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于璜墓
鲜于璜墓
鲜于璜墓
鲜于璜墓(鲜于璜墓)
鲜于璜墓,位于天津市武清区高村乡兰城村东,是一座东汉中型砖室墓,由墓道、甬道、前室等部分组成,在墓内发现了铜薰炉、骨梳、骨篦等文物,墓前原有石碑,碑身上锐下方呈“圭”形,为汉碑中的珍品有一定史料价值。
目录 简介 墓碑 出土文物 延伸阅读 收缩展开 简介鲜于璜在东汉安帝初年任雁门太守,食俸2000石,死于安帝延光四年(125),终年81岁。其墓早年被盗,1977年发掘时,尸骨和随葬品均凌乱。墓为中型砖室墓,通长14.7米。虽曾被盗,但发掘时仍获铜、玉、石、陶等随葬品70多件,有不少罕见珍品。有一件通高85厘米的陶仓,准确塑出建筑结构和扛粮入仓的人物。出土最为珍贵的是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该碑现存天津历史博物馆。圭首、额阳篆书"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两侧线刻青龙、白虎;额阴线刻朱雀。碑通高2.42米,宽0.82米,前后两面篆刻隶书铭文,共827字,书法端庄凝重,笔触浑厚有力,在汉书中独树一帜,为汉碑中的珍品。碑文也有一定史料价值。 东汉鲜于璜墓与碑东汉鲜于璜墓在天津武清县高村乡兰城村东,是一座中型砖室墓。由墓道、甬道、前室、中室、后室、耳室等部分组成,长14.7米。墓前立《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墓早年被盗,墓碑埋地下。1972年发现墓碑。1977年清理墓葬,共获文物70余件。有能启合的铜薰炉,与铜镜放在一起的骨梳、骨篦、四系褐釉瓷罐、色彩鲜艳的漆耳杯、造形别致的陶仓楼、陶灯等。碑于东汉延熹八年(165)立。现藏天津市历史博物馆。碑身上锐下方呈“圭”形。额阳正中竖排篆书《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字体古朴雄健,笔势方折,隶意颇浓。两侧线刻青龙、白虎。额阴线刻朱雀。额底有穿。碑身两面刻文,共827字。隶书,字体方整严谨,笔触浑厚有力,在汉隶中独树一帜。除9字泐损难辨外,余皆清晰。碑座长方形,抹角。全碑通高2.67米,碑身宽0.83米,厚0.12米。保存完好。是汉碑中的珍品,碑文史料价值较高。鲜于璜(45~125),官至雁门太守,食俸2000石。是天津见证记载最早的历史人物。 1972年发现墓碑。有能启合的铜薰炉,与铜镜放在一起的骨梳、骨篦、四系褐釉瓷罐、色彩鲜艳的漆耳杯等。随葬品中还有北方十分少见的早期瓷品,有一件高85公分、宽86公分的陶仓楼,制作十分精巧,准确塑出建筑结构和扛粮入仓的'人物。再现了2000年前储粮情景。陶仓楼是两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之一,是汉代人文居住环境的集中体现,中国出土的陶仓楼主要集中在焦作市,已出土各种陶仓楼100多座,其中比较完整的有60余座。
墓碑鲜于璜墓前的墓碑(《鲜于璜碑》)为中国东汉重要碑刻。全称为“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立于延熹八年 (165)。1973年5月出土于天津市武清县高村。后藏天津市历史博物馆。全碑包括碑座与碑身二部分。碑座为长方覆斗形,长 1.2米,宽0.73米,高0.25米。座上有长方形榫槽。碑身为圭形,上锐下方,高2.42米,宽0.81-0.83米,厚0.12米。碑首阳面中部为“凸”字形碑额,阳文篆书碑名。碑额两侧刻青龙、白虎。额下为一直径11.3厘米的圆穿。碑首阴面刻朱雀。这种以“四神”图象作为碑额装饰的现象,在汉碑中较罕见。 碑身两面刻文,碑阳17行,满行35字;碑阴15行,满行25字。总计 827字。