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宣传实践调研报告范文(优秀6篇)

招生宣传实践调研报告范文 篇一

标题:现代招生宣传方式的调查与分析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招生宣传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和更新。本次调研旨在了解现代招生宣传方式的运用情况,分析其优势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调研方法

1.问卷调查:我们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和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现代招生宣传方式的认知程度和接受程度。

2.访谈法:我们采访了几所高校的招生宣传部门负责人,了解他们在招生宣传中使用的方式和效果。

3.文献资料分析:我们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了解了国内外在招生宣传方面的研究成果。

三、调研结果

1.现代招生宣传方式的运用程度: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都了解和接触过现代招生宣传方式,如微信公众号、宣传片、网站等。

2.现代招生宣传方式的优势:通过访谈和文献资料分析,我们发现现代招生宣传方式具有信息传递快速、互动性强、覆盖面广等优势。

3.现代招生宣传方式存在的问题:虽然现代招生宣传方式有很多优势,但也存在信息过载、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用户隐私泄露等问题。

四、建议

1.提高招生宣传方式的质量:招生宣传部门应加强对内容的筛选和审核,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加强与受众的互动:招生宣传部门应积极与受众互动,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意见,以便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3.保护用户隐私:招生宣传部门应加强对用户个人信息的保护,不得将其滥用或泄露。

五、结论

现代招生宣传方式的运用已成为高校招生宣传的重要手段,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加强对内容质量的把控和与受众的互动,可以更好地发挥其优势,提高招生宣传的效果。

招生宣传实践调研报告范文 篇二

标题:社交媒体在招生宣传中的应用研究

一、引言

社交媒体作为现代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已经在招生宣传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次研究旨在了解社交媒体在招生宣传中的实际运用情况,分析其效果和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二、调研方法

1.问卷调查: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了学生和家长对社交媒体在招生宣传中的认知和接受程度。

2.案例分析:我们选择了几所高校的招生宣传活动进行了案例分析,以了解社交媒体在实际运用中的效果。

3.专家访谈:我们采访了几位从事招生宣传工作的专家,了解他们对社交媒体在招生宣传中的看法和建议。

三、调研结果

1.社交媒体在招生宣传中的运用程度: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受访者都了解和接触过学校在社交媒体上的招生宣传活动。

2.社交媒体在招生宣传中的效果:通过案例分析和专家访谈,我们发现社交媒体在招生宣传中具有信息传递快速、互动性强、覆盖面广等优势。

3.社交媒体在招生宣传中存在的问题:尽管社交媒体在招生宣传中有很多优势,但也存在信息真实性难以保证、用户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

四、建议

1.加强对招生宣传信息真实性的把控:招生宣传部门应对发布的信息进行核实和审核,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注重与受众的互动:招生宣传部门应通过社交媒体与受众互动,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意见,以便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3.加强对用户个人信息的保护:招生宣传部门应加强对用户个人信息的保护,不得将其滥用或泄露。

五、结论

社交媒体在招生宣传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加强对信息真实性的把控、与受众的互动以及用户个人信息的保护,可以进一步提高招生宣传的效果,满足受众的需求。

招生宣传实践调研报告范文 篇三

高校招生改革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社会系统工程,本着有利于公民受教育机会平等和国家教育发展的原则,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和美国华盛顿大学、厦门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研究机构合作,对国内外大学招生与考试制度进行了比较研究和问卷调查。经过一年多的深入调研,初步形成了《大学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调研报告》。

一、调研背景、目的及意义

教育是决定中华民族兴衰的千年大计,是关系中国长期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国家利益,是宪法要求政府切实履行的基本义务,而受教育机会也是宪法保障公民平等享有的基本权利。近年来,中国教育在不少方面取得突破,基本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目标,并完成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历史性跨越。然而,正如xx总理今年9月在北京市第35中学听课后指出,中国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以高等教育为例,中国大学普遍实行的招生指标制度就是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产物。改革开放之后,虽然中国在许多领域开始推行市场经济,但是高等教育的计划体制不仅没有缓解,而且近年来在某些方面还有所加剧。分省招生指标制度造成大学生源的地方化和录取标准的严重不公,损害了广大地区的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平等权利,使大学不能得天下之英才而教之,使中小学不可能推行真正的素质教育,使个人得不到正常的德性和智力发展,使国家得不到适合政治、经济、社会与法治建设的人才。

