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语经典哲理语录【优秀3篇】
佛语经典哲理语录 篇一
佛陀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深刻而智慧的经典哲理语录,这些语录不仅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真谛,更为我们指引了一条通向内心平静与智慧的道路。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些佛语经典哲理语录,感受其中的智慧与启示。
1. “不要为过去的痛苦而痛苦,不要为未来的忧虑而忧虑,因为过去已逝,未来尚未到来,唯有当下才是真实的。”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学会放下过去的痛苦和未来的忧虑,珍惜眼前的当下,珍惜此刻的生活。
2. “善哉,善哉!他们是多么幸福,那些能保持沉默的人。他们找到了自己的安宁。”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学会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和,不被外界的喧嚣干扰,找到自己内心的安宁。
3. “不要依赖别人来满足你的内心需求,因为这是你自己的责任。”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学会独立自主,不依赖外界的物质或他人的肯定来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
4. “要学会放下执念,放下贪念,放下嗔恨,放下无明,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与智慧。”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学会放下种种执念与贪念,不被贪婪和嗔恨所困扰,才能获得真正的内心平静与智慧。
5. “慈悲与智慧是修行的双翼,只有拥有慈悲与智慧,才能飞越生死轮回的苦海。”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学会发展慈悲与智慧,用慈悲之心对待世界,用智慧之眼看待生命,才能超越生死轮回的痛苦。
佛语经典哲理语录中蕴含着深邃的智慧与启示,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多思考与领悟,用心体会其中的真谛,让内心得到净化与升华,走上修行的道路,获得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佛语经典哲理语录 篇二
佛陀的教诲留下了许多深刻而智慧的经典哲理语录,这些语录一直激励着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智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些佛语经典哲理语录,感受其中的智慧与启示。
1. “不要用恨心对待别人,因为恨心只会伤害自己。用慈悲之心对待世界,用宽容之心对待他人。”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学会放下恨心和怨恨,用慈悲与宽容之心去面对世界,去面对他人,才能真正体会到内心的平静与舒适。
2. “生命的意义在于修行,修行的意义在于觉悟,觉悟的意义在于解脱,解脱的意义在于超越生死轮回。”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珍惜生命,用心修行,追求觉悟与解脱,超越生死轮回的束缚,实现内心的自由与平静。
3. “不要被外在的物质所困扰,不要被名利所迷惑,要学会珍惜内心的宁静与清净。”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学会摆脱物质的束缚和名利的诱惑,珍惜内心的宁静与清净,才能真正找到心灵的归宿。
4. “与其追求外在的成功与成就,不如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智慧。真正的成功不在于外在的物质,而在于内心的修养和智慧的开发。”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学会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智慧,不被外在的成功与成就所迷惑,要明白真正的成功在于内心的修养和智慧的开发。
佛语经典哲理语录中蕴含着深刻的智慧与启示,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多思考与领悟,用心体会其中的真谛,走上修行的道路,获得内心的平静与智慧。愿我们能够在佛陀的教诲中找到真正的人生意义,获得内心的解脱与自由。
佛语经典哲理语录 篇三
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这是CN人才网小编给大家推荐的佛语经典哲理语录,一起来看看吧。
1.【是否发挥了良能】人间寿命因为短暂,才更显得珍贵。难得来一趟人间,应问是否为人间发挥了自己的良能,而不要一味求长寿。
2.【痛苦的根源】凡夫的爱欲及渴望永无止境。不断地追求物质享受与声色逸乐,有如汹涣的波涛,一波未平!这就是人生痛苦的根源。
3.【为善竞争】人生要为善竞争,分秒必争。
4.【勿以口舌败德】不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用甜蜜的口舌迷惑他人,以免到头来落得伤身败德,害了他人也害了自己。
5.【心包太虚】能将山河大地太虚裡的任何境界都包容于心,而心却不被境所转,此即出世的精神。
6.【扬善】能善意掩盖他人不良习气,弘扬其良好德性,且不评论他人是非,这样的人一定可爱又可敬。
7.【一生的行为】人一生的行为,不管是善是恶,皆由时间所累积。
8.【以宽谅代替埋怨】面对业力不要埋怨,要用宽谅和乐的心来代替埋怨。
9.【用「心」听话】听别人说话时,要以说话人的心态聆听--听年轻人的话,用年轻人的心态聆听;听老年人的话,用老年人的心态聆听--即得人事圆融
10.【有愿才有希望】愿是成功的起点,愿也是希望。人生最需要的就是愿,一切事业要成功必须有愿。
