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就业前景【精简3篇】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就业前景 篇一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近年来兴起的热门专业之一。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就业前景也越来越广阔。本文将从就业市场需求、薪资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三个方面来探讨该专业的就业前景。
首先,就业市场对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需求非常旺盛。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需要专业的人才来进行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的建设与运营。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初创公司,都需要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来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在就业市场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毕业生往往能够迅速找到满意的工作。
其次,薪资待遇是衡量一个专业就业前景的重要指标之一。根据市场调研数据显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毕业生的薪资待遇普遍较高。尤其是在大型互联网企业和金融机构等行业,这些企业对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大,薪资待遇也相对较高。而且,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和技术能力的提升,薪资待遇还有望进一步提高。因此,从薪资待遇方面来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就业前景是非常乐观的。
最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职业发展空间也非常广阔。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需求将会越来越多。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应用场景的扩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还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技能,实现职业发展的突破。他们可以从初级的信息管理和系统运营人员逐渐晋升为高级的项目经理或技术专家,甚至有机会创业或者进入高等教育领域开展教学和研究工作。因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职业发展空间是非常广阔的。
综上所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就业前景非常乐观。就业市场对于该专业的需求旺盛,薪资待遇相对较高,职业发展空间广阔。因此,选择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将来毕业生能够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就业前景 篇二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当今社会中备受瞩目的热门专业之一。本文将从需求量、行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三个方面来探讨该专业的就业前景。
首先,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需求量非常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需要专业的人才来进行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的构建与管理。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正是培养这方面人才的专业。企业对于这类人才的需求量大,毕业生往往能够迅速找到满意的工作机会。此外,随着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进一步推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需求量还会进一步增加。
其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所涉及的行业发展潜力巨大。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兴起,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无论是互联网企业、金融机构还是制造业、医疗健康等行业,都需要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来进行信息化建设和运营管理。因此,该专业的毕业生在各个行业都有很大的就业空间,能够选择适合自己兴趣和发展的行业。
最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培养也逐渐得到了重视。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相关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更多的人才来满足市场的需求。同时,一些高校还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毕业生更容易适应实际工作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
综上所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就业前景非常广阔。需求量大、行业发展潜力巨大、人才培养得到重视,都为该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因此,选择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能够为个人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就业前景 篇三
2003年、2004年,全国毕业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分别为6.5万人、9.5万人,社会需求愈来愈向名牌大学集中,重点大学计算机专业一次就业率在90%以上,地方大学计算机专业就业率为60%~80%。专科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一次就业率低于50%。
(3)岗位竞争日趋激烈
2002年全国电子信息类学科共招生44.3万人,随着毕业生人数剧增,计算机与通信工程、自动化、电子技术等相近专业间挤占就业岗位现象更加突出。网络安全、电子商务、微电子、软件设计和测试等专业毕业生走俏。2005年全国示范性软件学院应届硕士毕业生7000多人,本科毕业生3615人,在就业市场上备受IT企业青睐。近年来,我国出国留学专业排行中,计算机、电子学、信息学位于前十位,大量海归人员抢滩外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招聘高学历人才,层次间挤占岗位的效应趋强。由于各行各业自主培养的各种层次的计算机应用人才的不断涌现,信息化应用领域毕业生的专业优势逐渐消失。
(4)就业影响愈加广泛
各高校根据就业情况理性调整招生规模,本科招生人数2003年、2004年稳定在10.85万人。毕业生就业困难,报考研究生人数大增,2004年计算机学科报考硕士人数位于各学科之首。传统意义上的就业形式正在淡化,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中存在大量已实际就业,但学校不易统计的“隐
性就业现象”。四、就业工作滞后
(1)疏通就业渠道
我国人才和劳动力配置的市场化程度低,高校与用人单位间也缺少便捷、高效的供需机制。由于毕业生就业市场不规范,制约机制不健全,不公平竞争,虚假招聘,随意毁约现象普遍存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对外地大学生落户设置种种政策限制,致使众多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成为“临时工”,严重伤害了学生利益。国家要打破政策壁垒、地区壁垒,形成信息畅通、公平竞争的毕业生就业市场。
(2)加强就业指导
多年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短缺,造成很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脱离了社会的需求和现实的可能,人为地为自己择业设置了障碍。我国中小企业已经超过8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提供了大约75%的劳动力就业机会,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体。可是,80%的毕业生就业首选外资和国有大企业,目标过于集中。近年来,我国新增IT就业人员中的90%在非IT企业从事相关工作,而毕业生热衷于软件公司、网络公司,求职意向过于单一。全球IT业重心正转向服务,到2007年,中国软件和服务市场总值将从2002年的22亿美元、49亿美元上升到69亿美元、144亿美元,巨大的服务市场将成为毕业生就业的广阔天地,而服务业却不被大学生所看好。在一份就业调查中,毕业生首选地点依次是上海、北京、深圳,占被调查学生的72%以上。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为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历史机遇,可毕业生涌向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造成中西部和农村地区计算机人才严重短缺。
(3)提高学生素质
IT业的飞速发展要求计算机专业大学生改变在某一行业或领域从业的旧观念,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具有广泛和多层次的适应性。英语是学习运用计算机技术的语言工具,也是我国计算机人才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障碍。同时,我国软件产业要形成外向出口型产业,程序编写与软件开发的规范化和国际化,也要求必须提高计算机人才的外语水平。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一些学生只注重考研课程学习,或者只重视操作层面上的技能学习,忽视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思维基础的培养、创新能力的训练、综合素质的提高,严重削弱了就业适应能力和发展的后劲,在以创新为生命的IT行业难以就业和生存。
五、人才培养脱节
我国有1023所高校开设计算机专业,截止2003年底,我国大学和软件学院在校计算机专业学生总数为73.8万人。在学历教育IT人才培养上,各类学校应体现层次性和交叉性,办出特色,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适用人才。
(1)研究生计算机人才培养重在工程
我国高层次计算机人才缺乏系统从事开发软件的研究和实践。长期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偏重理论,轻视工程意识培养和工程实践训练。研究生主要培养途径是在学校进行,缺乏项目课题积累,在IT企业难当将才。
(2)本科计算机人才培养重在特色
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应体现宽口径、分层次的模式,培养研究型、复合型、应用型等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研究型计算机人才应有较好的数学素养、较高的外语水平、坚实的专业基础以及未来从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创新能力。计算机学科综合交叉的发展态势日趋明显,计算机专业学生应选修机电、管理、财经、新闻等专业的课程,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拓宽就业渠道,而且也可为社会输送急需的复合型人才。
(3)专科计算机人才培养重在实践
专科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是专科人才的培养及其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缺乏一定的特点,尤其是缺乏专科人才应有的比较强的操作和实践能力,自身在人才市场上没有竞争优势。行业、企业参与办学是国际上IT应用人才培养的共同规律。职业技术学院要借鉴国外经验,把国际流行的IT软件培训方案直接引进教学过程,或将著名IT企业的资格认证直接融入教学,培养集学科、技术和产业思维于一体的国际化的行业、企业应用工程技术型人才。
大学生就业市场上,计算机人才供需两旺,买方市场逐步形成,“供大于求”和大学生“就业难”的实质不是人才过剩,而是供需结构性失衡。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应瞄准IT人才市场变化,调整模式,突出特色。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也应转变就业观念,“先就业、再择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