大学本科是青年成长的关键阶段,大学招生和考试制度对国家人才培养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大学教育,招生与考试制度决定了大学可以招收和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学生可以接受什么质量的大学教育并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对于基础教育,招生考试更是发挥着“指挥棒”作用,引导全国每年千万考生乃至每一个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向。招考制度改革事关中国每一个青少年的受教育机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潜力,理应成为国家制定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中之重。

由于高校招生改革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社会系统工程,改革成功的基本前提是系统分析中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存在的特殊问题,并正确认识高等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本着有利于公民受教育机会平等和国家教育发展的原则,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和美国华盛顿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郑州大学、南京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研究机构合作,对国内外大学招生与考试制度进行了比较研究和问卷调查。经过一年多的深入调研,初步形成了此调研报告,供教育部在起草和完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过程中参考。

二、调研主要内容

(一)中国高校招生存在的普遍问题

要在全国范围内振兴教育,必须实现教育资源和受教育机会在地区之间的公平分配。然而,目前全国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分布仍然极为不均衡,城乡差距尤其显著。在高等教育领域,广大农村没有一所大学,几乎所有全国知名学府都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更严重的是,部属重点院校对本地考生保留了远超过考生人数比例的招生指标,形成了严重的大学招生地方化,产生了一系列值得警惕的社会后果。

1、违背宪法原则,剥夺平等机会

高等教育机会是最重要的公共资源,理应按照机会平等原则公平分配给所有公民。宪法第33条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第46条明确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这表明公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应受到国家的平等保护,而不应该因户籍地等不相关因素而受到歧视。然而,部属重点院校的分省招生指标制度对本地考生给予特殊照顾,严重歧视了外地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平等权利,明显违反宪法规定的教育机会平等原则。众所周知,北京大学不是北京的北大,而是全中国的北大,但是北京考生考取北大的机会却要比山东、河南等省的考生高出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而上海、江苏、浙江、武汉等地的招生地方化甚至远比北京大学严重,诸如复旦、浙大、武大、南大等国家重点支持的“985大学”在本地录取考生达到招生总量的百分之三四十,有的甚至高达50%。

虽然目前已有16个省市实行“自主命题”,不同省份的高考成绩失去可比性,高考丧失了统一衡量标准的功能,招生指标体制的地域歧视也变得不那么明显,但是地域歧视的实质并没有改变。只要看看各大大学的招生指标分配,就会发现在所在省市自主命题前后没有实质差别,因而同一所大学对全国各地考生设置的录取门槛实际上和以前一样不平等。“自主命题”不仅不可能改变大学招生地方化的事实,而且恶化了招生地域歧视的性质;如果说统一高考时代仅限于录取分数的不平等,那么现在则已经失去了统一的衡量标准。

事实上,目前的大学招生指标体制不仅保护本地考生、歧视外地考生,而且对于外地考生群体也显示出严重的差别对待。xx年,北京大学对每万名考生在天津投放的招生指标为10人,在上海投放的指标为人,但是在山东与河南投放的指标却只有1人,在广东与安徽投放的指标更是不到人,导致不同省市的单位招生指标相差好几倍甚至十几倍。同年复旦大学对每万名考生在浙江投放的指标为人,在北京投放的指标为人,而对河南与内蒙古投放的指标都仅略超过,不同省市的单位招生指标同样相差巨大。如此显著的差别待遇不仅侵犯了不同省市考生的平等录取机会,而且使招生指标的地域分配带上人为复杂性和巨大任意性,为大学招生腐败和幕后交易提供了温床,对招生过程的法治化与公开化则设置了重重障碍。

