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致橡树》的意象观其女性意识【优选3篇】
舒婷《致橡树》的意象观其女性意识 篇一
舒婷的诗歌作品《致橡树》中,通过橡树这一意象,展现了女性在爱情中的坚强、执着和无私。诗中女性将自己比作橡树,在风雨中生长,承受着伤害却依然不离不弃。这种意象观反映了女性在爱情中的自我牺牲和忍辱负重的态度,同时也展现了女性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首先,橡树象征了女性的坚强和顽强。诗中描述了橡树在风雨中挺立不倒,无论遭受多少磨难和伤害,橡树都能坚强地生长,展现出了女性在爱情中的坚定和不屈的品质。女性在爱情中往往会承受来自外界的压力和伤害,但她们依然能够坚强地支撑着,不轻易倒下。
其次,橡树也象征了女性在爱情中的执着和无私。诗中女性对橡树表达了深深的感激和依赖,她宁愿自己成为橡树的树皮,也愿意为爱情牺牲自己。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体现了女性在爱情中的无私和牺牲,她们愿意为爱情付出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利益和尊严。
最后,橡树意象也反映了女性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诗中女性对橡树表达了深深的爱意,希望能够与橡树永远在一起。这种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体现了女性内心深处的柔情和温暖,她们渴望得到爱情的滋润和温暖,愿意为之付出一切。
综上所述,舒婷《致橡树》通过橡树这一意象,展现了女性在爱情中的坚强、执着和无私。女性在爱情中承受磨难却不屈不挠,愿意为爱情奉献一切,同时也怀着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这种意象观体现了女性在爱情中的复杂情感和独特魅力,展现了女性在爱情中的特有品质和气质。
舒婷《致橡树》的意象观其女性意识 篇二
舒婷的诗歌作品《致橡树》中,橡树这一意象不仅展现了女性在爱情中的坚强和执着,更体现了女性对自我认知和成长的追求。橡树在诗中象征了女性的自我价值和独立意识,女性通过与橡树的对话,探讨了自身在爱情中的位置和角色,表达了对自我认知和成长的追求。
首先,橡树象征了女性对自我认知和独立意识的追求。诗中女性将自己比作橡树,表现出一种独立自主的形象,她们不愿意被束缚和依赖,更希望能够独立生长,展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女性在爱情中不仅是被爱的对象,更应该是独立自主的个体,拥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其次,橡树也象征了女性在爱情中的自我成长和追求。诗中女性与橡树对话,探讨了自己在爱情中的位置和角色,表达了对爱情的思考和追求。女性希望通过爱情的经历,实现自己的成长和完善,不断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和品质,成为更加优秀和完整的自己。
最后,橡树意象也反映了女性对自由和独立的向往。诗中女性表达了对橡树自由生长的羡慕和向往,希望能够像橡树一样,拥有自由的空间和独立的人生。女性在爱情中不应该被束缚和限制,更应该追求自由和独立,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综上所述,舒婷《致橡树》通过橡树这一意象,展现了女性对自我认知和成长的追求。女性希望通过爱情的经历,实现自己的成长和完善,展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追求自由和独立,成为独立自主的个体。这种意象观体现了女性在爱情中的自我追求和独立意识,展现了女性对自我认知和成长的追求。
舒婷《致橡树》的意象观其女性意识 篇三
舒婷《致橡树》的意象观其女性意识
舒婷以全新的女性感受和细腻多情的女性笔致,建构了一系列独特而崭新的意象,运用了对比式意象、比喻式意象和象征式意象的组合,表现了诗人追求独立、平等、自由的理想爱情的女性意识。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在中高考语文试卷阅读题中,诗歌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加,诗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培养学生诗歌文化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有助于传承中华文化的精华。但从目前的诗歌教学现状来看,诗歌教学与真正的诗歌鉴赏还存在较大的差别,要想真正理解诗歌的内涵,就要抓住诗歌鉴赏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象。
那么,什么是意象呢?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核心概念。《易・系辞传》讲:“立象以尽意。”①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神用象通,情变成孕”②,并提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③的思想。王昌龄在《诗格》中讲“久用精思,未契意象”④。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看到了“意象欲出,造化已奇”。宋元评论家则把“意象说”中的“意”与“象”表述为“情”与“景”,主张“景在情中”,“情在景中”,“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
现在中国学术界认为“意象”一般是指在对客观世界审美感知与体验的基础上,通过审美思维创造出来的,融会了主体意趣的形象;它是诗人“心物交融”的产物,是“人心营构之象”,即艺术创造的产物。现代心理学认为,意象是一个人对于过去感受和知觉方面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再现或回忆。意象,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康德语),是诗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客观的物象经过选择、提炼重新组合后产生的一种含有特定意义的语言形象”(翁光宇语)。舒婷的《致橡树》,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尤其是在意象的选取上,构建出了许多明丽隽美、新奇清灵的意象,并且运用了对比式意象、比喻式意象和象征式意象等的组合,体现鲜明的女性意识。
一、女性要掌握自己的生命
