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教案的标准格式范文7篇
人教版教案的标准格式范文 第一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P27例1、例2及“做一做”,练习六第1、2、5、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2、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思考、想像再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还认识它们吗?(出示)
它们的身上还有很多的秘密,这节课老师看看哪位同学发现的秘密最多。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和正方形纸,让学生沿所标虚线折一折,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从而了解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2)带着学生做风车,在做的过程中,让学生说一说纸的每一步变化,从面体会到平面图形的特征又看到它们之间的关系。
如把长方形纸折成正方形纸利用了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把正方形纸剪成四个三角形时,看到了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转动风车时,又看到了风车所转动的路径是一个圆。
2、教学例2
师:用几个相同的图形能拼出什么图形呢,请同学们拼拼看。
(让学生分组拼,拼完后组内交流,后教师引导全班交流。)
说一说用了几个什么图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三、巩固练习
(1)按P28上的“做一做”减正方形。
(2)思考并做一做练习六的第2、5、6题。
四、全课总结
人教版教案的标准格式范文 第二篇
教案标准格式是怎么样的?下面一起看看。
一、标题(课时)
二、教学目的
三、教学安排(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 1、旧课复习(时间) 2、新课内容(时间) 3、新课小结(时间)
四、作业
五、教学后记
教 案(首页)
注: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集中实践环节、实验课、公共选修课
附件3:参考教案格式
课程教案
填表说明:1. 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一节或一次课写一份上述格式教案。
2. 课次为授课次序,填1、2、3……等。
3. 授课方式填理论课、实验课、讨论课、习题课等。
4. 方法及手段如:举例讲解、多媒体讲解、模型讲解、实物讲解、挂图讲解、音像讲解等。
教案参考格式
教案是体现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对课堂教学的总体设计和组织安排,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基础,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
为做好教案编写规范与管理工作,促进教案活动更加规范、有序,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特制定本办法。 一、教案编写的要求
(一)教案封面、扉页上的课程基本信息。
1.教案封面要求:应填写课程名称、课程编码、总学时(周学时)、开课时间、适用年级、专业、使用教材、授课教师等信息。
2.教案扉页要求:应填写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要求、考核方式等信息。
(二)设计编写教案
教案是指正文部分对教学内容做了较为详尽的表达,较为充分的体现了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主要包括:章节、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习旧课、引入新课、提问与练习、小结、布置作业等。 在编写教案时应突出以下要点:
第一,确定教学目的。教学目的要反映学院的办学定位、办学思路、教授知识的
深度、广度、教学层次;技能训练、能力培养;思想素质教育。 第二,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
极性,及时矫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
第三,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紧紧围绕课程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
了解并分析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特点。根据课程的重点、难点选定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是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某些课程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应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但多媒体课件不得替代教案,必须按要求编写教案。
第四,撰写教学后记。教学后记是教师对本章节教学效果反映的总结、分析,可
以全面审视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肯定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三)教案编写时间要求。
教师编写教案应在上课前完成,其中开学准备周前应编写完成前五周的教案;教学过程中应提前一周编写完成下一周的教案。 附件:教案编写的参考格式
201 至201 学年第 学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课程
教 案
课程编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学时/周学时: /
开课时间: 年 月 日第 周至第 周
授课年级、专业、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用教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授课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理论课教案一般包括如下内容:
1.章节名称
2.教学目的
3.课时安排
4.教学重点、难点
5.教学过程(包括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方法等)
6.复习巩固与作业要求
7.教学环境及教具准备
8.教学参考资料
9.教学后记
二、实验课教案一般包括如下内容:
1.实验名称
2.课时安排
3.实验目的
4.实验原理介绍
5.基本操作与仪器介绍
6.实验重要步骤
7.实验中应注意事项
8.实验后记
注:实训、社会调查、专题讨论、案例分析等其他实践课的教案内容可参照实验课教案内容编写。
人教版教案的标准格式范文 第三篇
(一)教学目标:
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二)教学重难点:
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和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点。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1)温故而知新,提问复习上节内容
(2)设计新颖活泼,精当概括。
(3)怎样进行,复习哪些内容?