2、加剧“高考移民”,恶化资源分配

除了歧视广大考生的平等权利,高校招生地方化的一个直接但经常被忽视的后果是加剧中国社会的资源配置失衡。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重点扶持城市工业发展,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资源分布格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成为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全方位发达的中心,内地尤其是广大农村则成为全方位资源匮乏、贫困落后的地方。虽然中国在许多方面都打破了计划经济的桎梏,但是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资源配置失衡格局仍然在起作用,而作为计划经济残余的高校招生地方化和现有的失衡格局相结合,形成了恶性循环、积重难返的困境。历年来,京、沪等各大城市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教育资源优势,而这些省市所在的全国知名学府为本地考生降低录取标准,极大增加了这些省市对人才和资源的吸引力,进一步加剧了国家资源分配失衡的趋势。

高校招生地方化造成的一个独特现象是“高考移民”。大学对各省分配的不同招生指标造成不同的录取标准,从而自然产生了考生家庭从高标准地区向低标准地区“移民”的理性驱动。目前人们普遍关注每年招生过程中发生的“高考移民”现象,尤其是海南、陕西等录取标准得到优惠的边远省份。其实最大的“移民”对象显然还是北京、上海这些教育资源集中而本地照顾严重的省市,只不过这些省市对“移民”控制很严、要求很高,只有高学位、高职位或高投资的“人才”才可能获得在当地落户的指标,从而使他们的子女享受当地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优势。但是这种貌似合法的控制措施只是提高了高考乃至中小学“移民”的门槛而已,而不可能消除“移民”现象的根源。各行各业的大量精英为了给子女争取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不安心留在当地发展,想方设法、不择手段到京、沪等大城市工作,使这些地方的人才、物资、财富更加集中,使其它地区的各方面资源更加匮乏。

3、阻碍人才流动,扩大城乡差别

大学招生的地方保护主义直接阻碍了全国范围内的人才流动,并进一步扩大城乡差别。大学招生地方化本身即意味着当地考生占了大学相当部分的名额,他们毕业后大部分又留在当地工作,不仅不利于人才流动,而且极大了增加当地的就业压力。如今京、沪等地的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或研究生都选择在大学所在地就业,一方面造成这些大城市的毕业生就业压力极大,另一方面造成广大急需人才的地区却人才极度匮乏。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现象之所以并行不悖地共存于同一个国家,无非是因为计划体制长期造成的地区差异,而保护地方考生的招生指标制度无疑是维持地方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奇怪的是,不少大学竟以毕业生留在本地工作的现象作为招生地方化的理由,而不知道这种意识恰恰是地方保护主义的体现。从国家层次上考虑,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均衡发展取决于是否能从制度上保证人才在全国范围的自由流动,而大学招生地方化显然是人才流动的障碍。

人才流动不自由的受害者首先是农村。长期以来,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广大农村已经成为没有人愿意留驻的全方位落后的地方。虽然中央近年来加大了对农村的政策倾斜力度,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制度支撑,人才和资源从农村流向城市的趋势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大学招生地方化进一步扩大了原有的城乡差别,重点大学的农村学生比例连年滑坡。这种现象是十分自然的,因为诸如山东、河南等农业比重大的省份考生基数也相当大,因而往往成为京、沪等地大学招生的歧视对象,农业为主的省份得到的招生指标远低于其考生数量占全国总量的比例。再加上农村地区基础教育不发达,农村考生在高考面前本来就处于劣势。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招生指标制度,任由大学招生地方化发展下去,必然进一步扩大城乡和地区差别。

4、增加高考压力,阻碍素质教育

在大学招生过程受歧视的农业地区往往考生人数多,而地方高等教育资源不足,因而即便采取地方保护主义措施,仍然不足以满足当地的入学需求,造成高等教育资源的供需严重失衡,当地考生的高考压力巨大。在山东、河南等考生大省,高中学生起早贪黑、夜以继日地拼命复习,放弃了文体课和节假日休息时间,影响了正常的身心和智力发展,应试教育现象极为严重。面临如此巨大的竞争压力,任何素质教育措施都无济于事。事实上,即便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推行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也正是这些大城市所在大学实行招生地方保护主义的借口之一,但是实际上依然是应试教育盛行,孩子们和家长们在各种辅导班、补习班、奥数班之间疲于奔命。分省命题和招生地方化不仅没有兑现素质教育的承诺,反而加剧了针对考生大省(往往也是农业大省)的歧视,至少使这些省份的应试竞争达到白热化程度。

