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典籍关于孝顺的句子(推荐4篇)
儒家典籍关于孝顺的句子 篇一
在儒家典籍中,孝顺一直被视为一种至高无上的美德,是中华文化传统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古人云:“敬父母,诚事神明。”这句话道尽了儒家对孝顺的重视。在《论语》中,孔子曾说:“父母在,不远游。”这句话强调了孝顺的重要性,即使是在外求学或工作,也应该时刻牵挂父母的安康,不远离他们。
孝顺不仅表现在言行举止上,更体现在尊敬和照顾父母的行为中。《大学》中提到:“故书在诗,质在明。”这句话告诉我们,要通过学习和修养来实现孝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修养,才能更好地尊敬父母,让他们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孝顺还包括尽孝和尽力的概念。《中庸》中有一句话:“克己复礼,孝悌而已矣。”这句话告诉我们,要通过克己复礼的方式来尽孝,不仅要尊敬父母,还要对其他家庭成员尽到孝道。同时,要通过勤劳努力的工作来尽力,为家庭做出更大的贡献,让父母过上更好的生活。
总的来说,儒家典籍中的句子都强调了孝顺的重要性,孝顺不仅是一种道德准则,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修养。只有通过尊敬父母、尽孝尽力的方式来实现孝顺,才能真正体现中华文化传统中的孝道精神。
儒家典籍关于孝顺的句子 篇二
在儒家典籍中,孝顺一直被认为是中华文化传统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孝顺不仅是对父母的尊重和照顾,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修养。在《孟子》中,有一句话:“敬亲则顺,敬长则孝。”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尊敬父母和长辈,才能真正实现孝顺之道。
在儒家典籍中,孝顺的内涵不仅仅是对父母的尊重,还包括对家族、祖先和社会的尊重。《尚书》中有一句话:“不敬不孝。”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尊敬祖先和家族,才能真正实现孝顺之道。同时,要尊重社会的规则和秩序,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孝顺还包括尊重和照顾父母的行为。在《礼记》中有一句话:“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父母之言,不可不听也。”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了解父母的心情和需求,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尊重他们的意愿,让他们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总的来说,儒家典籍中的句子都强调了孝顺的重要性,孝顺不仅是一种道德准则,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修养。只有通过尊敬父母和长辈、尊重家族和祖先、遵守社会规则和秩序的方式来实现孝顺,才能真正体现中华文化传统中的孝道精神。
儒家典籍关于孝顺的句子 篇三
1. 春秋·孔子《论语》中关于“孝顺父母”的句子为: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 (2)”樊迟(3)御(4),子告之曰:“孟孙(5)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3. )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参中夫四德者也。意思是:孝敬父母是道德的开始,敬爱哥哥是道德的次序,信用是道德的深度,忠诚是道德的方向。曾参是恰恰具有这四种道德的人。’出自《家语·弟子行》。
4. 永言孝思,思孝惟则。——《孟子》
5. 这是孝法清除认识误区,达到真实有效的根本要求。
6. )时时体贴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挂牵。意思是:要时刻体贴、理解父母,不要让父母操心。出自《劝报亲恩篇》。
7. 孔子所提倡的孝,体现在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反映了宗法制度的需要,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8. 子女只要为父母的病疾而担忧,其他方面不必过多地担忧。
9. 他还主张奉行“三年之丧”,即父母亲去世后儿子应停止所有社会活动、感官享受和娱乐,专心守丧三年,表达对逝去至亲的诚挚哀伤与怀念。
10. 一是说狗守门、马拉车驮物,也能侍奉人;二是说犬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
11. 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①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②,三者③不除,虽日用三牲④之养,犹为不孝也。(《孝经·纪孝行》)
12. 原文2·7子游(1)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13.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14. 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出自(春秋)《孟子·离s娄上》。
15.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16.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7.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意思是:身上受伤,父母忧虑;道德败坏,父母蒙羞。出自(请)李毓秀《弟子规》。
18.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19.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20. ”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21. 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岁。
22. 有事,弟子服其劳(2);有酒食,先生(3)馔(4),曾是以为孝乎?”注释(1)色难:色,脸色。
23. )千万经典,孝义为先。意思是:成千上万部经典上都说,孝和义是人首先应当做到的。出自(清)《增广贤文》
24. 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
25. 疾,病。
26. 译文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
27. )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说:“(在舜的眼中看来)儿子与父母亲的关系相处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便不成其为儿子。”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28. (3)先生:先生指长者或父母;前面说的弟子,指晚辈、儿女等。
29. 善事①父母曰孝。(《说文》)
30. )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意思是:在家庭贫困的时候,才能发现真正的孝子,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识别真正的忠臣。出自《名贤集》。
31. 服劳即服侍。
32.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33.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34. 孟子说:“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双亲,各自尊敬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
35.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2),不敬,何以别乎?”注释(1)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比孔子小45岁。
36.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意思是: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37. 但这里着重讲的是,尽孝时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
38. (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39. 做子女的,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时担忧,但在其他方面就不必担忧了,表明父母的亲子之情。
40. 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41. 他曾和冉求一起帮助季康子进行革新。
42. 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夫子曰: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礼记·祭义》)
43.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44. 原文2·6孟武伯(1)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2)。
儒家典籍关于孝顺的句子 篇四
1.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的意思是“现在所谓孝顺,以为能养父母则可。可是人也都能做到饲养狗与马。如无敬意,那和饲养狗马有何区别呢?”
2.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意思是:小羊跪着吃奶,小乌鸦能反过来喂养老乌鸦,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出自(明)《增广贤文》。
3. )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爹娘。意思是:养育子女才能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要求子女孝顺你,你就必须首先孝顺你自己的父母。出自《四言》。
4. )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意思是:做人子的,做到孝顺父母;做人父的,做到慈爱儿子。出自《大学》
5. ”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
6. (2)服劳:服,从事、担负。
7. 仁义礼耻信,仁字是当头的,仁最重要的是孝道。自古以来,孔子他老人家认为仁最重要的是孝道。何谓孝道,孝顺父母,感恩父母,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我们才可以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孝顺是我们对父母最好的报答。中华民族讲究孝道。
8. ”注释(1)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
9. )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意思是:好饭先给父母吃,好衣先给父母穿。出自《劝报亲恩篇》。
10. ”评析孔子极其重视孝,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应如此。
11. ”注释(1)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名彘。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3.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
14.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15.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孝经》
16.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17. 孔子认为更重要的是孝要产生于内在的敬意,做到在父母面前和颜悦色才是真正懂得了孝法。
18.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意思是:父母喜好的东西,子女要尽力为他们准备;父母厌恶的东西,要谨慎地为他们去掉。残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19. )要问如何把亲孝,孝亲不止在吃穿;孝亲不教亲生气,爱亲敬亲孝乃全。意思是:如何孝敬父母,孝敬父母不只是给他们吃饱穿暖;孝敬父母还不要叫父母生气,热爱、尊敬父母才是全孝。出自《动报亲恩篇》。
20. )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意思是:父母召唤,应马上答应,不能怠慢,要诚心诚意,面带欢笑。出自《劝报亲恩篇》。
21. 长幼有序。——孟子
22.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23. 本文采用后一种说法,困为此说比较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