(4)提问哪些学生,需用多少时间等。
2、讲授新课
(1)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2)怎样提出问题,如何逐步启发、诱导?
(3)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详细步骤安排,需用时间。
3、巩固练习
(1)练习设计精巧,有层次、有坡度、有密度。
(2)怎样进行,谁上黑板板演?
(3)需要多少时间?
4、归纳小结
(1)怎样进行,是教师还是学生归纳?
(2)需用多少时间?
5、作业布置
(1)布置哪些作业内容,要考虑到课本知识巩固积累和运用,兼顾知识的拓展性和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
(2)教师要注意:需不需要给学生以解题提示、点拨或必要的解释。
人教版教案的标准格式范文 第四篇
教学目标:
1.探索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不同的钝角,知道用直角和锐角拼出的一定是钝角。
2.进一步巩固对直角、锐角、钝角的认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经历完整的活动过程,培养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美。
目标解析:
用三角尺拼角是一项内涵丰富的数学活动,又是安排在第三单元最后的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它既能巩固学生对直角、锐角和钝角的认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积累学生活动和解决问题的经验,还能使学生更加熟悉三角尺上角的特点,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
教学重点: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不同的钝角,知道用直角和锐角拼出的一定是钝角。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角的知识拼角。
教学准备:课件、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活动前──充分准备
(一)理解“一副三角尺”的含义
1.观察一副三角尺中两个三角尺中的角分别是什么角?
2.给一副三角尺上的每个角编号。
如:把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尺编为A尺,其中的直角为A尺直角,另两个锐角分别为A尺①号锐角和A尺②号锐角;另一块三角尺编为B尺,它的直角为B尺直角,另两个锐角分别为B尺①号锐角和B尺②号锐角。
(二)复习旧知,激趣引入
1.锐角、直角、钝角有什么关系?(锐角
2.三角尺上直角、锐角都有,就是没有钝角,你能用它们拼出一个钝角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用一副三角尺拼角活动前学生首先要了解的就是“一副三角尺”中“一副”的含义,知道一副三角尺中的两块三角尺各有哪些角,有什么特点。同时调动锐角、直角、钝角之间大小关系的知识,为“拼角”作好准备。】
二、活动中──合作交流
出示例6:用一副三角尺拼一个钝角。
(一)小组讨论,自由拼角
1.思考如何用一副三角尺拼一个钝角。
2.学生动手拼角并画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二)汇报展示,师生交流
1.组长汇报。
2.挑选不同的拼法展示在黑板上。
3.在拼钝角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三)作品分类,讨论质疑
1.黑板上的拼法各有不同,你能将它们按一定的规律分类吗?
2.讨论交流:一类是锐角与锐角拼成的,另一类是直角与锐角拼成的。
3.质疑:锐角与锐角一定能拼成钝角吗?(不一定)直角与锐角一定能拼成钝角吗?(一定)
(四)验证钝角,优化拼法
1.交流验证方法
目测──看上去比直角大
测量──用三角尺的直角比
推理──直角与锐角一定能拼成钝角
2.总结拼法
用一副三角尺上的一个直角与一个锐角一定能拼成一个钝角。
【设计意图:通过“用一副三角尺拼一个钝角”的活动,在自由拼角中感知,在合作交流中思考,在分类讨论中质疑,在验证优化中升华。理解根据直角和钝角的关系,以直角为基础和锐角去拼的优势。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有序思考,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三、活动后──运用拓展
(一)教材第42页“做一做”
1.从两副三角尺中选两个,拼出一个钝角。
2.从两副三角尺中选两个,拼出一个直角。
3.从两副三角尺中选两个,拼出一个锐角。
同桌合作拼角,小组交流,再全班汇报展示。
(二)从两副三角尺中选三个,拼一个钝角。
同桌合作拼角,并画下来,再全班交流讨论。
(三)教材第45页练习八的第13题。
综合运用锐角、直角和钝角的知识,用七巧板上的图形灵活拼角。
【设计意图:运用拓展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在用一副三角尺拼的基础上,用两副三角尺中的两块拼角,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层次用两副三角尺中的三块拼角,发散学生的思维;第三层次用七巧板中的各种图形拼,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感受七巧板中的数学美,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四、活动总结
(一)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二)拓展延伸
1.钝角去掉一个直角是什么角?钝角去掉一个锐角是什么角?为什么?