更不用说,大学招生地方化直接造成教育资源的错误配置,使最好的学生得不到最好的教育,使师资和研究实力最强的大学失去了培养顶尖学生的机会,进而降低大学教育质量并浪费国家教育资源。

5、引发公众不满,影响社会和谐

招生宣传实践调研报告范文 篇四

我们是学院的一份子,我们代表的就是我们__大学__学院,我们不可以辜负学院领导对我们的寄托。生源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和办学水平,对提高我院综合实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积极响应学院招生工作需要,进一步提高我院生源质量,充分利用在校生资源,发挥在校学生招生宣传的积极性,根据招生志愿者报名,由各地区负责招生老师带队,参加学院招生宣传咨询等工作。

2014年6月25日,我们一行5人在李__老师的带领下,分为几组分别奔赴__市第一中学、省靖中、__中学进行招生宣传。我们在校内张贴海报,分发报考指南,热情详细的回答学生家长对我们学校的提问,如历年的录取分数线,专业设置,就业情况,住宿条件,学费等,并将有意向报考的同学登记在册。我和另一位同学负责的是__中学,早上8点,我们首先找到__中学的团委老师,请他帮忙宣传,老师告诉我们一会儿有广播讲话,可以进行宣传,因为我曾在广播站担任过职务,故由我进行广播宣传,另一位同学去各个班级分发资料。__中学的学生家长对我们学校表现了浓厚的兴趣,我们一直忙到了中午,然后又赶到省靖中与李老师会合。下午,我和李老师留在宾馆接待来访家长学生,另4位分别回到一中和省靖中。下午来宾馆的家长、学生络绎不绝,整个房间坐满了人,一位学生甚至有3到4位家长陪同咨询,在他们的眼睛里有焦虑,期待,每一批都咨询很长时间,与老师研究各种关于报考学校的问题。一天下来,口干舌燥,也充分的了解到了家长对孩子的关爱和焦急。

在随后的两天天里,我们去了__中学、__中学等学校,宣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我们后几天在宾馆接受详细咨询打好了基础。

跑完各个学校后,我们一边在宾馆等待家长前来咨询,一边按登记下的学生信息主动与学生、家长沟通,以争取更多的生源。招生一直持续到7月2日,在认真负责的李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做到了令自己满意,令学校满意。

古语有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短暂而又难忘的社会实践旅程像白驹过隙般,飞速而逝,这期间的感受像五味瓶——酸甜苦辣一应俱全。我学会了独立思考、独立工作与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作为一名合格的当代大学生,我们除了学习书本知识,还需要多多参加更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来充实自己,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累一些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而这些经验将会成为你的“无形资产”。作为一名大学生,只要是自己所能承受的,就应该把握所有的机会,正确衡量自己,充分发挥所长,以便进入社会可以尽快走上轨道这次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是一个开始,也是一个起点,我相信这个起点将会促使我逐步走向社会,慢慢走向成熟。

招生宣传实践调研报告范文 篇五

一、调研背景、目的及意义

刻育是决定中华民族兴衰的千年大计,是关系中国长期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国家利益,是宪法要求政府切实履行的基本义务,而受教育机会也是宪法保障公民平等享有的基本权利。近年来,中国教育在不少方面取得突破,基本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目标,并完成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历史性跨越。然而,正如温x宝总理今年9月在北京市第35中学听课后指出,中国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以高等教育为例,中国大学普遍实行的招生指标制度就是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产物。改革开放之后,虽然中国在许多领域开始推行市场经济,但是高等教育的计划体制不仅没有缓解,而且近年来在某些方面还有所加剧。分省招生指标制度造成大学生源的地方化和录取标准的严重不公,损害了广大地区的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平等权利,使大学不能得天下之英才而教之,使中小学不可能推行真正的素质教育,使个人得不到正常的德性和智力发展,使国家得不到适合政治、经济、社会与法治建设的人才。