11.【愿大志坚气柔心细】愿要大,志要坚,气要柔,心要细。
12.厌离未切终难去,欣爱非深岂易生。铁围山外莲花国,掣断情缰始放行。
13.报君今日是十六,念佛须当戒淫欲。淫欲断时生死断,便是如来亲眷属。
14.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生灭法,佛说皆是空。
15.缘起法身偈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16.七佛通诫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17.迦叶佛偈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18.释迦牟尼佛偈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19.拘留孙佛偈见身无实是佛见,了心如幻是佛了。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20.拘那含牟尼佛偈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惧于生死。
21.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原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
22.声在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23.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返爱为基。
24.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林中,心不动则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则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25.自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26.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27.当知虚空生汝心中,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28.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29.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30.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指南,皆不出于此也。欲广叹述,穷劫莫尽,智者自当知之。
31.嗟乎!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华严所禀,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少疑多,辞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
32.若信愿坚固,临终一念十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之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
33.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
34.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35. 佛心没有远近,人的愿望也没有大小,只要心诚意正,即可达到弘愿。手心向下是助人,手心向上是求人;助人为乐,求人痛苦。
36. 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37. 待人处事诚正信实,问心无愧,就可以皆大欢喜,身心自在。人生有三毒:贪嗔痴,以布施治贪,以慈悲治嗔,以智慧治痴。
38. 假使干草积同须弥,投火于中,如芥子许,必皆烧尽。何以故?火能烧故。于如来所种少善根亦复如是,必能烧尽一切烦恼。——《华严经》
39. 修行,并不只是让环境更加舒适而已,一般人会要求生活周遭的条件:房子宽敞灯光明亮…但却不知道要装饰自己的内在,点亮内心的智慧。
40. 不调饮食,则病患必生;不阅三藏,则智眼必昧——藕益大师《阅藏知津叙》。注:不调理饮食,病患必生,不阅三藏经典,智慧之眼就会蒙昧。
41. 佛言:恶人闻善,故来扰乱者,汝自禁息,当无嗔责,彼来恶者而自恶之。——《四十二章经》
42. 一个人若不在修行,又不认识这个心,他的心就会走样变形;就像一面干净的镜子染上尘埃,又像太阳被乌云遮蔽,无法看到事物真实的面貌。
43. 法譬如水,能洗诸垢秽,若井若池若江若河溪大海,皆悉能洗诸垢
秽。其法水者,亦复如是,能洗众生诸烦恼垢。——《无量义经》44. 信徒问:“师父!什么是开悟?”开悟,就是找到真正的生命。透视人生悟得真理,而能不迷惑,这就是个开悟的人。
45. 若人寿百岁,邪学志不善,不如生一日,精进受正法。——《法句经》。注:如能活一百岁,却去学不好的东西,还不如活一天,勤奋追求真理。
46. 一般人为什么会得不到幸福呢?因为他的感受是错误的,所以心很乱很苦,若事事怀疑,过度保护自己,扭曲别人的用意,幸福离他就很遥远。
47. 朱元璋谓学书须是专一于是,更无余好,方能有成。而予闻古之善琴者,亦谓专攻三二曲,始得入妙。斯言虽小,可以喻大。——莲池大师
48. 有一次孟子讥笑众生:如果家里的羊走失了,人们会去找回来;但良心掉了,却不知道有没有人要去找。
49. 佛言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是故心分两路,事不归一。情专志笃,三昧速成。参禅念佛人不可不知。——(明莲池大师《竹窗随笔》
50. 人生宇宙是我们当下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但是很多人都茫然不解,所以,必须透过修行修心来体证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