2.你还想到了……
【设计意图:通过谈收获归纳总结全课,让学生感受学习成功的快乐,同时提出几个开放性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对数学内在的兴趣。】
人教版教案的标准格式范文 第五篇
第一单元:一位数除多位数
口算除法(第1课时)
教学内容:P1 例1、例2
教学要求:会口算简单的一位数除多位数。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口算下列五组题
30÷3 80÷8 20÷2 60÷6 90÷3
6÷3 8÷8 6÷2 6÷6 3÷3
二、展开
1.例1
(1)提出问题学生尝试:口算36÷3
① 你可以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直接算。
② 想一想: 区别在哪里,有联系吗?
(2)汇报:你是怎样得出结果的?(板书学生的算式思路)
(3)评价:选择另外方法计算,通过比较,得出
较简便。也可以直接这样想:36÷3=12(强调高位算起)
2.自己编类似的题目,口算说出得数。
3.从学生编题中抽取十位上的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
(1)学生尝试练习,说各种方法。
(2)归纳方法:
4.练习:
(1)比一比,算一算。
9÷3 24÷4 56÷7
90÷3 240÷4 560÷7
900÷3 2400÷4 5600÷7
(2)算算,填填。
40÷2=□ 90÷3=□ 70÷7=□ 80÷4=□
8÷2=□ 6÷3=□ 7÷7=□ 4÷4=□
48÷2=□ 96÷3=□ 77÷7=□ 84÷4=□
5.巩固
39÷3 26÷2 42÷2 55÷5
88÷8 93÷3 48÷4 76÷4
87÷3 56÷4 30÷2 91÷7
6.光荣题:从自编题中找出一位数除三位数。
693÷3 说出口算方法。
三、作业:课堂练习
四、教学后记:
笔算除法例1(第2课时)
教学内容:P3 例1
教学目标:使学生懂得除的顺序、商的定位。
确进行被除数最高位的数不小于除数的一位数除二、三位数计
算。教学重点:除的顺序和商的定位
教学过程:
一、引入
44÷4 36÷4 84÷2 63÷3
75÷5 81÷9 52÷4 42÷3
69÷3 48÷3 56÷4 78÷2
谈口算过程
在算两数之商时,我们可用口算的方法,也可用笔算的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xxx笔算除法xxx。也就是列竖式做除法,这里要求用同学们注意竖式的格式、除的顺序、商的定位等。
二、展开
1.出示例1,读题、理解题意,列式,怎么分?
列竖式计算 69÷3
(1)顺序:①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十位上的xxx6xxx除以xxx3xxx商几写在哪一位上(十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
② 23=6 6-6=0 0不用写。
划--,如果把这过程比喻下一档楼梯,那这一档楼梯可不方便。
(2) 把个位上的9移下来,对齐,9除以3,商几?写在哪一位上?这里的0一定要写,表示最后的作数为0。
(3)请大家边说边把这题做一遍,请一位同学说一说笔算顺序,及各部分数字各表示什么?
(4)光荣题 边做边说过程
2.练习:课本练一练。
四、布置作业:课堂练习
五、教学后记:
笔算除法例2(第3课时)
教学内容:P5 例2
教学要求:掌握xxx除某一位时有余数,要把余数和后一位的数合起来继续除xxx的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进行一位数除整十数和表内除法组合的口算训练。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三年级三个班搞活动,共用去342元人民币,平均每个班用去多少钱?电脑显示课本上的图示。
提出问题:你能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吗?
