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名言:关于人生态度的名言名句【经典3篇】
孔子的名言:关于人生态度的名言名句 篇一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名言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人生态度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生态度的名言名句,这些名言名句不仅启发了后人,也对我们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有着深刻的影响。
首先,孔子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过于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别人。在人际交往中,理解和包容别人的不同是非常重要的,而不是一味地强求别人理解自己。
其次,孔子还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善良的人,不要做出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情,也不要对别人做出自己不愿意接受的行为。只有懂得尊重别人,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
此外,孔子还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和思考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考,才能不断地进步,才能找到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方向和目标。
总的来说,孔子的名言中关于人生态度的名言名句,都体现了他对人类行为和处世态度的深刻思考。这些名言名句不仅是孔子智慧的结晶,也是他对人生智慧的总结。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名言名句,不断地反思自己的人生态度,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生观,从而更好地面对人生的挑战和考验。
孔子的名言:关于人生态度的名言名句 篇二
孔子的名言中,关于人生态度的名言名句,无疑是他智慧的结晶,也是他对人生态度的深刻思考。这些名言名句不仅启迪了后人,也对我们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善良的人,要用自己的标准要求自己,也要用自己的标准对待别人。只有做到真正的善良,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其次,孔子还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做到知识谦逊,要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要善于向他人学习。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生态度。
此外,孔子还说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懂得珍惜友谊,要善待朋友。在人生的道路上,有朋友的陪伴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懂得感恩,懂得珍惜那些和我们一起走过风风雨雨的人。
总的来说,孔子的名言中关于人生态度的名言名句,都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和人生哲理。这些名言名句不仅是孔子对人生态度的深刻思考,也是他对人类行为和处世态度的精辟总结。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名言名句,不断地反思自己的人生态度,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生观,从而更好地面对人生的挑战和考验。
孔子的名言:关于人生态度的名言名句 篇三
孔子关于人生态度的名言名句有哪些?以下是大学网小编精心整理的相关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孔子的名言:关于人生态度的名言名句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撰”去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孔子: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孔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孔子: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孔子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孔子::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子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论语·宪问》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孔子:《论语·公冶长》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论语译注》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民无信不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颜渊》:“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此即孔子对子贡问政之答。民信之与足食足兵为孔子治邦强国之政。然可去兵去食,不可使民无信;民信则为本。此也即与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身取义有相通这处。后朱熹有曰:“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不失信于我也”。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孔门名言。语出《论语·颜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此是孔子弟子有若答鲁哀公所问“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时所言。也即是发挥孔子“政在使民富”(《说苑政理》)的儒家思想。孔子认为,民富在于薄税敛“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见‘其子富而父母贫者也”(同上)。朱熹注为:“民富,则君不至独贫;民贫,则君不能贫。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止公之厚敛,为人上者,所宜深念也。”(《论语集注》)《荀子·富国》曰:“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忧不足。如是则上下俱富,多无所藏之,是知国计之极也。”
君子成人之美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颜渊》:“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朱熹注曰:“成者,诱掖奖劝以成其事也。”《大戴礼·曾子立事》:“君子己善,亦乐人之善也。己能,亦乐人之能也。”与孔子之意相近。
其身正,不令而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虽令不从。”儒家一贯认为:为上者,“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汉书·公孙弘传》)“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淮南子·主术》)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路》:“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朱熹《集注》:“见小者之为利,则所就者小,而所失者大矣。”又引程子言曰孔子深知弟子“子夏之病常在近小”,故“以切己之事告之”(同上)。《论语正义》引荀子曰:“利谓便国益民也。为政者见有大利,必宜兴行,但不可见小耳”。《大戴礼记·四代》:“好见小利,妨于政。”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宪问》亦有此语。其旨“欲各专一于其职”(刘宝楠《论语正义》)。也是儒家一贯的处世态度。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后孟子又言“位卑而言高,罪也”;《中庸》也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均与此文相近。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正义》引解:“虑之不远,其忧即至,故曰近忧。”《荀子·大略》云:“先事虑事,先患虑患。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犹成。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事至而后虑者谓之困,困则祸不可御。”而人宜远虑历为儒家所重。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此即施“仁”于人。西汉董仲舒作了发挥:“以仁治人,义治我,躬自厚而薄责于外,此之谓也。”(《春秋繁露·仁义法》)《吕氏春秋·举难》又曰:“故君子责人则以仁,自责则以义。责人以仁则易足,易足则得人,自责以义则难为非,难为非则行饰。”朱熹注曰:“责己得厚,故身益修;责人薄,故人易从,所以人不得而怨之。”(《论语集注》)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子名言。《论语》凡四见,旨同而文小异。《学而》载:“子曰:‘不患人这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为不必担心别人不知我,该担心的是我不知人。《里仁》作:“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上句意同,下句意为:该担心我有什么可为人知道的。《宪问》作:“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卫灵公》又作:“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朱熹注:孔子“于此一事,盖屡言之,其丁宁之意亦可见矣。”(《论语集注》)王夫之注:“能夺我名而不能夺我志,能困我于境遇而不能困我于天人无愧之中,不患也。”(《四书训义》)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包咸注:“有言者,不必有德,故不可以言举人也。”王肃注:“不可以无德而废善言。”意谓不因某人之言中听而举荐他,也不因某人有缺失而鄙弃其言。孔子这种稳重、全面的举人之术、听言之法为后世所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孔子此即言仁。《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又言恕。孔子常以“恕”释“仁”。朱熹《集注》:“恕,推己以及人也。”也即子贡所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公冶长》)以后儒家都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实施“仁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