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类书籍纷纷出场
教育
类书籍纷纷出场它们不一定值得看,但值得反思
趁着“高考”的热度还没褪尽,《孩子可以这样教班主任工作手记》、《女儿好养》……这些来自班主任、心理学家的“权威语录“纷纷涌了出来。
虽说这类书籍不一定适应每个孩子,但是不少家长还是跃跃欲试。
同时,在豆瓣新书架上,一本《为什么送孩子去美国读书》吸引诸多关注,正值高考生开始投入到新一轮填报志愿的恶战中,不少家长则早已铁定主意送孩子出国。
这本书的作者是著名教育专家路军博士。他历时几年,访谈了很多从美国回来的学生,也亲自去美国和当地学校的校长、老师交流。随后,他通过书店、学校、研讨会、街头巷尾等不同场合,咨询不同的受众,了解家长普遍关注的问题,比如投资儿女教育的钱应该怎么花,去美国读书能学到什么,又会有什么样的弊端,花钱供孩子留学的目的是什么等等。
路军博士从了解读者需求开始,是因为看到太多的家长在选择留学上是盲目的,他以大众化语言解密美国教育的.神秘面纱,解读美国教育的优点和特点。
面对出国热,浙江传媒学院的高辛凡老师则呼吁大家一起反思,“美国的教育不见得很好,但至少教人独立和懂得爱。”高老师对市场上扎堆的应试类教育书籍连连摆手,“这些书要不就通篇的废话,要么就一些功利教育的成功经验。教育孩子需要的是家庭氛围和父母的亲身教育,他们的第一位是爱,是让孩子自己去感受、体味。”
说到父母的关爱,心理学家马健用《女儿好养》一书,记录了父女之间的点点滴滴,你可以看到马健和女儿如何从疏远、畏惧、愤懑、隔膜、怄气、失望、互存敌意,转为亲密、渴望、赞赏、交流、信任、尊重,手把手教家长如何与子女做朋友。
以往一说到亲子教育,人们会条件反射地想到母亲,从《孟母三迁》开始,关于母亲如何教育子女的书简直不胜枚举。比如此前,最红的教育类书籍一直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该书首次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家庭教育方式。
而父亲,一直处在后援的位置,为孩子在外打拼,忙着赚奶粉钱,入托费,学费……5月刚出的《宝贝,你们好吗?》,是由梁启超给孩子们的400余封家书构成的。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一门三院士,在羡慕之时,我们也看到老爸梁启超在背后承担的角色。那么,在捧起财经类、时政类的书籍的同时,男人们不妨在阅读中学习下如何当个“完美爸爸”。通讯员俞艳芩本报记者王湛
作者:王湛
(本文来源:浙江在线-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