学生汇报分法。
2. 尝试练习
(1)你能用笔算的方法计算出342÷3吗? 独立尝试,列出竖式。
(2)组内交流,自主评价。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3)自学课本,比较差异。翻开课本,比较一下自己的算法与课本上有哪些不同?师板演(边写边说三句话)
着重强调:在十位上商1,还余1,把余下的1怎么写?十位余下的1与个位上移下的2合起来是12,12除以3,商几?写在哪一位上?
(4)形成方法。比较342÷3与69÷3有什么区别?(每一位除好都没有余数,而这题十位除好有余数,余数怎么办?如果不是最后一位的余数,都要与下一位合起来继续除)
3.正误辨析。余数要比除数小 余数要和后一位继续除
4.练习:试一试,练一练。启发学生说出各题哪些们除后带余数,哪些位除后不带余数。
5.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6.课堂练习。
三、教学后记:
练习一1--5(第4课时)
教学内容:P7 1--5
教学要求:能熟练地进行一位数除二、三位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1.口算。
2.对比练习。
243 165 128 194
72÷3 80÷5 96÷8 76÷4
计算并比较上、下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根据这一关系,求下列□。
1233=□ 2434=□ 1377=□
□÷3=□ □÷4=□ □÷□=□
3.算一算,填一填。
30÷3=□ 80÷4=□ 60÷6=□ 50÷5=□
18÷3=□ 16÷4=□ 12÷6=□ 35÷5=□
48÷3=□ 96÷4=□ 72÷6=□ 85÷5=□
①作为口算,分拆成两位数
②作为笔算,除的顺序,从高位算起,十位除后余数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
4.列竖式计算。
(1)竞赛80÷6 92÷3 85÷5
68÷4 72÷9 90÷5
98÷7 84÷6 96÷4
(2) 864÷4 715÷5 765÷3
936÷2 762÷6 966÷7
696÷4 984÷8 625÷5
教学后记:
练习一6--12(第5课时)
教学内容:P8 6--12
教学要求:熟练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1. 6□
2.对照训练。
1)看: 45÷8=□......□ 写:□8+□=45
73÷9=□......□ □9+□=73
58÷7=□......□ □7+□=58
2)看:□5+□=47 写:47÷5=□......□
□8+□=52
□7+□=47
□6+□=50
根据有余数除法算式写乘加算式。
根据乘加算式写有余数除法算式。
3.在□内填数。
68=□4 □3=89
76=□3 2□=69
84=□2=□3=□4=□6
4.应用题:①要求几个问题。
②数量关系是什么?
③列式计算。
5.作业:课堂练习。
教学后记:
笔算除法(第6课时)
教学内容:P9--10 例3
教学要求:1.掌握被除数前一位不够除要看前两位的方法。
2.掌握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里填数
(1) 744=296 52÷7=364
296÷4=□ 364÷7=□
(2) 280÷4=□ 350÷7=□
16÷4=□ 14÷7=□
296÷4=□ 364÷7=□
二、展开:
1.尝试计算29÷4 296÷4
2.小组交流讨论
(1) 看被除数的前一位,2除以4,不能商1,怎么办?
(2) 看被除数的前两位,29除以4,商7要写在哪一位上面?前后两个7表示相同的意思吗?
(3) 余数1移下来,16除以4,商4要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3.汇报并完整地说出计算过程。
4.总结出法则:学生用自己语言总结(简单板书)。与书上比较,哪个更好,突出关键字。
三、巩固。
练一练,列竖式计算。
四、 作业,课堂练习。
五、教学后记:
笔算除法(第7课时)
教学内容:P11--12 例4、例5
教学要求:掌握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根据上面的算式,你能直接写出得数吗?