绝大部分保存完好。碑文主要叙述鲜于璜的祖先世系及其生平仕历。鲜于璜初举上郡孝廉后,曾为度辽右部司马、赣榆令、太尉西曹、安边节使等,终官雁门太守。卒年81岁。碑阴铭文颂扬死者功德,并记录了鲜于一家的世系。碑阴记载的世系与碑阳有所不同。 通碑字迹清晰,是中国建国以来发现的最为完整的汉碑。《鲜于璜碑》书风方整朴厚,笔法方圆结合,在存世汉碑中,与晚于它的《张迁碑》同属方笔一派而有别具特色。碑阴字大小不一,不甚工整,参差错落,近两爨书风,真率稚拙。《鲜于璜碑》的出土,为当今书坛提供了一件新的难得的汉隶范本。碑文字体结构谨严,浑朴苍劲,含蓄沉着。以方笔为主,与以圆笔为代表的曹全碑等汉碑书体不同,为汉隶中方笔流派的典型代表,对古代碑刻与书法发展史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一九七九年文物出版社首次出版了由天津市历史博物馆保存的《鲜于璜碑》“首拓本”,轰动了书法界,并被认为是明代出土《张迁碑》以来,唯一可相媲美的汉碑。 《鲜于璜碑》笔画丰厚饱满,波法平整,横画的感觉略比竖粗。碑阳字多呈扁方,而
碑阴字扁、长,方相交替出现,形态变化十分生动。加之有时重心高举,下方散开,有时重心低着,呈敦厚状,有时又重心偏倚,或左或右,动势出入微妙之间,妙趣横生。另外《鲜于璜碑》波挑也与众不同,许多横波肥厚而作扭锋上翘状,更增添了一种幽默感。 《鲜于璜碑》阴与碑阳虽出于一人,但碑阴变化、气度更大,风格也更具特色。于《西狭》、《郙阁》、《张迁》等雄强风格外,再显示了一种典雅、壮美的面貌。 出土文物铜镜
铜镜就是古代用铜做的镜子。在古代,铜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铜镜又是精美的工艺品。它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古代,死人用镜赠于殓者,即用镜殉葬,取其炤幽冥的意思,时代沿袭成为风气。因此古代的名镜大多入土。古镜铜质好的,入土多年,都不会失去其良美的质地。
陶仓楼
陶仓楼是一种明器(也称冥器,即仿照实物制成的殉葬品),是两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之一,是汉代人文居住环境的集中体现。中国迄今出土的陶仓楼主要集中在焦作地区,在天津武清县高村乡出土还是首次。
延伸阅读地理气候
鲜于璜墓地处华北冲积平原下端,地势平缓,自北、西、南向东南海河入海方向倾斜,海拔高度最高13米,最低2.8米。 土壤的成土母质多为永定河和北运河的冲积物,土壤均为潮土,土层深厚,具有多宜性特点。 鲜于璜墓所属地区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日照长,干旱、少雨、多风;夏季炎热,降雨集中;秋季昼暖夜凉,温差大;冬季寒冷,北风多,日照少,降水稀少。年平均气温为11.6度,1月平均气温为-5.1度,7月平均气温为26.1度。年平均降水量为606毫米。无霜期212天。
有关人物
鲜于璜(45-125),官至雁门太守,食俸2000石。是天津见证记载最早的历史人物。 鲜于璜为东汉渔阳郡雍奴县人。曾治《小戴礼记》。察孝廉,任郎中。升度辽右部司马,参加窦宪北击匈奴之役。迁赣榆县(江苏赣榆县青北口)令。父丧离职。服丧后任太尉府西曹尉。汉殇帝延平元年(106)迁安边节使,主管幽州、冀州事宜。汉安帝永初元年(107),又迁雁门郡(山西代县西北)太守。在官以德政教化人民,不施刑治,声誉颇高,因病辞官。延光四年(125)六月卒,葬于武清兰城村。延熹八年(165)十一月八日璜孙于舫立《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1973年5月出土,碑记可补史书之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