大学本科是青年成长的关键阶段,大学招生和考试制度对国家人才培养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大学教育,招生与考试制度决定了大学可以招收和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学生可以接受什么质量的大学教育并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对于基础刻育,招生考试更是发挥着“指挥棒”作用,引导全国每年千万考生乃至每一个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向。招考制度改革事关中国每一个青少年的受教育机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潜力,理应成为国家制定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中之重。

由于高校招生改革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社会系统工程,改革成功的基本前提是系统分析中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存在的特殊问题,并正确认识高等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本着有利于公民受教育机会平等和国家教育发展的原则,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和美国华盛顿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郑州大学、南京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研究机构合作,对国内外大学招生与考试制度进行了比较研究和问卷调查。经过一年多的深入调研,初步形成了此调研报告,供教育部在起草和完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过程中参考。

二、调研主要内容

(一)中国高校招生存在的普遍问题

要在全国范围内振兴教育,必须实现教育资源和受教育机会在地区之间的公平分配。然而,目前全国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分布仍然极为不均衡,城乡差距尤其显著。在高等教育领域,广大农村没有一所大学,几乎所有全国知名学府都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更严重的是,部属重点院校对本地考生保留了远超过考生人数比例的招生指标,形成了严重的大学招生地方化,产生了一系列值得警惕的社会后果。

1、违背宪法原则,剥夺平等机会

高等教育机会是最重要的公共资源,理应按照机会平等原则公平分配给所有公民。宪法第33条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第46条明确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这表明公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应受到国家的平等保护,而不应该因户籍地等不相关因素而受到歧视。然而,部属重点院校的分省招生指标制度对本地考生给予特殊照顾,严重歧视了外地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平等权利,明显违反宪法规定的教育机会平等原则。众所周知,北京大学不是北京的北大,而是全中国的北大,但是北京考生考取北大的机会却要比山东、河南等省的考生高出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而上海、江苏、浙江、武汉等地的招生地方化甚至远比北京大学严重,诸如复旦、浙大、武大、南大等国家重点支持的“985大学”在本地录取考生达到招生总量的百分之三四十,有的甚至高达50%。

虽然目前已有16个省市实行“自主命题”,不同省份的高考成绩失去可比性,高考丧失了统一衡量标准的功能,招生指标体制的地域歧视也变得不那么明显,但是地域歧视的实质并没有改变。只要看看各大大学的招生指标分配,就会发现在所在省市自主命题前后没有实质差别,因而同一所大学对全国各地考生设置的录取门槛实际上和以前一样不平等。“自主命题”不仅不可能改变大学招生地方化的事实,而且恶化了招生地域歧视的性质;如果说统一高考时代仅限于录取分数的不平等,那么现在则已经失去了统一的衡量标准。

事实上,目前的大学招生指标体制不仅保护本地考生、歧视外地考生,而且对于外地考生群体也显示出严重的差别对待。2019年,北京大学对每万名考生在天津投放的招生指标为10人,在上海投放的指标为人,但是在山东与河南投放的指标却只有1人,在广东与安徽投放的指标更是不到人,导致不同省市的单位招生指标相差好几倍甚至十几倍。 同年复旦大学对每万名考生在浙江投放的指标为人,在北京投放的指标为人,而对河南与内蒙古投放的指标都仅略超过,不同省市的单位招生指标同样相差巨大。如此显著的差别待遇不仅侵犯了不同省市考生的平等录取机会,而且使招生指标的地域分配带上人为复杂性和巨大任意性,为大学招生腐b和幕后交易提供了温床,对招生过程的法治化与公开化则设置了重重障碍。