① 273=81 ② 467+3=325
81÷3=□ 325÷7=□......□
二、展开。
1.观察: 81÷3=27 273=81
有什么联系,说明了什么?→验算方法。
2.笔算:322÷7 板演,并说计算过程。
猜想:325÷7 有无余数,是几? 做一做。
根据②式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方法
3.练一练:3427÷7 并验算。
4.小结:今天的作业能保证万无一失吗?
为什么?用什么方法?
没余数除法:除数商=被除数
有余数除法:除数商+余数=被除数
三、巩固:
练一练:
① 先估商位数,再列竖式,验算,反馈。
② 根据有余数与无余数分成两类,得出被5整除数的特征,验证。
四、教学后记:
练习二1--4(第8课时)
教学内容:P13 1-4
教学要求:初步认识乘除法关系,能准确并熟练地试商。
教学过程:
1. 口算。
2. 算算,填填。
200÷5=□ 400÷8=□ 420÷7=□ 540÷6=□
35÷5=□ 24÷8=□ 28÷7=□ 12÷6=□
235÷5=□ 424÷8=□ 448÷7=□ 552÷6=□
3. 对照练习。
275 367 486 539
135÷5 252÷7 288÷6 477÷9
4. 在□里填正确的数。
2□4=104 8□7=588 6□6=372
8□5=425 4□8=392 5□9=486
方法: 204=80 □4=104-80=24 104÷4 (基础好的)
5. 先判断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480÷5 810÷6 376÷8 364÷7
512÷8 315÷9 846÷3 272÷4
6. 计算并验算。
288÷3 392÷8 738÷9
956÷4 342÷9 235÷5
7、教学后记:
练习二5--12(第9课时)
教学内容:P13--14 5-12。
教学要求:巩固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过程:
1. 口算(第6题)
34÷2 72÷3 84÷3
45÷3 96÷4 78÷2
64÷4 58÷2 75÷5
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30÷2 4÷2 分用别竖式方法口算。
2.计算并验算。
288÷3 392÷8 738÷9
956÷4 342÷9 235÷5
并改成乘法算式
3.在□里填正确的数。
6□8=504 5□7=371 4□9=432
3□6=228 9□8=760 7□4=312
4.应用题(9、10、12)
① 口述数量关系
② 解答
③ 改编成一乘一除
5.开放题(11)
独立设计方案,交流汇报。
6、教学后记:
练习二13--17(第10课时)
教学内容:P15 13-17
教学要求:理解乘加两步计算题和有余数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初步培养函数思考能力。
教学过程:
1. 在□里填数。
756÷□ = 875÷□ =
2. 观察下面的算式,在□里填上正确的数。
534+3=215 215÷4=□......□
768+5=613 613÷8=□......□
347÷8=43......3 □8+□=347
3.第15题。
4.填表。
①哪个数量是不变的(每分飞行的米数)
②哪两个数量是变化的(飞行时间和飞行的米数)③变化的两个数量中,哪一个数量的条件是已知的,用什么方法求出未知数量
④变化的两个数量相除,得到的是什么数量,这个数量的值是不是一定的。
5、教学后记: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第11课时)
教学内容:P16--17 例6、例7
要求:掌握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遇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那位上商0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104×4=416 1003×4=4012
416÷4=□ 4012÷4=□
先求出积,再转化为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看看商有什么特点?
二、展开
这两道题商中间都有0,怎样用竖式计算?
1.学生尝试 416÷4
2.师生共同列竖式计算,边讨论边板演计算:十位上为什么商0?
用4去除被除数十位上的1,不够商1,就要在十位上写0,把个位上的6移下来,再继续除。
3、4012÷4 学生独立练习
中间有几个0?它们是怎么来的?
4、光荣题:563÷8
学生独立尝试并验算,师板演
说:商末尾为什么会有一个0,这个0是怎么来的?计算时应注意什么?怎样验算?
