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的说课稿(2)
《兰亭集序》的说课稿
环节二诵读文本 梳理文言现象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是要使学生具有浅显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积累一定文言知识,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继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A 初步诵读 学生结合注释自我阅读 根据学生的自我感觉完成直接而感性的阅读 ,培养的是学生的自我语言感受。
B 随后利用多媒体播放范读,让学生将范读和自我诵读进行对比,,让孩子自己感觉我们的朗读少了什么,通过对比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使学生深入感受文章蕴含的情感。 C在理解文章大意和情感的基础上 梳理文言知识,为进一步把握文章思想内涵做准备 在这一步中首先引导学生结合语境 利用工具书 理解文言词句的意思,学生质疑,师生共同大意 其次让全班合作筛选出重要的字句,再由师生对照各自所找的重点,弥补学生的疏漏, 筛选重点可以让学生以必修一以来已习惯的学习模式进行筛选,
如选十五个相对重要的字词 筛选出5个相对完整的句子,翻译。
在这过程中可以先小组讨论,达成一致后选取代表进行回答,要阐明筛选的原因并尽量不看书的翻译句子含义 若是学生回答的不全面,可由其他小组或者老师补充 ,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讨论后可评选最佳小组和最有价值组员。
最后老师亮出自己整理的知识重点,让学生对照 思考老师为何这么筛选,以便下次能更准确的找出重点的文言现象 当然重点字词是相对而言的 不能强求学生的重点和老师完全一致
别提醒学生注意 “修、期、致、临、次”等重点实词的意义一定要把握。
环节四 合作探究 感知思想内涵
学生上一环节通过掌握了重点文言知识,充分地理解的文章内容,初步把握了文章的情感。完成了文章的感性体验,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
因此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全文共四段可分为几部分,并试从每部分中找出一个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字眼。 明确:
通过
文章结构的梳理,引出 乐 痛 悲 的情感变化
2、思考:为何而乐?为何而痛?为何而悲?从而引发对文章情感内涵的理解。
鼓励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讨论解疑.把提出的问题交给学生解决,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学习的主动性,并且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教师在这个环节要给予正确的点拨且要对学生正确的思考和分析要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培养其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环节五深化拓展
说说文章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观?
学生可结合前面对情感变化的分析和自己的人生观自由发言,各抒己见,以此突破难点即理解作者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其中蕴涵的积极情绪。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作者批判了时人的人生虚化的思想,认为生就是生,死即死,不可等同视之。
教师 补充介绍背景:
东晋时人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意志消沉,不求进取,认为人生无常,生死等同。
(先概括东晋时期的这种风尚,再谈为何会有这种思想。)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最黑暗的时代,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
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思想虚无。死
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生就是死,死就是生,即所谓“一死生,齐彭殇”。
总结: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会,都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今天,我和同学们在这样一个时刻,一起聆听了王羲之面对生命的悲叹。王羲之虽然逝去了,但他的书法艺术却永远散发着魅力。他为我们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兰亭集序》,我们,又该为我们的后人留下什么呢?这是这节课我留给大家思考的问题。
再诵读一遍课文,体味王羲之的人生态度。
环节六 布置作业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已经是后之览者,应该有许多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的,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悟?写一篇小文章 字数不限。
即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能启发学生对本文有更深层次的思考,有助于树立自己的人生观。
环节七 板书设计
乐 (1、2) 集会盛况 良辰美景,乐事赏心 痛 (3) 人生感慨 生命短暂,世事无常 悲 (4)写序缘由“ 生死问题,古今同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