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思无邪什么意思
诗经思无邪什么意思
思无邪,语出《论语·为政》,是中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评价《诗经》的观点。由于孔子和《诗经》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的影响,人们包括当代青年对这一观点进行了多种多样的解读。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诗经思无邪什么意思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论语为政》第二章便是孔子对于诗的赞叹: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成为后世诗经学的重要范畴,也是后世文艺理论探讨比较多的话。理解这句话的关键是“邪”字。朱熹翻译说:程子曰:“思无邪,诚也。”诚就是真诚,不虚伪。“邪”在古代是徐虚的意思,即吞吞吐吐,要说不说,不说还想说,不敢直抒胸臆。而《诗经》各篇确实是真情流露,敢爱敢恨,实话实说,毫不矫情,思想感情真实而不虚假,这是大美至美。这句话对于理解《诗经》很有帮助。
因为“思无邪”很重要,因此我们再展开一点解说。首先,《论语》本章出现在《为政》的第二章的位置上,就值得我们格外重视和深思。
《论语》篇目章节的排列是大有深意的。我对本篇主旨概括为“‘德政’是本篇之骨骼筋脉,守正、真诚是主要表现与要求。人终生要走正途是本篇之主旨大纲。”对于“思无邪”一句,汉代包咸注解为“归于正”,肯定是对的,与全篇的主旨一致。但还要进一步的阐释,“邪”的本字是地名,许慎《说文解字》解释此字说:“邪:琅邪郡,从邑牙声。”135下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段注》只是解释其作为语气助词的“邪”与“耶”意义相近,并没有解释作为实词的用法。如果从字形来看,就应该是地名。如何引申到“歪邪”,与“正”成为反义词,难以考证。但孔子在这里的用法,肯定是“不正”的意思。但这里的不正,不是淫邪的意思,而是“不真诚”、“不纯正”,即虚伪、矫情、巧言令色。其侧重点在提倡实话实说,真情真发,而不是虚情假意。因此,“思无邪”就是真情,属于真善美中对于“真”的要求和肯定。
“真”就是不欺,诚信,而诚信是做人最重要的品质,甚至可以说是“仁”的基石。如果没有诚信,则“仁”便成为空中楼阁,虚幻不实了。
《论语》中讲到诚信的内容则太多了。孔子关于诚信的最主要人们能够耳熟能详的论述也在《为政》篇中,即第二十二章:“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强调诚信是人的立身之本,是人在社会上可以前行的前提,这绝不是偶然的。“诚信”与“真”本质内容上一致,可见“真”是文学作品的生命。
法国弗洛贝尔说:“一本书应当具有品德,假如读者看不出来的话,若非读者愚蠢,便是从精确的观点来看,这本书是错误的。因为一件东西只要真,就是好的。”确实,真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基础与开端,虚假和伪善是最令人讨厌的。“善和美在本质上是同样的东西,因为二者都建立在同一个真实的形式上面;但他们的意义却不相同,因为善与欲望相对应,其作用恰如最后因,而美则与知识相对应,其作用有如形式因。各种事物能使人一见而生快感即称为美。”善和美都建立在真的基础上,善和美的的前提是真,故缺失了“真”其他便都没有任何意义。
“真”首先是真实的感情,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打动读者,其根本原因便是读者在文字的背后感受到作者涌动的热血与激动的泪花,没有真情的作品是不可能感人的。真正用泪水和心血写出的文字便足以打动人心,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便是发自灵魂的呼喊,便是对公平与正义的召唤,故能够打动后世无数怀才不遇之文人的心;而孟郊在《游子吟》则是他对于母爱发自肺腑的歌颂,故成为母爱颂歌的代表作。因此,“真”是一切艺术品的灵魂与生命。王国维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其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略似之。”李后主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宋徽宗的《燕山亭》(裁剪冰绡)两首词都是二人由帝王沦落为囚徒后痛心疾首的哭诉,是用含血的眼泪写成的,故非常感人。他们在位时是写不出这样的精品的。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完全是真情的流露,如话家常,如泣如诉,打破一切祭文的写法,成为后世经典,其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真情。
法国作家波德莱尔在《一八四五年的沙龙》中指出:“艺术家必须具有一种真率的品质,并能够忠实表现自己的性情,再加上自己技巧所具备的一切方法的帮助。没有性情的艺术家,是谈不上绘画之事的。…一切艺术的本质永远是美的事物通过每一个人的感情、热情和梦想而取得的表现。”(下卷227-228)对于真、善、美的追求是全人类共同的愿望,仔细品味,这里“真率的品质”和“忠实表现自己的性情”便都是“真”,与孔子所说“思无邪”的意蕴是一致的。
孔子一向是我不怎么喜欢的人,可是他说了一句我特别中意的话--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无邪,多好的三个字,难怪会被安意如用来当书名。
最早知道诗经,大概都是那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再后来,使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而课本上又教了《硕鼠》、《氓》、《静女》……而让我狠下心来一句句地阅读那些人类童年时代歌谣的句子,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爱玲借范柳原之口说,这是最悲哀的诗。
那时我不懂,还是执著地认定,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而今终于懂得,“生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分开。好像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
也懂得了,这句话里,有怎样的无奈与苍凉。
爱玲是对的.,她一向透彻得比我早。
跑题了,我想说的,是诗经。
我们在那么远那么远的远古,居然就曾经吟出过这样多美丽的诗句--每次想到这一点,我都会感慨到兴奋。
前世的前世的前世,我们原来有过这样纯净美好的记忆。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我记得有个女子在文章里说,因了这一句,她爱上了诗经。
那种感觉我懂。我爱上圣经,也是因了一句话。
最简单的文字常常最有力量。
因此每每看到署名为“桃夭”、“桃之11”之类的女子,我都会报以了解的一笑:桃花灼灼之艳,是生为女子的我们心底都有的渴求。
而每次看到云胡不喜的文章,更是会特别认真地读一遍。
云胡不喜,如环佩叮铃,在我还不理解其中含义的时候就喜欢上了;更何况,这个京城女子,遇见的是我们齐鲁大地的君子。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想她选这个名字的时候,心中的喜悦,一定也如珠似玉。
另一个只因为声音就喜欢的句子是“式微,式微,胡不归?”--写到这儿我发现,没什么联想能力的极品五笔,居然能联想到“式微”。
式微,不去管它的意义,听起来多像一个女子的名字,温婉的,古典的,特别的,女子。
诗经是可以用来起名字的,随便两个字的组合,就好过街上的起名专家们。
除了起名,诗经无疑是封好情书,深情而含蓄,简单而直白。
安意如说,她要写封信给那个他,信里只写八个字:风雨如晦,鸡鸣喈喈。
而他一定会明白。
我要恭喜这个侍弄文字的女子,这世界上能懂这八个字的男人,万中无一了。
当我写“挑兮达兮,在城阙兮”的时候,我已经伤感而遗憾地知道,并没有人能懂得我的意思--如果能知道下一句,其实很简单。
因为没有人愿意费心去弄明白,那些遥远的诗句中,有怎样隐忍而夺目的美。
诗三百,思无邪。那些无邪的句子,无声无息地散落在远去的历史的河流中,等待有一天,某个有缘人在原野上与它邂逅相遇,回眸间,有美一人,清扬婉兮,宛在水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