5、讨论:什么时候用0占位?
三、巩固:
① 1700÷5 722÷3(先说商的位数再计算)
②练一练:1.
③改错:说说错误原因。
四、教学后记:
练习三 1-4(第12课时)
教学内容:P18 1--4
要求:能熟练掌握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过程:
1.在方框里填上商和余数。
3 □......□
6 □......□
242÷ 7 = □......□
8 □......□
9 □......□
2.列式计算
(1)520里包含多少个5。
(2)138是6的多少倍?
(3)一个数的7倍是840,这个数是多少?
(4)619除以3,商和余数各是多少?
5题的解法有什么共同之处?说明了什么?
请你用不同的方式叙述520÷5
3.计算并验算(正确率比赛)
602÷3 804÷5 848÷8
368÷9 472÷6 515÷5
4.在□里填数。
23×6=120+□
5、教学后记:
练习三 5-9(第13课时)
教学内容:P19--20 5-9
教学目标:能熟练掌握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过程:
1.对照上式,填写□里正确的数。
(1)72×3+1=217 85×9+8=773
217÷□=□......□ 773÷□=□......□
104×8+5=□ 255÷7=36......3
□÷□=□......□ □×□+□=□
2.在□里填正确的数,说说你是怎么想?鼓励多种方法。
① 可以先求出等式一边的得数,再分析另一边求什么算式的末知数。
② 分析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3.第七题, 因为除数是8,所以最大的余数是7。
4.第八题
方法:①观察,找突破口。
②分析各种可能的结果,逐一检验,依次求出所缺。
5.第9题
先分解为2个因数相乘的积,再分解为3个或4个因数相乘的积。
教学后记:
练习三 10-13(第14课时)
教学内容:综合练习 10-13
教学目标:能熟练掌握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过程:
1. 第10题。
① 根据6个数的特点,要使一位数除三位数的商最接近200,则可考虑接近800的数除以4或接近1000的数除以5。
② 列出可能的情况。
856÷4=214
798÷4=199......2
987÷5=197......2
③ 选择正确的。
2.填表。
①审题,分析题目中的三个数量,说出哪个量不变。
②求出末知数,数量关系如何?
③从表中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3.填表。
①找出三量及三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②求出末知数。
③说说除法算式都表示什么意思?
4.第13题。注意解题策略的训练
5.智力游戏
教学后记:
人教版教案的标准格式范文 第六篇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一册教科书第64——65页及练习九的第1——3题,认识10。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
2. 学会10的数数、认读、写数、大小比较和10的分与合,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4. 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直尺、学具图片、挂图、数字卡片、小贝壳图片等。
教学设计:
(一) 创设情境
老师请大家猜一猜。
a. 有一个数,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还表示起点,它是谁?(贴图片0 )
b.能与0做邻居的又是谁?(贴图片1 )
c.在我们所学过的数字中谁最大?(贴图片9 )
d.故事:9知道它最大可骄傲了,它对0至8各数字说:“你们谁都没我大,特别是你——0,表示一个物体都没有,你真是太小了,不能和我比。”0听了可伤心了。1走到0的身边,和0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对付9。这时,9没话可说了。大家猜一猜,1和0想了一个什么办法?
学生可能猜出许多不同的办法,教师引出1和0的想法:
1和0联合起来,站在一起组成“10”,10是两位数,当然比9大。设计意图:
在这一环节中,我创设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既复习了9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又引起了新的教学思考:1和0用什么办法使9没话可说?引出新课题。这里可以使学生感悟到两个数字可以组成一个新的数,数和数之间是有联系的,是可以组合的。
(二) 探究学习
板书:10的认识
齐读“10”。
1.学习10的含义及10以内数的顺序。
(1) 联系实际,举与10有关的例子。
我们的身边或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与10有关的物体,你能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吗?
师:同学们举了很多例子,像这样:人的手指、脚趾、一组的人数、气球个数、花的盆数等等,都可以用10来表示。
(2)做排队游戏。
请小朋友们站成一排(8人),问共有几个人?