2、加剧“高考移民”,恶化资源分配

除了歧视广大考生的平等权利,高校招生地方化的一个直接但经常被忽视的后果是加剧中国社会的资源配置失衡。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重点扶持城市工业发展,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资源分布格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成为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全方位发达的中心,内地尤其是广大农村则成为全方位资源匮乏、贫困落后的地方。虽然中国在许多方面都打破了计划经济的桎梏,但是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资源配置失衡格局仍然在起作用,而作为计划经济残余的高校招生地方化和现有的失衡格局相结合,形成了恶性循环、积重难返的困境。历年来,京、沪等各大城市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教育资源优势,而这些省市所在的全国知名学府为本地考生降低录取标准,极大增加了这些省市对人才和资源的吸引力,进一步加剧了国家资源分配失衡的趋势。

高校招生地方化造成的一个独特现象是“高考移民”。大学对各省分配的不同招生指标造成不同的录取标准,从而自然产生了考生家庭从高标准地区向低标准地区“移民”的理性驱动。目前人们普遍关注每年招生过程中发生的“高考移民”现象,尤其是海南、陕西等录取标准得到优惠的边远省份。其实最大的“移民”对象显然还是北京、上海这些教育资源集中而本地照顾严重的省市,只不过这些省市对“移民”控制很严、要求很高,只有高学位、高职位或高投资的“人才”才可能获得在当地落户的指标,从而使他们的子女享受当地基础刻育和高等教育的优势。但是这种貌似合法的控制措施只是提高了高考乃至中小学“移民”的门槛而已,而不可能消除“移民”现象的根源。各行各业的大量精英为了给子女争取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不安心留在当地发展,想方设法、不择手段到京、沪等大城市工作,使这些地方的人才、物资、财富更加集中,使其它地区的各方面资源更加匮乏。

3、阻碍人才流动,扩大城乡差别

大学招生的地方保护主义直接阻碍了全国范围内的人才流动,并进一步扩大城乡差别。大学招生地方化本身即意味着当地考生占了大学相当部分的名额,他们毕业后大部分又留在当地工作,不仅不利于人才流动,而且极大了增加当地的就业压力。如今京、沪等地的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或研究生都选择在大学所在地就业,一方面造成这些大城市的毕业生就业压力极大,另一方面造成广大急需人才的地区却人才极度匮乏。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现象之所以并行不悖地共存于同一个国家,无非是因为计划体制长期造成的地区差异,而保护地方考生的招生指标制度无疑是维持地方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奇怪的是,不少大学竟以毕业生留在本地工作的现象作为招生地方化的理由,而不知道这种意识恰恰是地方保护主义的体现。从国家层次上考虑,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均衡发展取决于是否能从制度上保证人才在全国范围的自由流动,而大学招生地方化显然是人才流动的障碍。

人才流动不自由的受害者首先是农村。长期以来,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广大农村已经成为没有人愿意留驻的全方位落后的地方。虽然中央近年来加大了对农村的政策倾斜力度,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制度支撑,人才和资源从农村流向城市的趋势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大学招生地方化进一步扩大了原有的城乡差别,重点大学的农村学生比例连年滑坡。这种现象是十分自然的,因为诸如山东、河南等农业比重大的省份考生基数也相当大,因而往往成为京、沪等地大学招生的歧视对象,农业为主的省份得到的招生指标远低于其考生数量占全国总量的比例。再加上农村地区基础刻育不发达,农村考生在高考面前本来就处于劣势。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招生指标制度,任由大学招生地方化发展下去,必然进一步扩大城乡和地区差别。

