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锁关
金锁关
华山同名关隘
金锁关(华山同名关隘)
目录 简介 历史沿革 简介金锁关是建在三峰口的一座城楼般石拱门,是经五云峰通往东西南峰的咽喉要道,锁关后则无路可通。杜甫《望岳》诗中“箭栝通天有一门”就是指的这里。道家认为,华岳为仙乡神府,只有过了通天门,才算进入仙境。所以有“过了金锁关,另是一重天的”的民谣。
历史沿革关门城楼始建于唐,明末道士胡真海进行了大的改建和修葺。康熙十八年道士阳隐重修。民国三十四年道士袁高善重修。1955年道士韩法升重修。由于天灾人祸,原建筑毁废仅存残迹。1985年人民政府重筑关门,形制规模皆佳于前。 金锁关北接五云峰,南控华山主峰,东西两侧壑深千丈,关前仅有一米完的台阶石径。环周古松苍翠,奇石林立,常有祥云环绕,风光非常迤丽。站关前,北可观锦鸡守玉函奇石,西能望老虎口景观。关内关外登山路两侧铁索上情侣锁、平安锁,重重叠叠,红绳彩线迎风摇曳,不失为关前一
道美丽的风景线。吕梁山同名关隘
金锁关(吕梁山同名关隘)
汾阳金锁关,位于黄庐岭山顶中部,古为军事要塞,是山西平川内地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东侵的关卡和门户。
目录 简介 历史沿革 简介汾阳金锁关又名向阳关,在山西省汾阳市西三十里。昔为汾、石二州咽喉要道。 《元史·泰定帝纪》 :“致和元年,令汾州之向阳关,穿堑垒石以为固。”明初置巡司;隆庆年增筑,今废。
历史沿革在民国10年(1921)汾阳到离石的'公路竣工前,“三十里桃花洞”曾是太原盆地西通吕梁山区,再从军渡、孟门、碛口渡黄河到陕北的必经之路,有“秦晋旱码头”之称。黄芦岭位于“三十里桃花洞”的西口处,顶部现存金锁关与北齐长城遗址。这里曾是古代军事要塞,是抵御北方匈奴东进的门户。现金锁关门尚存,高4.5米,深3米,宽5米,为片石砌筑拱券结构。从东汉时期起,这里就有重兵把守。东魏武定时期(534-550)大司马斛律金曾率兵从黄芦岭出发袭击过西河(今离石地)杂部(乌突),北齐天宝三年(552)10月,宣帝平定离石,并从此修筑北齐长城。北齐长城是中国历史上众多古长城的一个组成部分,南起黄芦岭,北至社平戌(今代县雁门关附近)的。现黄芦岭顶峰沿存长城遗址及古战场、屯兵寨寨栅等遗迹。金锁关就是北齐长城的起点,这条南北走向的长城,沿吕梁山脉蜿蜒向北200余公里,气势雄伟,十分壮观。明宣德4年(1429)为防御瓦剌寇,又在黄芦岭上设巡检司,派兵驻守。现存的明弘治17年(1504)《黄芦岭碑》记载:“黄芦岭高峻莫及,岩石险阻,其路通宁夏三边,紧接四川之径,凡羁邮传命,商贾往来,舍此路概无他通焉。”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黄芦岭是晋绥抗日根据地的前沿阵地。汾阳县抗日民主政府就驻扎在附近的冯家山底。民国35年(1946)晋绥军区司令员贺龙将军曾驻扎在这里的下庄村,指挥吕梁部队作战,20世纪50年代,在岭上发现有宋代抗辽名将孟良的屯兵寨栅遗址。还发现有宋代大将的头盔,重16公斤,1958年当地人以废铁卖掉。1997年这里被中国长城协会列为中国长城百关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