(老师站进去)现在有几个人?(9人)
如果想让第一排有10个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数一数现在有几个人?谁是第10个人?你是从哪边数的?还有谁也可以是第10个人?怎样数?
设计意图:
这个活动的设计,给每一个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活动平台,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空间中举出许许多多与10有关的例子,如:人有10个手指头、10个脚指头、10个同学组成一组等。通过让学生举例、动一动、说一说、数一数,知道10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使学生经历了由物抽象到数的过程,感悟到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小学数学教案《认识10》。
2. 10的位置与大小。
(1)尺子上的数字。
同学们经常用到尺子,请小朋友观察,9在8的后面,10在哪里,为什么?
老师这里也有一把放大的尺子,谁知道空格里应该填几?
投影仪出示:
全班齐读0——10,再齐读10——0。
(2) 比大小。
10和9中间用什么符号来连接?
10 9 反过来 < 10
设计意图:
利用直尺教学10的位置,使学生一目了然,建立数感。同时,使学生再次认识到数字与生活密切相关。在比较10的大小时,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比较空间,这样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3) 10的写法。
我们学习了10的这么多知识,那我们该怎样去写10呢?
在田字格里练习写10。你是怎样写10的?
生答:左边是1,右边是0,要占用两格。
(由于学生已学过1和0的写法,所以书写时并不困难。)
(4) 10的分与合
(1)情境引入
一个星期天,小明准备去看望奶奶,给奶奶带点什么呢?对了,这里有10个苹果,给奶奶带去吧!但是一个袋子装不下,就把10个苹果分别装到两个袋子里,小明可能会怎样装这10个苹果呢?
(2)五人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请你拿出10个苹果学具图片,按照不同的分法把它们分成两堆。其中一人做好记录,说出不同的分法。(学生活动,老师展示苹果树图)
(3)汇报结果(学生把苹果挂到苹果树上的合适位置)。
(4)学生观察,巩固新知。
刚才大家通过分苹果,知道了10的组成,可是,要把这么多的组成都记下来,可真不容易。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可以减少哪些记忆内容?
引导学生说出:看一个,记两个,最后得出结论,只需记住5个即可。
10 10 10 10 10
1 9 2 8 3 7 4 6 5 5
用最快的方法记忆10的组成。
(5)游戏,组成10。
师生互动
教师说一个数,学生说一个数,两个数组成10。
设计意图:
在这一环节中,我采取了从创设情境入手,以小组合作展开学习、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10的分与合。使学生人人都动口、动脑参与学习。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领悟到了好的学习方法,培养了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课堂作业
1.看挂图填数。
学生模仿指挥员发出命令,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情景。
2.猜数游戏。
正确猜出小贝壳下面的数字,奖励小贝壳。
(四)课堂小结:
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课内容,然后提问:
你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认识10
人教版教案的标准格式范文 第七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通过操作理解计算9加几的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计算。
2.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不同算法的交流、体会和比较,提出可以用“凑十法”计算,掌握“凑十法”的思维过程,能进行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思考,归纳“9加几”的计算规律。
【课前准备】
1.教师:,桃子,光盘
2.学生: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1)师:听说一(2)班的小朋友非常聪明,老师想来考考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在做挑战任务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下热身运动。
10+1= 10+5= 10+8= 10+4=
10+3= 10+7= 10+6= 10+2=
2、智慧比拼
看来十加几的算式难不倒小朋友,那我们就进入下一个环节智慧比拼。
你能马上算出每幅图中三个数的和吗?看谁能答得又对又快
【设计意图:复习十加几,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9加几,在计算9加几时,更能想出凑十法。】
二、新课讲解
1.谈话导入:小朋友们猴妈妈发现小猴最近表现很好,它买了小猴最喜欢的水果奖励给小猴子,你们知道是什么水果吗?(桃子),恩,是桃子。猴子看见桃子可高兴了。(出示)
(1)师:仔细观察图,桌子上的桃子是怎么摆的?
