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设计大赛-《最后一课》
教案设计大赛-《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 教学大纲 一、 计划课时:四课时 二、教学目标: 1、介绍小说的作者及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佛朗士的心里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利用小说对同学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 首先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正确区分故事情节的层次和人物思想感情发展的阶段,从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分析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表现,最后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人物的社会意义。 用具:ppt、板书 五、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结构内容。 第二、三课时:分析小说情节、心理、环境在小说中的作用等。 第四课时:有关该课文的课后练习讲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课文最后》一课让同学们想到了什么?你是否在第一时间搜索着属于自己的《最后一课》。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独特回忆,最后一课:每个学期的最后一课?同学转学与你在一起上的最后一课?任课老师调任给你上的最后一课?有哪位同学愿意跟我们分享属于他自己的最后一课?(学生发言时间) 导入总结:非常好,在这我们了解了不同同学的最后一课(分析发言同学的经历)。那我们回到我们课本的学习中,我们发现小说《最后一课》带给我们的是更高层次的感情升华。现在我们就来探究作者的最后一课与我们的最后一课有怎么样的思想碰撞,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二、 作者: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有:《达拉斯贡城的达达兰》《星期一的故事》《小福罗蒙》和《大利斯勒》等。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二、 导入新课,介绍故事背景 1870年7月19日~1871年5月10日,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发生了一场重大战争——普法战争。普法战争以法国的惨败告终,战后,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被割让给普鲁士。《最后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痛苦。面对侵略,法兰西人民奋起反抗。 三、解决生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踱( ) 督学( ) 郝叟( )( ) 摊( ) 懊悔( ) chéng fá( )( ) 钥匙( )( ) 磨损( ) qído ( )( )哽( ) 2、解释下列词语 督学 征发 哽 踱 惩罚 四、整体感知 (一)感知课文 a) 学生结合文章特殊的历史背景,大声朗读课文; b) 根据预习,分析段落结构,根据段落分析整体了解小说发展脉络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师生互动) 第一个阶段( —— )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上学路上 第二个阶段( —— )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 —— )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 —— )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二)初步分析课文 1、提问: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什么? 2、知识引入:介绍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学生再读课文,根据介绍的有关小说的知识,找出本文中的人物(主人公),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 主人公: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情节: 上学路上→ 上最后一课的过程→ 下课 ↓ 上课前、上课中 课时布置:学生根据对文章的大致了解,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预习文章中有关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 第二课时: 导入:上节课我们对小说大体结构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也明确了主人公线索,接下来我们根据板书(附)对文章进行一个细致的分析,尤其是人物的心理活动变化以及小说环境对于小说发展的作用。 一、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提问学生找到每一阶段的心理描写) (1)分析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 *“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气氛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 } 学生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 教师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 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分析: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A、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B、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C、 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D、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5)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