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历的近义词是什么
游历的近义词是什么
游历是什么意思?游历的近义词有什么?下面跟着小编一起去详细了解一下。
中文发音:游历[yóu lì]
词语解释: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遥远的地方,区别于旅游,更侧重于在行走过程中知识的传播与心灵的感悟,更注重过程而非享受。
近义词:旅行、游览、观光、参观、
用游历造句
1、我专心致志的观赏着波涛滚滚的大江,心却早已呼啸而去,四处游历在这澎湃的江水中,那
2、庄严的气氛令我难以忍受!
3、星期天,爸爸妈妈带我游历了北京的好多处景观
4、二十几岁的时候他离开了家乡开始到处游历和学习。
用游历的近义词造句
旅行:这个暑假,我和妈妈一起去旅行。
游览:因为我爱旅游,所以我游览了需多风景名胜。
观光:中国目前旅游业比较发达,人民群众也靠旅游增加了收入。
参观: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雨花台烈士园林。
【扩展阅读:游历清明散文】
四月清明,没有淫雨霏霏,假期的三天,阳光舒朗异常。坐在呼啸的列车上,看着窗外,土木工程的兴建。一段一段的动车轨道桥,蜿蜿蜒蜒,三三两两的工人,几座破损的民居。 当时代演进到今天,发展的步伐碾压在顽固的黄色土地。曾经与都市的隔绝,融会进狂飙突进的变革序曲。所以这才有了新与旧的杂烩,正如轨道桥的.高耸并行于煤渣路的琐屑。一时无言,看着窗外风景的冷落。杂乱无序的砖瓦民居,孤零三两个似弃非弃的工厂,堆的整整齐齐的草垛,却不见细尾轻摇,低头慢嚼的黄牛。一晃而过的城隍小庙,朱漆斑驳,似鲜有问津,自此香火难继。香火何继?最是无言。埋骨在黄土中的尸首,记录在黄土地上的墓碑。或三三两两,或集中成群,清明之际,冥纸何在?先人虽逝,此去所见数十墓碑,缘何不见一人?古有“只鸡絮酒”悼念故人,而今未见一瓜一果,一饭一粥,无祭祀之扫,血脉之情,竟不及友人之义。薄酒一杯尚无,悠悠千年的宗法传统,而今又淡化消逝在何处?
绿,仍是那样的迷离。杂草乱生,自不比城市园林中修葺整齐的高贵草坪。纵使如此,绵绵的绿意仍显单薄而瘦削,被大片大片的赤黄与裸露所切割,久旱不雨的饥渴,龟裂的土地,暴露在田间的荒芜。零散的庄稼地上,青翠的小麦长势尚好,田垄横亘,却少有人迹。极难才能见到一两个劳动的妇女,蹒跚在地中,孤悬的背影,折射在脚下土地的广袤。列车呼啸而过,她们的头也不抬。毕竟这也早已司空见惯,远方,钢筋混凝土灌注的轨道桥,还在一段一段地向此处延伸。也许不久以后,迅捷的动车就能通过此处,但对她们而言,这样的壮举又能蕴含怎样的意味?该走的,总是要离开。正如我所乘坐的列车往返跑了数年,车上的旅客却绝无一人愿意在此地住上半月甚至是一天。都市熏染的心灵忍受不了那样的一份苦寂。一批又一批人选择离开,留下的,又能坚守到何时?
而我,仍只是一个过客。随车往返,穿梭在两城市间二百多公里的铁路线上。匆匆一瞥,何能记下,太多沧海桑田的变幻。正如站台过而即逝,逝而即远,虽往来频繁,最多也只是混了个眼熟。却再也看不透站台身后的城市,它的共性与个性,它的一般与特殊。而更多的时候,行驶了太久,目光的触及,仍是停留在这片萧瑟的土地。至今仍不知该如何的称呼,郊区,农村或是乡野。似乎通通不像,在
城市封锁了太久,见识竟也就如此随之而短浅。一尺见方的玻璃,就能隔离车窗内外,断绝了触碰,止步于联想。而流连在霓虹灯下,随步于柏油马路,钢筋混泥土大厦层层的累积,中央CBD地域圈圈的拓展。走不出的精神困境,人造虹光的灼射,瞳目越趋于迷离却陷入境界的单一。何似脚下的广袤,寥寥人烟,寂寂旷野悲风。只是时代的一路高歌猛进,伴随着毁灭与重塑的千年辩证情怀,听不见悠扬的笛音,不复牧童晚歌似的诗意。明明是大建设,却处处显示一种与之不甚相称的荒凉。纵使铁路驰骋,在这都市霓光辐射不到的广袤土地,一种新兴的地域状态在兴起,与之相对的则是传统的沦陷。过时的,总会在沉沦中绝迹。而当工业园的巨型烟囱撑起此地的天空,高耸的轨道桥碾碎横亘的田垄。彼时,泥泞的羊肠小道何在?曳尾黄牛,报春喜鹊,甚至是嗡嗡的蚊蝇,难道都将丧失,消逝在制式化的洪流。
难言的苦楚,不在抉择的艰难,只是毁灭的轻松,重塑的苦绝。也许当下,本无意寻回,但千百年后的回望,叹惋,必定愁肠。
铁路究竟能延伸多远?我已无意探寻,只是迟疑间看到了数片油菜花地,黄灿灿的刺入双眼,明媚的阳光下,一片茫茫的光晕。至于纤绿的茎杆,盛开的十字花口,无风亦微微的荡漾,纵无蜂蝶相嬉,盈盈万点金光,粼粼的闪耀,辉映在萧瑟的山谷。
美好也许只是一瞬间的事,过而即逝,逝去了,恐怕一生都将难以重新寻觅。
是夜,终于踏上的省城的土地。找了一家宾馆,安顿好行李,和朋友一起,买了瓜子,蜜枣等些许的吃食。烧一壶开水,砌两杯新茶,舒舒服服地躺靠在藤椅上,涤净一身车旅的疲惫。惬意的抿上几口,转身,落地窗外,正对火车站的繁忙,来来往往的旅客如蝼蚁般穿梭,川流不息,忙碌而执着。“我终于明白在这茫茫的都市,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房间,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情。”朋友突然发出此番的感慨,而我一时语塞,只能不停地点头称是。是啊,回来了,复归城市的繁华,纵使外界黄土地的震撼,城市,却是我们最能适应的地方。羁绊已久,离不开,也逃不去。而黄土地的的居客,一批一批的涌进,三代以后,自然的融合,分不清彼此,而与我们,最终不过只是殊途同归。这是时代的要求,还是本我的需要?只是当世界越来越趋于一元,我们的后代,他们的目光,还能聚焦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