指名回答。
师:你能提一个什么问题呢?
生:一共有多少个桃子。
师:你真棒,你提的问题与猴妈妈一样,猴妈妈说,如果小猴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能吃桃子。小猴看到这么多桃,馋得口水直往下流,哪有心思算呀,急得直抓头。你们能不能帮它。该怎么算呢?
(师:要求一共有几个,就是把9和4合起来,该怎么列式?)
生:9+4=13
师:很好,你也把得数算出来了,那我们现在来验证他算的对不对?
和你的小伙伴讨论一下打算用什么办法验证?教师巡视。
讨论:你们打算如何验证9+4=13这个得数是否正确?
生1:我是数数的方法算的,9、10、11、12、13。
(生2:我是这样想的:10+4=14,所以9+4=13。这位小朋友真会动脑筋,假设全部放满,就是10+4=14,现在缺一个,所以用14减去1得13。)
生3:我是从盒子外面拿一个到盒子里,就成10个,加上外面的三个,正好是13个。
师:拿一个?怎么拿?请你到前面来演示着说一说。
生:先拿一个放进盒子里,补足十,再想“10+3=13”。
师:这个方法很新颖!这位同学刚刚从外边4个中拿走了几个?(1个)他把这一个放哪里了(给9了)为什么要这样做?(凑成10)?10加3得13。我明白了!
师:你们的方法还真多!你比较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生: 数数。(可能是你对数的方法比较熟)
生:拿进去一个,凑成十的方法。算起来很简便。(你真会思考)
师:说了这么多解决的方法,谁能用数学
算式来表示?
生:9+4=13
师板书:9+4=13
(多提几个人说说凑十法的过程,然后全班一起说)
(1)谈话:小猴在你们的帮助下吃到了桃子,猴妈妈又买了些花奖励给小猴和你们呢(出示“试一试”)。
师:你知道一共有多少朵花吗?该怎么列式?(9指哪边的花?7呢?)
生:9+7
师:你会计算吗?先圈出10朵,再计算。在书上圈一圈,并把自己思考过程写在图右边的式子里。
师:要把7分成几和几?7为什么不分成3和4或2和5呢?
(2)师:我们今天学习的加法题都有什么共同地方?
都是9加一个数,得数也都是十几。
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9加几,计算时都是把第
二个加数分成1和几,然后拿9和1凑成10,10加几等于十几。
师:你想试试其他的9加几算式吗?
三、巩固新知
1.“想想做做”第1题
师:再放一块就是10块了,你能看图说说小猴的算法吗?
小猴为什么搬1块到左边?它用的是什么方法?
你能根据这些,把右边的式子填出来吗?
学生做,教师巡视。
指名回答,全班齐说。
2、“想想做做”第2题
(1)师:像这样摆的过程我们也可以在书上把它圈一圈。先圈出10根再计算
(2)学生做,集体订正
(3)圈出10根后,右边剩下几,得数就等于十几。
3、“想想做做”第3题
9+1+1= 9+1+4= 9+1+8=
9+2= 9+5= 9+9=
独立完成后,比较每组上下两题,想想发现了什么。通过计算,比较,让学生认识“凑十法”就是用上面式子的连加来计算的。
4.“想想做做”第4题
师:下面我们来做“蚂蚁搬家的游戏”,出示。
指名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你能按顺序说出9加几的算式吗?我们一起来试试看。
9+1=10
9+2=11
9+3=12
9+4=13
9+5=14
9+6=15
9+7=16
9+8=17
9+9=18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会算式间的联系,知道可以直接利用相邻的算式算出得数。并且发现9加一个数,得数都是十几,并且个位上的数比加上的数少1。
四、挑战自我
出示题目:
9+()
想一想:1、( )里能填哪些数?
2、( )里最大能填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