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的原文及翻译

鱼我所欲也的原文及翻译

  鱼我所欲也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翻译:

  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舍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想要的,大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舍弃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想要的,但我所追求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可怕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为什么不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可怕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为什么不采用呢?采用这种方法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这 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那是因为他们所追求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是圣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圣人没有失去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别人吃,四处游历的人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如果见了高位厚禄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为了大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因得好处而丧义),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好处);先前(有人为了大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妻子与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为了大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而不做吗?(如果这样做了,)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天性。

  【复习资料】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生而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二、句读停顿(略)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者/而有不为也。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5、是/亦不可以已乎?

  三、字词解释

  1、通假字

  ①“辟”通“避”,躲避。(故患有所不避也)

  ②“辩”通“辨”,辨别,(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③“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④“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⑤“乡”通“向”,从前。(向为身死而不受)

  2、一词多义

  ①之: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 此之谓失其本心(主谓之间,不译)得之则生(代词,代它,指一箪食,一豆羹)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代词,代它,指万钟)

  呼尔而与之 / 蹴尔而与之(代词,代他,指行道之人和乞人)行道之人弗受 / 为宫室之美 / 妻妾之奉(助词 的)

  ②而: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 舍生而取义者也(表并列)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 向为身死而不受 /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表转折)

  呼尔而与之 / 蹴尔而与之 (表修饰)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表承接)

  ③于:所欲有甚于生者 / 所恶有甚于死者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对)

  ④为:故不为苟得也 / 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动词,做)

  向为身死而不受(助词,不译;一说肯,情愿)

  为宫室之美(介词,为了)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介词,为了)(动词,接受)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介词,为了)(动词,接受)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介词,为了)(动词,接受)

  ⑤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呼尔而与之 / 蹴尔而与之(动词,给)

  ⑥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样)

  是亦不可以已乎(这样看来,由此看来)

  ⑦则: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 由是则可以避患者而有不为也 /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就)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那么)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如果)

  五、翻译全文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关键词“甚、苟得”)

  生命本是我喜欢的,(可我)喜欢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肯干苟且偷生的事。

  2、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关键词“恶、患、甚、避”) 死亡本是我厌恶的,(可我)厌恶的东西还有比死亡更厉害的,所以(遇到)灾祸也不躲避呀。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关键词“是心、贤者、丧”) 不仅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精神,每个人都有这种精神,不过有道德的人能够最终不丧失掉罢了。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关键词“万钟、则、辩、礼义、加”) 有人对优厚的俸禄却不区别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好处呢?

  5、此之谓失其本心。(关键词“本心”)

  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本性。

  六、内容理解

  1、作者开头写鱼和熊掌的目的是什么?

  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

  2、“鱼”和“熊掌”各比喻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以比喻引出论点,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3、作者是怎样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的?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4、“所欲有甚于生者”和“所恶有甚于死者”各指什么而言?

  “所欲有甚于生者”指“义”;“所恶有甚于死者”指“不义”。

  5、从第一段看,作者为什么可以“舍生”并不去做“不义”之事?

  因为作者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有甚于死亡的。所以他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之事。

  6、从第一段看,作者是怎样从反面申述观点的?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这种为了生存而无所不为的卑鄙无耻的做法,对于一个“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人来说是不能容忍的。

  7、第一段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点拨: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8、为什么“贤者能勿丧”?

  “义”是充塞天地之间的正气,无处不有,但面临生死考验时,贤者能固守“义”,而其他人做不到。

  9、第一段作者采取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比喻论证、道理论证。

  10、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了哪两个事例?目的是什么?

  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1)行道之人、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正面事例;(2)“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俸禄的反面事例。目的是说明“义”的重要性,从而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

  11、在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关系人的生死时,“行道之人”和“乞人”为什么“不受”?

  举这一事例有什么作用?

  “不受”的原因是有“羞恶之心”,认为“义””重于“生”。作用是通过事实证明“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并衬托出“万钟而不辩礼义而受之”的错误。

  12、“万钟”、“一箪食、一豆羹”、“义”三者哪一个更重要?

  “万钟”指高位厚禄,是身外之物;“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是生命,它比“万钟”更重要。

  但二者与“义”比起来,“义”最为重要。

  13、说明“乡为……今为……是亦不可以已乎?”这一句式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综合运用了排比、对比、反问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一些人在穷困危急的情况下可以拒绝别人的

  施舍,而在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中却见利忘义的事实,摆出同一人今昔判若两人的表现,突出了这种现象的严重性,引人深思,表达了孟子对这种做法的坚决否定,从反面说明了“万钟”亦不应受之,应以“义”为重,再次印证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雄辩力量。

  14、那些“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当初宁可饿死也不愿受辱,现在却为了身外之物而不顾廉耻,

  孟子认为这是什么原因?

  “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认为,这种人原来也有舍生取义之心,后来因为贪求利禄而丧失了。

  15、“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指什么而言?有的人为什么会失去“本心”?该句中的“此”是指什么?

  “本心”是人本身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即“义”和“善”的本性。人失去“本心”的原因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即贪恋身外之物,为自己谋取私利。

  该句中的“此”是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16、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

  “鱼”和“熊掌”;“生”和“义”;“重义轻生”的人和“贪利忘义”的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人和“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

  17、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①比喻论证,用“鱼”和“熊掌”作比喻论证对生与死的抉择;

  ②对比论证,用“乡”与“今”

  对待“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

  ③举例论证,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 ④道理论证,第一段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舍生”,见“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等句子

  18.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对国家和民族做出了贡献。举例说明。

  南宋文天祥被俘,面对元统治者的威逼和利诱,宁死不屈,写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壮语,并写出气壮山河的《正气歌》。

  七、中心思想

  1、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面临许多抉择,要以“义”为重,为了维护它,要不惜“舍生取义”。


相关文章

佛语经典语录

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周遭的世界,我们就只好改变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心来面对这一切。以下是小编分享的佛经经典语录,欢迎大家阅读!  1、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2、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
名著阅读2016-04-04
佛语经典语录

离骚原文及译文

《离骚》抒发了屈原遭谗言被害的苦闷与矛盾心情,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不附和邪恶势力的自爱精神。 《离骚》 全文对照 翻译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我是高阳帝的后代子孙啊, 我的伟大的先父名叫...
名著阅读2017-02-05
离骚原文及译文

《弟子规》

弟子规全文 〈总 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入则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
名著阅读2018-03-01
《弟子规》

植树节图片

春天来了, 万物从沉睡中苏醒,植树节到了,下面是小编和大家分享的2022植树节图片大全,一起看看吧。  植树节图片1  3月12日是“植树节”,一听到植树节这个日子,我们肯定会想到的是要去植树。当然,...
名著阅读2018-02-09
植树节图片

《骆驼祥子》主要内容情节梗概整理

堵嫱障樽印肥侨嗣褚帐跫摇仙幔ㄊ媲齑海...
名著阅读2011-06-08
《骆驼祥子》主要内容情节梗概整理

水调歌头拼音版全文

端鞲柰贰っ髟录甘庇小反首魃掀从持粗松缕硐稚拼θ松B浔输烊鳎婢碜匀纾橛刖叭冢秤胨假桑枷肷羁潭辰绺咭荩渎芾恚撬臻实牡浞吨鳌R韵率切”辔蠹掖吹乃鞲柰菲匆舭嫒模M...
名著阅读2017-09-03
水调歌头拼音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