习第一部分,了解小女孩的家庭情况。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作者“安徒生”
2.简介作者
安徒生是十九世纪丹麦著名的作家,被称为“世界童话之王”。安徒生出生在丹麦中部的一个小镇上,祖父是个农民,父亲是个鞋匠,他们常给幼年的安徒生讲故事,这对他后来的创作影响很大。1835年初,安徒生决心为孩子.写作童话。自此,每年圣诞节,他都献出一本“给儿童们看的童话”。你们看过安徒生写的哪些童话?(《皇帝的新装》、《拇指姑娘》、《丑小鸭》等)
3.利用插图,导入新课。
请大家看课文插图,这个坐在雪地里的小女孩就是大年夜还在卖火柴的小女孩。请大家根据图想象这个小女孩在干什么,这篇故事会告诉我们什么,请大家都来关心这个小女孩的命运。
二、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
1.读“预习”,理解“预习”要求。
2.边自学,边把每次擦燃火柴的起止位置画出来,注明每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内容。
3.检查预习,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指导理清脉络
1.卖火柴的小女孩所看到的五次幻象,课文中从哪里到哪里?
2.刚才我们从课文的主要内容入手,抓住了主要段落,请大家再想一想,其他部分与这个主要段落有什么内在联系?其他部分应该怎样分段呢?
四、学习第一段
1.自由轻声读,想想你读了知道对小女孩有了哪些了解?
2.指名说说
3.找出这一段的中心句,用“”在课文中注明。(可怜的小女孩)
4.围绕中心句展开讨论
(1)这一段怎样写小女孩“可怜”?
(2)小女孩的确可怜,主要是因为她家里很穷,书上是怎样写她的家的?
(3)朗读体会。
5.小女孩在这种情况下会怎么做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
2.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所展开的合理想象。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二段
1.学习第一次擦火柴的内容
默读思考:
(1)小女孩是在什么情况下擦燃第一根火柴的?
(2)理解“终于”
(3)擦一根火柴为什么还要鼓足勇气呢?
(4)“奇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
(5)透过火柴的亮光,小女孩看到了什么?她为什么会看到这些东西?
(6)结果怎样?
指导朗读。
2.自学第二三次擦火柴的内容
(1)自学指导:写小女孩第一次擦火柴的经过可分为哪三个阶段?(擦——燃——灭)这三个阶段分别表现了哪三个内容?(现实——幻象——现实)以下几次擦火柴。请大家运用这个方法,自学第二三两次擦燃火柴的内容。
(2)自学提示:第二三次擦火柴,她从火柴的亮光中分别又看到了什么?她为什么会看到这些东西?
(3)检查自学情况。相机指导朗读
3.学习第四五次擦火柴的内容。
(1)自由读,思考:小女孩是在什么情况下想到奶奶的?她看到的.奶奶是什么样子的?
(2)通过朗读加深理解。
(3)学生读完师接着读:“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问:她为什么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开头擦一根还要经过思想斗争,这时她毫不可惜地擦了一大把,想想这又是为什么?
(4)指导朗读。
(5)这里的“光明”和“快乐”指的是什么意思?“飞走了”指什么?为什么又说“她俩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呢?
(6)表达朗读。读前指导:见到奶奶,小女孩的心情是多么高兴,因为奶奶是唯一疼她的人,这种高兴的心情集中在“奶奶!”这一感叹句上,所以这一句声音要响,音要上扬,带着惊喜。“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这些话表现出小女孩害怕火柴灭了,见不到奶奶的心情,所以要读得快些。她擦着一大把火柴后,得以看到奶奶,以及奶奶的“抱”“搂”,要读出美好的感受。至于最后一句关于“飞”的内容,要读出既快乐又带渺茫的感情。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激起对资本主义社会里贫苦儿童悲惨生活的同情。
2.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我们已经学习了《卖》的第一二部分,这两部分讲了些什么?
2.小女孩后来怎样了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学习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1.出示: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2.理解两个“幸福”的意思。
3.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4.练习感情朗
读最后两个自然段。三、学习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1.课文中说“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少美丽的东西”,作者知道不知道?
那么作者是怎么写出小女孩五次擦火柴,看到火炉、烤鹅、圣诞树和奶奶的呢?
2.这篇课文是童话。童话的内容来自于生活,但具体情节往往是要根据想象虚构的。
这篇童话作者是根据什么来想象的?
3.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生活经历,联系这篇文章想象一下: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你们中间,你会怎样做?
四、作业
再找一些安徒生的童话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