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ppt

陋室铭ppt

  从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一气呵成,以“比”的手法,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注释

  ⑴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

  ⑵在(zài):在于,动词。

  ⑶名(míng):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⑷灵(líng):神奇;灵异。

  ⑸斯是陋室(lòu shì):这是简陋的屋子。斯:指示代词,此,这。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⑹惟吾德馨(xīn):只因为(陋室铭)的铭文(就不感到简陋了)。惟:只。吾:我,这里是指(陋室铭)的铭文。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上:长到;入:映入。

  ⑻鸿儒(hóng rú):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鸿:同“洪”,大。儒,旧指读书人。

  经典诗句

  本文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体现陋室环境清幽,突出景色之雅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体现作者交往之雅的句子(从日常交往方面写出“陋室不陋”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体现作者活动情趣的句子:A正面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B反面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句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全文中画龙点睛的句子:孔子云:何陋之有? 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义相同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文中运用了类比手法的句子是: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文中有两处运用了虚、实结合的的写法:第一处实写:谈笑有鸿儒。 虚写:往来无白丁。 第二处实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虚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相关文章

欧阳修纵囚论原文及赏析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
名著阅读2013-02-06
欧阳修纵囚论原文及赏析

《读孟尝君传》原文、翻译及赏析

《读孟尝君传》原文、翻译及赏析1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
名著阅读2015-03-07
《读孟尝君传》原文、翻译及赏析

如何自学易经

想要学好易经,和学习任何其他学问都是一样的,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和努力,没有捷径可走。虽然天赋很重要,但那些真正的易经高手一定都是下过苦功夫学的,我从不相信谁会有特异功能,也从来没有谁天生就会,高手一定...
名著阅读2019-02-09
如何自学易经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及译文

蹲藜煞砥胪跄哨伞吠ü藜梢宰陨砭云胪踅欣啾却佣贸鲋毖圆灰椎牡览恚砣捌胪跄哨沙椎墓适拢佣得鞴匦牍惴翰赡筛鞣矫娴呐澜ㄒ椋死祝趴梢孕斯牡览怼O旅嫘”嗾砹恕蹲藜煞砥胪跄哨伞吩...
名著阅读2011-07-06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及译文

《岳阳楼记》中考题及答案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代表作品,学习完《岳阳楼记》,我们一起来看看关于《岳阳楼记》的中考考题吧! 《岳阳楼记》中考题及答案集锦 习题: 11.下列加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樯倾...
名著阅读2016-06-09
《岳阳楼记》中考题及答案

《赤壁赋》:主客答问中的哲理思悟

引导语:大家都认为《前赤壁赋》是苏轼的自问自答,那么我们一起来阅读下文看是否是诗人的自问自答? 《前赤壁赋》原文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
名著阅读2012-05-04
《赤壁赋》:主客答问中的哲理思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