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原文及全文赏析

《枫桥夜泊》原文及全文赏析

  《枫桥夜泊》是唐朝安史之乱后,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的一首羁旅诗,《枫桥夜泊》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枫桥夜泊》的原文及赏析, 欢迎阅读!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原文及全文赏析1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在浩翰的古典诗歌里,能把枫桥、寒山寺的秋夜景色写得这样好,除张继外,还没有第二人。由于这首诗的问世,提高了枫桥、寒山寺的声誉,使它至今仍是国内外游人观览的胜迹。那么这首名作好在哪里呢?好就好在诗人能够运用白描的手法,把景物的形象、色彩、音响交织融汇得十分和谐,构成了此地特有的一幅秋天夜景图,并且能够十分自然地把诗人自己的思想感情渗透其中。

  出现在画面上的秋夜景物,有远处的霜天、残月、栖鸦;有近处的江畔枫树、渔舟灯火、桥下客船。这些景物的远近、明暗、位置、层次都被诗人形象地勾画出来。特有的夜色气氛,已使客船上的旅人愁思难眠,而乌鸦的不时啼叫和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又加深了深夜的孤寂气氛。在一首诗里,既能把景物写得这样真实、形象、幽美,又能把自己的满怀愁绪表现得这样充分,实不多见。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枫桥夜泊》原文及全文赏析2

  这首七绝以一愁字统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诗的首句,写了午夜时分三种有密切关连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时便已沉落下去,整个天宇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树上的栖乌大约是因为月落前后光线明暗的.变化,被惊醒后发出几声啼鸣。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静谧的环境中,人对夜凉的感觉变得格外锐敏。“霜满天”的描写,并不符合自然景观的实际(霜华在地而不在天),却完全切合诗人的感受: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气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整个一句,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层次分明地体现出一个先后承接的时间过程和感觉过程。而这一切,又都和谐地统一于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围和羁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运思的细密。

  此外,也有人认为第一句诗描写的是清晨时的景象:乌臼鸟叫了,月亮下山了,天亮了,到处都是白花花的霜。而后三句采用倒叙方法,写诗人整个夜晚都处于失眠状态。

  诗的第二句接着描绘“枫桥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在朦胧夜色中,江边的树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

  怀禅微刻《枫桥夜泊》

  怀禅微刻《枫桥夜泊》

  廓,之所以径称“江枫”,也许是因枫桥这个地名引起的一种推想,或者是选用“江枫”这个意象给读者以秋色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伤春心”,“青枫浦上不胜愁”,这些前人的诗句可以说明“江枫”这个词语中所沉积的感情内容和它给予人的联想。透过雾气茫茫的江面,可以看到星星点点的几处“渔火”,由于周围昏暗迷蒙背景的衬托,显得特别引人注目,动人遐想。“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江边,一江上,景物的配搭组合颇见用心。写到这里,才正面点出泊舟枫桥的旅人。“愁眠”,当指怀着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对愁眠”的“对”字包含了“伴”的意蕴,不过不象“伴”字外露。这里确有孤孑的旅人面对霜夜江枫渔火时萦绕的缕缕轻愁,但同时又隐含着对旅途幽美风物的新鲜感受。

  诗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幅却特别疏朗,两句诗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钟。这是因为,诗人在枫桥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鲜明深刻、最具诗意美的感觉印象,就是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从各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特征,但还不足以尽传它的神韵。在暗夜中,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静夜钟声,给予人的印象又特别强烈。这样,“夜半钟声”就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里似乎不能忽略“姑苏城外寒山寺”。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初建于梁代,唐初诗僧寒山曾住于此,因而得名。枫桥的诗意美,有了这所古刹,便带上了历史文化的色泽,而显得更加丰富,动人遐想。因此,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也就仿佛回荡着历史的回声,渗透着宗教的情思,而给人以一种古雅庄严之感了。诗人之所以用一句诗来点明钟声的出处,看来不为无因。有了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一笔,“枫桥夜泊”之神韵才得到最完美的表现,这首诗便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枫桥秋夜景物画的水平上,而是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艺术意境。夜半钟的风习,虽早在《南史》中即有记载,但把它写进诗里,成为诗歌意境的点眼,却是张继的创造。在张继同时或以后,虽也有不少诗人描写过夜半钟,却再也没有达到过张继的水平,更不用说借以创造出完整的艺术意境了

  拓展

  《枫桥夜泊》作者

  张继和孟浩然是老乡流传下来诗的很少,首首都是经典

  张继字懿孙,襄州人,也就是今天的湖北襄阳人,跟孟浩然是老乡,天宝十二年的时候他中了进士,大力年间曾经担任过洪州盐铁判官,张继的诗在当时就非常受好评,时人赞之,叫诗体清俊,事里双且。只可惜他的诗流传下来的很少,不过少归少,首首都是经典,这一首《枫桥夜泊》已然让他千载留名,甚至声扬海外。

  月落乌啼霜满天勾勒了一个略感凄清的氛围

  枫桥在今天苏州的西郊,据宋人记载枫桥枕潜河,俯官道,南北舟车所从出。可见枫桥是水路交通的一个枢纽,也是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因此当张继途经苏州的时候就有了在枫桥的一夜停泊,全诗仅仅围绕夜泊展开。

