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原文及翻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原文及翻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原文及翻译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意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我独自一人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更加思念起家乡的亲人。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只少了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及翻译

  【原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翻译】

  独自漂泊在外作异乡之客,每逢佳节到来就更加思念亲人。

  遥想家乡的亲人们今天都在登高,遍插茱萸时唯独少我一个人。

  【赏析】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拓展知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

  一、说教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王维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我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蕴涵的思乡之情,作为教学本诗的一个重点;同时由于三年级学生对古诗已不再生疏,对学习古诗的方法也有初步的了解,所以我认为通过本诗的学习,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

  这首诗的字里行间蕴含着强烈的感情,而诗人所处的年代与学生十分遥远,学生的情感难以与诗人产生共鸣,所以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的意境是教学本诗的难点。

  根据本诗的特点,通过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看注释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的内容。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领会诗文的意境。

  3、能正确朗读古诗,掌握朗读古诗的方法。

  4、拓展积累其他几首思乡的诗和句子。

  二、教学理念

  1、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诗诵读课更应该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和情感体验。

  2、古诗是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我们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增加传统文化的积累;启发学生喜欢古诗,并且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陶冶爱美的情趣。但是由于古诗创作的年代离学生比校久远,所以学生在理解意思,体会意境方面就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主要是想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总之在整个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始终有一条清晰的脉络,那就是从整体上把握古诗,通过层层诵读的方法去指导学生体会它独特的意韵美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语文课堂应该成为传承和宏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舞台。古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潜心会文,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

  三、教学方法

  1、三年级学生学习古诗已有一定的基础。以往的串讲串问,效果不理想。所以我打算运用情境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学习,运用多媒体,动用多种感官,进入到诗人描绘的情境中,体会诗句的意境美。

  2、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习,寓学法指导于教学的全过程。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这首诗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学习古诗的基础,我按以下几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

  (一)揭题,读题,解题

  古诗是我国瑰丽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诗人写作视角的小结,直接揭示本课课题,学生也很明确这是一首思乡诗。诗歌的学习要在课开始就先声夺人,抓住情感的基调,因此在读题上加以强化:“读诗要从读题目就开始入情入境。”题目中的“忆山东兄弟”中“山东”地理位置是个难点,采用板画形式,直观形象地画出诗人家乡蒲州、华山以东、长安的简单示意图,突破难点,同时也了解了诗人写作背景。

  (二)诵读,理解意境

  毛苌曰:“诗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鲁迅先生也指出:“诗歌是本以发抒自己的热情的,发讫即罢。”这都在说明诗是情感的载体。

  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可见在学习古诗时朗读的重要性。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只有在朗读(或吟诵)中才能充分发挥诗歌的抒情、审美的艺术效果,也只有在朗读中,学生才能辨味诗的语言,才能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才能被诗中的情感所感染并与之产生共鸣。所以古诗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反复朗读。本课朗读,我设计了“字正腔圆”去初读,让学生读准诗句;“有板有眼”去认真读,让学生注重节奏;“原汁原味”去吟诵,让学生把握情感基调。

  在此诵读基础上,我让学生再走近诗人,走进古诗,让学生自己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诗的意思。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我通过?“诗人的身在哪里?心在哪里?”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入情入境。在分析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让学生展开想像翅膀,从“独”、“异乡”、“异客”中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从“?每逢”、“倍”体会诗人的思乡思亲。通过描绘意境小结第一句诗,让学生对读诗句,加深了学生对千古名句的理解和感悟。通过想像王维和兄弟互相牵挂对方,更深层地体会作者思乡的伤感。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师生通过韵译、诗文的反复对读,充分感受诗歌的艺术力量。

  (三)古今乡愁诗歌拓展,学以致用。

  古诗教学,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通过古诗拓展,为他们的课外阅读打开新的视窗。本中拓展了两首古诗:一首是苏轼的《水调歌头》,另一首是现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通过对古今文人墨客诗作的欣赏,熏陶学生的情怀,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本课中还设计了一个“古诗今用”,把千古名句巧妙地运用到现代意境中,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也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平。

  (四)总结课文,共勉学生

  课的最后,赠送一首勉励诗于学生,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我们今天所学的诗仅是古诗沧海中的一粟,作为炎黄子孙应当更广泛地从民族文化中汲取养料,从而开阔视野,体会我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学生学习语言之美,学习运用美之语言。

相关文章

文言文断句技巧

由此看来,我们所说的“断句”,应该指的是对句意停顿的判断,而不是文句诵读上的停顿。小编带来的文言文断句常用技巧。  一、什么是“断句”?  先从“句读”谈起。  “句读”一词最早见于汉代何休的《公羊传...
名著阅读2012-04-03
文言文断句技巧

袁盎晁错传原文及翻译

袁盎晁错列传的创作年代是西汉的纪传体通史。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袁盎晁错传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袁盎晁错列传 作者:司马迁 袁盎晁错传原文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①,徙处安陵②。高后时③,盎...
名著阅读2011-03-05
袁盎晁错传原文及翻译

曾仕强《易经》乾卦的六个密码

易经它深入到了每个中国人思想的没一寸土地,扎根在那里。它总万教于一本,约千训于一义。它是华夏思想与哲学的源头,是文学的鼻祖。 宇宙人生有很多密码,《易经》将其归纳成六十四个,而每一个密码里面又包含六个...
名著阅读2011-08-03
曾仕强《易经》乾卦的六个密码

高中语文《赵广拒画》原文及译文

赵广拒画 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②。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③,久之遂善画④,尤工作马⑤,几能乱真⑥。建炎中陷贼⑦。贼闻其善画,使图所掳妇人⑧。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⑨。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
名著阅读2011-06-01
高中语文《赵广拒画》原文及译文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原文赏析

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帮大...
名著阅读2018-04-03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原文赏析

红楼梦惜春人物分析

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的贾惜春是金陵十二钗之一,贾珍的妹妹。因父亲贾敏一味好道炼丹,别的事一概不管,而母亲又早逝,她一直在荣国府贾母身边长大。惜春是贾府四春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其号“藕榭”。她是贾敬之女...
名著阅读2013-02-02
红楼梦惜春人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