4、增加高考压力,阻碍素质教育

在大学招生过程受歧视的农业地区往往考生人数多,而地方高等教育资源不足,因而即便采取地方保护主义措施,仍然不足以满足当地的入学需求,造成高等教育资源的供需严重失衡,当地考生的高考压力巨大。在山东、河南等考生大省,高中学生起早贪黑、夜以继日地拼命复习,放弃了文体课和节假日休息时间,影响了正常的身心和智力发展,应试教育现象极为严重。面临如此巨大的竞争压力,任何素质教育措施都无济于事。事实上,即便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推行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也正是这些大城市所在大学实行招生地方保护主义的借口之一,但是实际上依然是应试教育盛行,孩子们和家长们在各种辅导班、补习班、奥数班之间疲于奔命。分省命题和招生地方化不仅没有兑现素质教育的承诺,反而加剧了针对考生大省(往往也是农业大省)的歧视,至少使这些省份的应试竞争达到白热化程度。

更不用说,大学招生地方化直接造成教育资源的错误配置,使最好的学生得不到最好的教育,使师资和研究实力最强的大学失去了培养顶尖学生的机会,进而降低大学教育质量并浪费国家教育资源。

5、引发公众不满,影响社会和谐

招生宣传实践调研报告范文 篇六

实践内容:利用暑期为学生辅导课程,利用暑期时间为邻近学生进行课程辅导、讲解以及练习,主要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

一、 事先分析此项实践的可行性

可行原因:1。地处农村,暑期中孩子们的暑假生活相对单调

2。家长希望通过暑假提高孩子们的学习

3。家长可以在多水的暑期相对减少对孩子的管束

二、 联系教学所适当的场所,制定学习时间,布置学习设施

三、 撰写招生宣传语,并在合适位置张贴进行宣传

招生通知书如下:

招生啦

想让您的孩子有一个充实的暑假吗?

想让您的孩子在暑期中更上一层楼吗?

在学习中找到快乐,在快乐中探求真知。

主讲:语文、数学、英语

学习时间:09。7。16—8。16

学习地点:东太村村委

报名时间:09。7。11—7。16

联系人:张群 解娇娇

四、 对指定时间内报名的学生进行记录、分组

五、 开学授课阶段

1、开学第一天按照事先分好的小组给学生安排位置就坐。

2、与学生相互介绍认识。

3、给学生简单介绍以后的学习流程,以及对大家的要求。

4、 正式开始此次暑期课程辅导,让学生能够劳逸结合,适当合理的安排课程的种类、顺序、数量。努力做到使学生在快乐中探求真知。

5、在辅导接近尾声的阶段,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简单的测试,了解学生在整个暑期辅导过程当中的收获所得,并将真实情况适当的反映给学生家长,以帮助孩子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好的取得进步。

6、“毕业典礼”

简单的对此次暑期培训进行总结,并让学生们自我思考从中学到了什么,收获了多少,并鼓励学生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

实践结果:此次暑期辅导班“小小老师”的实践使自己的暑假生活非常充实,丰富多彩,没有虚度光阴。

1、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自己处世的耐心,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来说,想要让他们学有所得、服从管理,就更加需要耐心和技巧,但在自己的耐心这方面还是有些不足。

2、做任何事情、对待任何人都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尤其是对我这样血气方刚的青年人来说,更加容易意气用事,遇事更容易冲动,不能很好的控制和把握自己的情绪。在整个暑期辅导过程当中我曾有好几次都没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冲学生们发了火,事后想想根本没有必要。他们都是些年少的孩子,理所当然缺少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但是我已经是大人了,不应该随便的就发脾气,更不应该用“武力”来解决问题,对于一些小孩子的问题更应该注重引导和鼓励,而不是采取强硬的态度和措施…

3、讲授课程时,对于时间和课程的安排还不够精细。没有严格的按照“规定的时间段”上下课,有时上课时间偏长,而有时却偏短,导致时间安排不合理。没有制定正式的课程表,只是大致上粗略的分为“上午课程”和“下午课程”,没能按不同学生学习的内容进行进行具体的进度制定。虽然效率不是很低,整个暑期辅导效果还比较良好,但如果这些细节问题提早解决的话,相信此次暑期培训能使学生们获益更多。

