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中严明赏罚的句子【优质3篇】
文章内容需自行创作,感谢配合
出师表中严明赏罚的句子 篇三
出师表中严明赏罚的句子 精选39句
1.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夺取凉州,临行之前上书后主,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这就是《出师表》。
2. 此表有诸葛孔明作为臣子的满满的枵腹从公的情怀自不待言,但内容涉及很多蜀汉政治结构间架的指导性意见,不少问题触及后主时代的很多敏感问题,比如有十几处“先帝”之念对刘禅的训规,折射了二人不一般且微妙的君臣关系。
3. 从出师表的内容上看,此文高度融合了诸葛得君行道之后对个人际遇的感怀,以及对后主的劝诫,带有较强的私密性,而且作为高级公文奏章,是要通过一系列程序进入秘书郎和观阁令手下存档的,司马懿观表全貌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4. 远小人。这是最根本的兴复汉室的谋略。文中前五段都是写怎样亲贤臣。刘禅软弱无能,诸葛亮想以前车之鉴使他警醒。
5.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6. 《出师表》中诸葛亮临危受命的句子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7. 不利的客观因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8.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9.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10. 亲贤臣。
11. 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话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长辈的口吻。清朝丘维屏说“武侯在国,目睹后主听用嬖昵小人,或难于进言,或言之不省,借出师时叮咛痛切言之。”屈原是在遭谗毁、被放逐的处境中写出《离骚》的,因而采取幽隐诡幻的表现手法。
12.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了委任。(表现了诸葛亮的忠心耿耿)
13. 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有利的因素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临行伐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了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以及效忠刘氏父子的忠心。《出师表》传世有二,为《前出师表》,另有《后出师表》。因建兴六年诸葛亮率军出散关前,给刘禅又上一表,即为《后出师表》。前后出师表都归纳在这里了
14. 扩展资料
15. 《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以下三条建议:
16. 意思是:后来遭遇失败,我在军事失利之际接受任命,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
17. 作为掌握蜀xxx政大权的人,诸葛亮并没有安享荣华富贵,而是尽心竭力地去辅佐刘禅,帮助他成就霸业.诸葛亮受刘备临终前的托孤重任,肩负着“平定中原,兴复汉室”的使命.他六出祁山,虽然无功而返,但他这种为国家兴盛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们敬仰!
18.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19. 这篇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洛阳);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多以四字句行文。
20. (2)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1. 第一条:广该听取忠臣的意见,发扬先常遗德,振奋有理想、有抱负之人的精神。
22. 概括起来是:严明赏罚
23. 是公正刑罚奖赏,三是亲贤臣远小人,四是北伐。对于治国理政来言,人才永远是第一位,亲贤臣远小人最重要,事后证明,蜀国之所以被邓艾偷袭成功,就是因为刘禅重用宦官黄皓,军务废弛,政务形同虚设,给了邓艾可乘之机,不然凭借蜀国天险,汉中不易失,剑阁更是难以攻克,偷袭就根本不用想了。只要在阴平小路驻扎1000人,邓艾必全军覆没。
24. 《出师表》的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率直质朴,表现恳切忠贞的感情。前人特别指出在六百余字的篇幅里,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全文,处处不忘先帝“遗
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25.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26. 第三条:亲近贤臣,疏远小人。
27. 诸葛亮处境跟屈原正相反,但《出师表》感情充沛的特点和所表达的忠君爱国之情却是一脉相通的,率直质朴的语言形式是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统一的。此文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整齐工稳的排比对偶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体现了东汉末年骈体文开始兴起的时代风尚
28. 概括起来是:开张圣听(广开言路)
29.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30.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31. 概括起来是:亲贤远佞。
32.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33. 此表是诸葛亮第一次出师北伐前向后主刘禅上的表章。诸葛亮辅佐刘禅竭尽全力,而刘禅资质平庸,非名主之资。诸葛亮在临出军之际有一万个不放心,就在此表章中如一个老父亲般谆谆教诲、循循善诱,苦口婆心劝告刘禅要亲贤远佞,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并开列一份贤才名单。
34.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35.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36. 出师表中心句是“亲贤臣,远小人”。
37. (1)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38. 第二条:宫廷和丞相府是一个整体,里面的人都是国家官员,对他们进行提升、惩罚、表扬、批评,应当用同样的标准。
39. 《出师表》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是三国时期(227年)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克服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