首先作者创造了木棉和橡树这两个独特新颖的主体意象,以木棉向橡树倾述心声贯穿全诗。主体意象是指在一首诗整体意象中具有核心作用的那个意象。橡树是世界上最大的开花植物,它是一种呈塔状树形的高大结实的树木,西方人觉得橡树是壮悍强大的象征,德语就有谚语说“一掌推不倒一棵橡树”。木棉又名红柿、英雄树,树形高大,雄壮魁梧,枝干舒展,花红如血,硕大如杯,由于是先长花芽再长叶芽,盛开时冬天落尽的叶片,几乎全未长出,远观好似一团团在枝头尽情燃烧、欢快跳跃的火苗,极有气势。因此,历来被人们视为英雄的象征。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抛弃了旧式女性纤柔、妩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独立的生命气息,在意识沉淀中激活着女性自我意识。木棉渴望的是一种独立、平等的地位,能够与对方一起高高地立在大地之上,体验共同的人生进而才能有精神的独立和平等,所以这是相爱双方的基础。诗人以“我如果爱你”起领全诗,既明白无误地传递了爱的信息,又不失追求独立不羁的人格的现代女性的风度美。她绝不做“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这类柔弱依附的传统女性形象,而坚定地做“一株木棉”的“树的形象”,以示女性的独立和平等,这实质上是对传统女性的依附心理的否定。木棉与橡树有“紧握在地下”的根和“相触在云里”的叶,它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这木棉便是独立女性的化身,象征着新时代女性形象的崭新面貌,具有鲜明的女性意识。
二、女性要活出自己
围绕主体意象,诗人还创造了许多次要意象进行对比和反衬,形成对比式意象组合。对比式意象组合是选取两组或两组以上的物象,互为对立,互为映衬。在《致橡树》中诗人用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来反衬木棉。诗人认为,在爱的世界里,“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 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 / 也不止像泉源, /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 也不止像险峰, /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 甚至日光。 / 甚至春雨”。这些意象与木棉的主体意象形成强烈的对比,她否定了在两性世界中依赖他人的女性意识,否定了攀龙附凤,以抬高自己,同时也丧失自己人格的人;也否定了像泉源、险峰、日光、春雨那样,给爱人带来温暖、慰藉,但缺乏独立的自我意识的人;否定了带有不平等色彩的爱情,体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张扬。
三、爱是伟大的信念
在突出主体意象的同时,还辅之以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刀、剑、戟、沉重的叹息、英勇的火炬这些比喻性意象。所谓比喻性 意象组合,是运用比喻手法创造的意象组合,是以两句为一组合单位,其中一句言景,一句述人,构成一种暗喻关系。攀援的凌霄花比喻那些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为了渴求高贵的地位、权势等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的女性。这是一种极力攀附的爱情观,在攀附中失去自我,更失去爱情。痴情的鸟儿比喻那些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只知死缠烂打、一厢情愿、反复唱着单调歌曲、频频示爱的人,她固然痴情,但双方没有共同的基础,这种爱是不稳固的,是一种无资格、不般配的爱。还有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等一系列比喻性意象,都是以女性牺牲自身价值,降低自身人格,放弃自身追求为代价的陈旧的爱情观。这些意象在一般诗人的眼中都是被推崇、歌颂、赞美的,因为它们蕴涵着伟大的奉献精神。而舒婷从爱情这一独特的视角,看到的却仍只是一些不能获得真正爱情的悲剧性女性命运的象征。她否定了这些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这些意象所示的爱情价值取向。
四、女性的美丽绽放
其中象征式意象在这首诗中也运用广泛,这种意象就是通过某种情化了的客观物象(即象征本体),诗人经过联想赋予意象象征含义以拓展意象的深度广度,增加意象的暗示性。我们知道,象征最早指记忆的片段。古希腊有这样一个风俗,客人来访时,主人给客人一件“纪念品”,他把纪念品的镶嵌物分为两半,自己留一半,另一半给客人。若干年后,客人的后裔来这里做客时,主客双方把镶嵌物的两半拼合在一起就可以彼此相认。象征的最初意义说明,具体的象征物的功能并不是代表它自己,而是为了引出一个情感的世界。在象征意象的结构中“意”居于主体地位,“象”居于客体地位。诗歌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这些高密度的意象,既主次分明,又组合有序,具有内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从不同的视觉表达了对理想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五、结语
我们从传统的文学作品中经常看到,女性总是作为弱者、牺牲品、男人的附庸或玩物,不但得不到社会尊重,而且连人格尊严也被男人践踏。女人这种丧失独立人格的社会身份最后导致了她们在文化史上长时间的默默无闻。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脑海中传递,女人们更是情不自禁地向往着做小河中一条快乐的小鱼、做一只为大树歌唱的小鸟儿、做一条攀援的常春藤,女性成为爱情世界的弱者、男人呵护的小鸟。随着岁月的流逝,这种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并愈加合法化。随着历史的发展,将近二十年来,其实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直至社会的各个领域,都不断地有优秀的女性以群体的姿态跃出水面,她们坦然对视男人的目光,不再为这一目光的评判所左右,她们的独立意志与自我意识就像阳光下的花朵一样自由地生长。这种坦然来自她们内心深处的自信,这种自信来自社会对女性全方位的承认――承认她们的智慧与才能、承认她们的贡献与成就、承认她们独立的人格与地位,她们得到了同社会对男性一模一样的信任,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所以透过《致橡树》,我们看到了舒婷一反传统的思维模式,打破了裴多菲的爱情神话,高唱着叛逆的歌儿,震撼着沉睡的意识深处,激活着已经麻木的女性自我意识。女性具有和男性一样独立的观念意识,它让我们体验到现代女性对独立人格的向往,对理想爱情的追求和自我人格价值的体现,这是精神上勇于自立的当代女性意识,为千古传颂的爱情更增添了永恒的人性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