4、最后一点就是这次暑期辅导有点“虎头蛇尾”之嫌。一是、因为随着时间的增长,又加上很多学生是邻近的一些孩子,他们便不是很“害怕”老师了。

二是、时间越长,学生们对学习产生了一些倦意,没有了开始的热情。

三是、我自身而言,也有一些懈怠与疲倦,不如开始用心负责。所以从此次实践中让我懂得了做任何事都要始终如一。能轰轰烈烈的开始,就要能踏踏实实的结束,要坚持不懈,事情才能尽善尽美。 [1] 2 下一页 尾页

实践体会:

一、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他的小学教育是至关重要的。虽然在小学期间不是学习什么高深的知识技能,但在这一时期是孩子们思想性格等形成的重要时期。比如说自信心的形成:据我观察了解,大多数的孩子都缺乏“自信心”,他们总是习惯于“崇拜”“信任”班级中平时比较优秀的学生或是被老师给与特定职务的学生。比如说在做题的时候,很多学生不能坚持自己的观点答案,而是选择一味的相信老师所指定学生的答案,不敢该生的答案正确与否。这不仅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误区,缺乏自信会响他们以后的学习发展。我认为导致这种状况的部分不原因在于老师,有部分小学教师不是特别负责,把很多“特权”交给他们认为相对优秀的学生来使用执行,但这些相对有有的学生只是相对优秀而已。他们毕竟还是些孩子,在执行这些“特权”时,往往贯穿以专横。而其他学生也在这些“特权”之下,慢慢的丢失了反抗,丢失了自我思考,丢失了自信心,到最后一味的相信特权。这样不论是对那些原本相对优秀的学生,还是普通学生都是有害的。我个人认为小学教师应对此引起较高的警惕和注意。“在其位,谋其政”尤其是对于一名教师而言,责任更为重要。

二、小学生更需要关注。通过这个暑期的辅导,我发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就算在学校被公认为“坏孩子”的那些。这些“坏孩子”更需要被关注。这种关注不是批评教育而是关心鼓励。但这些学生在学校里往往被固定在“差生”的位置上,很少有老师愿意费心管理他们,给与的关注无非是训斥。一个老师的精力是有限的,他们不可能关注到每个学生,对于本来比较优秀的学生可以适当减少管理,把精力分配到比较差的学生身上,让每个学生得到适当的关注,这样才有可能使每个学生都朝着有益的方向发展…

相关文章

防灾减灾标语【优选6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标语很是熟悉吧,标语的作用是便于“造势”,形成一种氛围,也容易起到“安民告示”的作用。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标语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防灾减...
宣传用语2018-05-03
防灾减灾标语【优选6篇】

经典广告词【优秀6篇】

广告我们估计都见过不少,但好的广告是怎样影响我们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经典广告词大全,欢迎阅读参考~  经典广告词1  1、万宝路香烟:“万宝路的男人。”  2、耐克:“说做就做。”  3、迪...
宣传用语2013-08-01
经典广告词【优秀6篇】

环保宣传语(优秀6篇)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宣传语很是熟悉吧,宣传语在生活中是比较重要的一种宣传形式。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宣传语?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环保精选宣传语大全,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
宣传用语2018-03-06
环保宣传语(优秀6篇)

项目招商广告怎么写范文通用18篇(最新3篇)

项目招商广告怎么写范文 第一篇一、工作目标20xx年力争新引进内外资开工(开业)产业项目120个,实际利用内外资金35亿元,其中工业项目占项目总数的50%以上;重点实施“三个十”招商工程,即力争引进1...
宣传用语2014-09-05
项目招商广告怎么写范文通用18篇(最新3篇)

餐饮服务口号霸气十足(实用3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口号吧,口号的作用是便于“造势”,形成一种氛围。你知道什么样的口号才能称之为经典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餐饮服务口号大全霸气十足2022,仅供参考,...
宣传用语2017-03-04
餐饮服务口号霸气十足(实用3篇)

防灾减灾日主题标语【推荐3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标语都不陌生吧,标语不但折射着时代精神,也体现了执政的方向和智慧,其意义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标语才是好的标语,下面是小编收集...
宣传用语2016-09-03
防灾减灾日主题标语【推荐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