  诗歌的第一句描写夜泊的整体情境,勾勒了一个略感凄清的氛围,先写月落,月亮渐渐向西而落,看似一个简单的落字,其实是有着丰富的暗示的,在落字中所包含的情绪应该是低沉的,给人的印象是时间流逝,夜色已深,隐约透露出夜里的几分寒意,所以一开头的月落就已经勾勒出夜泊的这个大环境。其次写乌啼,远处传来乌鸦的啼叫声,乌鸦这种鸟喜欢在秋冬季节聚集成群,叫声比较凄厉,因而在古代诗词中又被称为寒鸦。所以乌啼从听觉上入手,同时也强化了夜泊的清冷,月落和乌啼之后便是霜满天了。霜同样是秋天里的典型意向,霜的存在说明夜里的温度怎么样?很低。空气里头都凝结了水汽了,在朦胧的夜色里似乎有满天的寒霜笼罩在天地之间,所以读罢诗歌第一句,一种凄清悠冷的感受就会油然而生了。

  江枫渔火对愁眠“对”字用得非常别致

  在第一句所勾勒的大环境里逐一刻画其中的几个点,第一个是江枫,枫叶作为秋天里的代表性的景,它的出现既是对题目枫桥夜泊中的枫桥进行了一个呼应,同时也是秋意渐浓的暗示。秋天嘛,是一个容易让人感伤的季节,尤其是对于背井离乡的游子来说,当秋天到来,天气转凉的时候会让人加倍思念家庭的温暖,加倍地嗟叹独自在外的寂寞和孤单。

  渔火,是夜里渔船上的灯火,零星的几点渔火给朦胧的夜色就增添了少许的光亮,渔火的光亮映照着江风,枫叶的红色呼应着渔火,二者就成为暗夜里的一抹亮色。

  第三对愁眠,这里的句法是非常独特的,首先这个对字用得非常别致,从理论上说,应当是诗人面对着江枫和渔火,但在这又可以解读为江风、渔火对着诗人,他们陪伴着因愁绪而辗转反侧的诗人,如此一来,江风、渔火就有了一丝人情的味道了,然而只有江枫、渔火的陪伴,却又反衬出诗人的孤独和寂寞,其实是愁眠的意思,诗人究竟是带着愁绪入眠呢,还是因为有愁绪而无法入眠呢,似乎都可以读得通,然而无论诗人是睡着了,还是醒着的,都一定充满着浓浓的愁丝,从这两点可见句法的独特。

  姑苏城外寒山寺唐代著名僧人寒山曾经在这居住过

  姑苏也就是苏州了,寒山寺就在枫桥边上,又称枫桥寺,唐代著名僧人寒山曾经在这居住过,所以名寒山寺,在这姑苏城外的寂寞夜色里,从寒山寺传来了清亮的钟鸣之声,你想那是具有穿透力的声响,穿破秋夜的寂静,穿破宇宙洪荒的寂寥,清晰地传入诗人的耳朵,传到诗人的心底,而诗人的种种愁绪仿佛也跟随那半夜的钟声久久回荡,弥漫在这朦胧的夜色里。

  夜半钟声到客船曾经引发过诗歌史上一番大讨论

  这一句还曾经引发过诗歌史上一番大讨论,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最早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他在《六一诗话》里说句则佳矣,句是好句,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他以为三更半夜不是打钟的时候,故诗句虽佳,却不符合现实。

  对于欧阳修提出的意见许多人都不同意,宋代的诗论家,像朱弁,叶梦得,陈岩肖等人就纷纷列举历史上的记载,包括前人的诗篇来说明夜半钟声实有其事没有问题,到了明清诗论家再来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就认为宋人未必太拘泥于事实了,明代著名的诗论家,也是文艺理论家胡应麟就说,张继的《夜半钟声到客船》,谈者纷纷,皆为昔人愚弄。诗流借景立言,唯在声律之调,兴象之合,区区事实,彼岂暇计?无论夜半是非,即钟声闻否,未可知也。这是说诗歌重在借景立言,重在艺术境界的营造,至于钟声是不是在半夜,甚至是不是真的有钟声,这都不重要。

  就观点而言,宋代和明清诗论家各有不同的立场,我觉得我们不必强分高下,但如果就欣赏这首诗而言,我们的确可以暂且忘记事实到底怎样。我们尽可以尽情沉浸在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去体会其中复杂又饱满的感受。

相关文章

明史王治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 王治字本道,忻州人。嘉靖三十二年进士。除行人,迁吏科给事中。寇屡盗边,边臣多匿不奏;小胜,文臣辄冒军功。治请临阵斩获,第录将士功;文臣及镇帅不亲搏战者止赐赉。从之。隆庆元年,偕御史王好问核内...
名著阅读2015-09-03
明史王治传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必背文言文

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大家对文言文一定不陌生吧?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看懂文言文发愁,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语文必背文言文,欢迎大家分享。  高中语文必背文言文 篇1  荆...
名著阅读2018-04-04
高中语文必背文言文

两小儿辩日原文翻译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御寇所编的《列子·汤问》,是一篇极具教育意义的寓言文言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关于两小儿辩日的原文翻译,内容如下: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
名著阅读2018-03-09
两小儿辩日原文翻译

文言文《有屠人货肉归》阅读答案

有屠人货肉归[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
名著阅读2011-09-02
文言文《有屠人货肉归》阅读答案

祭妹文原文以及翻译

这篇《祭妹文》是我国文学史上哀祭散文的珍品,表现了兄妹之间深挚的情感。所以小编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祭妹文原文以及翻译,欢迎阅读。  祭妹文原文以及翻译  【原文】  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
名著阅读2014-06-06
祭妹文原文以及翻译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及翻译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小编整理了《荆轲刺秦王》文言文及翻译,欢迎欣赏与借鉴。 荆轲刺秦王 西汉 刘向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名著阅读2014-03-02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