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的十二金钗是哪十二个
红楼梦里的十二金钗是哪十二个
《红楼梦》,别名《石头记》等,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红楼梦里的十二金钗是哪十二个教学计划,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红楼梦》中“十二金钗”
1.黛玉: 可叹停机得,愖怜咏絮才,<红楼梦>中“十二金钗”。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2.宝钗: 可叹停机得,愖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3.元春: 二十年来辩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4.探春: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老师笔记《<红楼梦>中“十二金钗”》。
5.迎春: 子系中同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
6.惜春: 勘破三春景不长,缝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候门女,独卧表灯古佛旁。
7.湘云: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8.李纨: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9.凤姐: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10.巧姐: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11.可卿: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 宁。
12.妙玉: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金闺花柳质,终陷淖泥中。
拓展阅读
《红楼梦》介绍
《红楼梦》,别名《石头记》等,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通行本共120回,大部分人认为前80回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后40回作者为无名氏,整理者为程伟元、高鹗。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些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百态的史诗性著作。
《红楼梦》版本有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大系统。程本为程伟元排印的印刷本,脂本为脂砚斋在不同时期抄评的早期手抄本。脂本是程本的底本。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其作者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真事隐去,假语存焉”的特殊笔法更是令后世读者脑洞大开,揣测之说久而遂多。二十世纪以来,《红楼梦》更以其丰富深刻的思想底蕴和异常出色的艺术成就使学术界产生了以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问——红学。
艺术成就
《红楼梦》突出的艺术成就,就是“它像生活和自然本身那样丰富、复杂,而且天然浑成”,作者把生活写得逼真而有味道。《红楼梦》里面大事件和大波澜都描写得非常出色,故事在进行,人物性格在显现,洋溢着生活的兴味,揭露了生活的秘密。它的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继承发展了前代优秀小说的传统。
《红楼梦》塑造了众多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他们有正面的,有反面的,有主要的,也有次要的,各自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而且其中不少形象已流行于生活之中,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永远放射着奇光异彩。
《红楼梦》的情节结构,在以往传统小说的基础上,也有了新的重大的突破。它改变了以往如《水浒传》《西游记》等一类长篇小说情节和人物单线发展的特点,人物事件交错发展,彼此制约,创造了一个宏大完整而又自然的艺术结构,使众多的人物活动于同一空间和时间,并且使情节的推移也具有整体性,表现出作者卓越的艺术才思。
《红楼梦》的环境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笔法可谓多样、特色尤为鲜明。在中国古典小说中,融合精彩的环境描写,以刻画人物丰满的形象和鲜明的个性,是作者的独创。作者对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没有像一般小说一样进行详细的描写,而是采用似乎不经意实则是别出心裁的粗笔点染,将大范围的'社会典型环境的描写、特征融化到小说的细节描写中,让读者感受到大厦将倾的时代变迁和社会生活的特别氛围。
《红楼梦》语言成熟优美。其特点是简洁而纯净,准确而传神,朴素而多采,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小说中那些写景状物的语言,绘色绘声,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红楼梦》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或是艺术技巧上都具有自己崭新的面貌,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使它足以卓立于世界文学之林而毫不逊色。
作者介绍
曹雪芹(约1715~1763),名沾,字梦阮,出身贵族世家,经历了一个封建富豪家庭盛极而衰的过程。少年时代的豪华生活,使他熟悉了贵族大家庭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种种人情和世态。晚年的贫困潦倒,使他能够更清醒地、深刻地观察生活,看清剥削阶级的腐朽和罪恶。有了这样一个认识生活、理解生活的基础,再加上他的进步的思想意识,良好的艺术修养,认真的创作态度,正确的创作方法,才使他有可能创作出《红楼梦》这部公认为中国古典小说创作高峰的杰作。全书共120回,前80回为曹雪芹所写,后40回大家都认为是高鹗续写。高鹗的续书虽然在思想高度和艺术成就上与前80回有差异,但基本上符合曹雪芹的原意,并使全书的故事完整无缺,得以在广大读者中间广泛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