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经典句子及解释【优选4篇】
心经经典句子及解释 篇一
心经是佛教中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佛教经典之王”,其中包含了许多深奥的教义和智慧。在心经中,有许多句子被视为经典,具有启发人心、引领人生的作用。下面就来解释一些心经中的经典句子。
1.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句话是心经的开篇,是心经的核心思想所在。观自在菩萨是菩萨的一种形态,代表着观世音菩萨,也是智慧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指的是修行深奥的般若智慧。照见五蕴皆空,指的是通过般若智慧的境界,看透五蕴(色、受、想、行、识)的空性,即认识到一切事物的空性和假相,不再执著于表象。度一切苦厄,意味着通过般若智慧,超越一切烦恼和痛苦,达到解脱的境界。
2.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是心经中最经典的一句,也是最为深奥的句子之一。色不异空,意味着一切色相都是虚妄、无常、空无自性。空不异色,意味着空性即是一切色相的真实本性。色即是空,意味着色相的存在也是空性的表现。空即是色,意味着一切空性都可以通过色相来体现。这句话表达了色与空的互为存在、互为表现的深刻思想。
3.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这句话强调了一切色声香味触法都是虚幻的,我们所见所闻所触所想都是相对的,没有固定的实体。无眼耳鼻舌身意,意味着我们的感官和意识都是虚妄的,不能固守其中而陷入执著。无色声香味触法,意味着一切外在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空无自性的,不应该执著于它们。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强调了超越一切界限和境界,实现心性的解脱和自由。
心经中的这些经典句子,不仅具有深刻的智慧和启示,还能引领我们认识生命的真谛,超越执著和痛苦,实现心灵的解脱和自由。
心经经典句子及解释 篇二
心经作为佛教中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佛教经典之王”,其中蕴含了许多深刻的教义和智慧。在心经中,有许多经典句子被视为启迪心灵、引领人生的箴言。下面就来解释一些心经中的经典句子。
1. 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灭度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这句话强调了般若波罗蜜多的重要性和神奇力量。般若波罗蜜多是指般若智慧的修行,是一种超越世俗的智慧境界。般若波罗蜜多被称为“大灭度咒”,意味着通过般若智慧可以消除一切烦恼和苦恼。般若波罗蜜多是“无上咒”,表明其胜过一切其他的咒语和法门。般若波罗蜜多是“无等等咒”,意味着其无比珍贵和无可比拟。通过般若波罗蜜多的修行,可以真实地摆脱一切痛苦和幻象,获得真正的解脱。
2.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句话强调了一切有为之法都是虚幻、无常、空无自性的。一切有为法,包括世间的种种事物和现象,都是虚幻的,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如梦幻泡影,意味着一切现象都是虚幻和短暂的,不值得执著。如露亦如电,意味着一切事物都是瞬息即逝的,没有真实的永恒存在。应作如是观,意味着我们应该以这样的观念看待世界,超越执著和固守,实现心灵的解脱和平静。
3.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句话强调了无所住的境界,即不执著于任何事物和现象,不固守于任何境界和境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意味着我们应该超越一切执著和執念,放下所有的身心负担,实现内心的自由和解脱。只有在无所住的境界中,我们才能超越生死轮回,实现真正的解脱和觉悟。
心经中的这些经典句子,不仅具有深邃的智慧和启示,还能引领我们认识生命的真谛,超越执著和痛苦,实现心灵的解脱和自由。希望我们能够在心经的智慧指引下,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实现真正的幸福和解脱。
心经经典句子及解释 篇三
1、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世音菩萨在深入思考人生的终极目标问题时,他透过纷繁的俗世生活,看清了生命的真实意义,发现人的色、受、想、行、识,竟然全部都是虚无的形态,因此而彻底觉悟,超脱了一切的痛苦和厄运。
2、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时他从宁静中醒过来,对舍利弗说:舍利子啊(注:舍利子即舍利弗 )
凡是可看见的物质,它们都是由极微小的颗粒而构成的,若再更深层次的观察,会发现这些极微小的颗粒也消失了,变成了看不见的意识能量形态。所以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是以虚无的意识能量状态而存在;而同时,虽然一切物质其本质上虽然都是以虚无的意识能量状态存在,但在现实中以我们很粗陋的视觉功能所看到的,却是一个个不同的形相。因此可以说,“色本质上是空,空表相上是色”
或者更直观的说,物质和虚空本来当下就是一个。两者是一体两面(即量子力学的波粒二象性,波为能量,粒为形态),色空不二,互为体相,不可单独言说的。
3、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我们继续去观照我们平常的感受、思想、行为、意识。你会发现,由于它们都是基于我们的体相而存在的,既然我们这个色身本体都是虚无的,所以他们的本质也更是虚无的,是根本不存在的,只是我们虚幻的一种意识执着而已,也都是跟色空一体的道理一样,不可单独言说的。
4、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舍利子呀,更确切地说,只要是我们可以感知到的一切,事实上都是没有真正实体存在的,它们本质上都是空无。这个共同的空无可以勉强给一个假名——自性。
它从来就没有生过,因此不存在有消亡之说;它无有实体的,所以不用担心它会有污垢,也无法说它是清净的;它是非物质也非能量的,所以既不能说有增加,也无法说会减少。它万古长青、永恒不变、寂然不动、含藏万有。
5、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因此,在这个自性的真空里,是不存在物质形态的;不会有任何的感受、思想、行为和意识存在;没有我们的眼见、耳闻、鼻嗅、舌尝、身受、意识这些概念存在;没有颜色、声音、香气、味觉、触受、佛法的这些名相存在。
6、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既然以上这些都不存在,所以也就不存在眼睛所看到的空间以及思想所意识到的世界等十八种界限了(十八界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界,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界,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界); 不会有无明愚痴存在,甚至连无明愚痴这个概念都没有;
7、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不会有生、老、病、死的现象,甚至于连生、老、病、死的概念都没有;没有苦的概念存在,所以也没有所谓的人生八苦、集聚无常、生灭涅磐、求道成佛这些方便引导度化的八万四千法门;没有智慧名相概念,也就无所谓能证得智慧或是让智慧圆满了。由此自性宁静清净。
8、以无所得故,菩提萨捶。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由于内心无所希求,不求得到,因此开悟,觉悟到自然法则给予众生的那种公正无私的恩情。因此,我们应该做到心无挂碍,去追随人生的真理。因为心无挂碍,我们就不会畏惧任何困难,就会远离那些乱七八糟的妄想,最终让自己超脱尘世的烦恼。
9、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事实上,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诸佛,只要修此静心观心的`法门。皆可获得无上的正等正觉,实现真正彻底的解脱。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由此可知,人生的真理乃是能够消弭生活烦恼的大神咒,是能够破除人间愚昧的大明咒,是能够带来光明前景的无上咒,是无可替代的无等等咒—它是如此真实灵验,绝不虚无。
10、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所以,《心经》的主题就是告诉各位:
放下吧!放下吧!让我们一起去追求人生的真理吧!希望我们中间的每一位,都能够尽早地成就自己的一生。
心经经典句子及解释 篇四
1、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2、孤独并不孤独。当你孤独时,你并不孤独。你是孤独的,但不是孤独的,因为你是与所有人合一的。如果你是空的,你的边界就会消失,因为空不能有边界,空只能是无限的。正确的冥想带你进入虚空和孤独。
3、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4、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5、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6、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7、禅宗对性没有态度。这就是禅的美。有一个态度意味着你仍然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被困住。人格意味着某种东西是固定在你身上的,人格意味着你的过去,人格意味着调节和培养。
8、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9、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10、这是佛陀最伟大的洞见之一。没有其他宗教曾达到这样的高度。所有其他宗教都保留着自我的概念。你可以称它为你自己,你可以称它为灵魂,佛陀非常非常清楚,你最深的核心是由虚无构成的,没有自我。
11、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12、我们修持一切善法,没有自性,没有人,没有众生,没有生命,是为了达到阿奴度罗三昧三菩提。
13、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14、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15、你无法得到过去,你无法得到现在,你无法得到未来。
16、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7、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18、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19、如人,从来没有,也没有地方去,所以名如来。
20、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21、万物皆有其道,如梦,如泡沫,如露,如电。
22、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23、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24、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25、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26、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27、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28、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
29、应该是那么洁净的心,不应该活在心的颜色里,不应该活在心的声音里,不应该活在心的香味里。
30、心不全是心。它们被称为心智。
31、所作福德,不应贪著。
32、若有先知看见我,有声音向我呼叫说,这是恶道,你所看见的与此不同。
33、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34、圣人不同,在于什么都不做。
35、在这一刻,你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去,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做,只是放松。在那个停顿,在那个放松,它就在那里。这是一个认可。这不是一种成就,而是一种认可,因为在内心深处,你就是那样的人,你一直都是那样的人。
36、菩萨在佛法上,不应该生活在布施的修行中,所谓不生活在色布施中,不生活在声香触布施中。
37、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38、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39、心灵是一种受制约的现象,是某些原因的结果。你不能直接毁掉那个水果,你必须找到原因。你不能仅仅通过砍树的枝叶来摧毁一棵树,你必须找到它的根,而根是隐藏在地下的。
40、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41、迷途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42、应无所住处生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