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经络学说

黄帝内经:经络学说

  引导语:《黄帝内经》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其中的经络学说。

  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络”名词的出现较“脉”为晚,经络是对脉的进一步分析。《灵枢•经脉》说:“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者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医学入门》也说:“经者,径也;经之支脉旁出者为络。”可见经脉与络脉的区别在于:经,即路径之意。经脉是主干,多循行于深部,纵行于固定的路径。络,即网络之意。络脉是分支,深部和浅部皆有,呈纵横交错状网罗全身。经脉和络脉,相互沟通联系,将人体所有的脏腑、形体、孔窍等部分紧密地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经络系统

  人体经络系统,是由经脉、络脉、经筋、皮部和脏腑等五个部分组成。其中以经脉和络脉为主,在内连属于脏腑,在外连属于筋肉、骨节、皮肤,如《灵枢•海论》所说:“夫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经脉与络脉

  经脉是经络的主干,主要有正经和奇经两大类。

  正经有十二条,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为“十二经脉”。十二经脉有一定的起止,一定的循行部位和交接顺序,在肢体的分布和走向有一定的规律,与脏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是人体气血循行的主要通道。

  奇经有八条,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合称为“奇经八脉”。正经与奇经的不同,正如《圣济总录》所说:“脉有奇常,十二经者常脉也,奇经八脉则不拘于常,故谓之奇经。盖言人之气血常行于十二经脉其诸经满溢则流入奇经焉。”奇经主要具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分出的较大的分支,分别起于四肢,循行于体腔脏腑深部,上出于颈项浅部。其中,阴经之经别从本经别出,循行于体内,而与相为表里的阳经相合,起到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两经之间的联系的作用,并能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形体部位和器官,以补正经之不足。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多数无一定的循行路径。络脉有别络、浮络和孙络之分。

  别络是较大的分支。十二经脉与督脉、任脉之别络,以及脾之大络,合为“十五别络”。别络的主要功能是加强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在体表的联系。

  浮络是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皮肤表面)而常浮现的络脉。

  孙络是最细小的络脉。

  外连经筋、皮部

  经筋和皮部,是十二经脉与筋肉和皮肤的连属部分。经络学说认为,经筋的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 是十二经脉的连属部分,故称之为“十二经筋”,具有连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全身的.皮肤,是十二经络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经络之气的散布所在,所以,把全身皮肤分为十二个部分,分属于十二经脉,称“十二皮部”。

  内络属脏腑

  经络联系全身的组织、器官,布散于体表各处,同时深入体内,连属各个脏腑。正经、经别、奇经、络脉都与脏腑有一定的联系。其中,十二经脉则起着主要和直接的连属作用。

  《黄帝内经》是经络学说的盛典

  经络学说的渊源

  据记载,中国最早的经络学说出现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而真正为世人所重视并流传至今的则是两千五百年前的《黄帝内经》中的经络学说。在《黄帝内经》这部旷世的医学者著作中,“经络”这个概念贯穿全书,书中有《经脉》《经别》《经筋别论》等有关经络的专篇,《黄帝内经》成为经络学说的圣典。

  《黄帝内经》记载,经络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的,经就是干线,络就是旁支。人体有十二条主干线,以及任督二脉,还有无数条络脉。经和络纵横交错,在人体内共同构成一个环流网状系统,遍布于全身的各个部位。它不仅分布于体表,而且进入体内,与脏腑相连,并且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运行不息,担负着运送全身气血沟通气血、沟通人体内外上下的功能。

  藏象理论对经络的描述

  《黄帝内经》的藏象理论将人体的内脏器官总括为六脏六腑,脏为阴,腑为阳,分别配置一条经络,即十二正经,它们组合成人体完整的阴阳组合系统。十二正经的循行,起始于环绕肺的肺经,顺序经由各脏腑经络,最后到环绕肝脏的肝经又再度回到肺经,形成循环全身之流程。六脏含心、肝、脾、肺、肾以及心包;六腑含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其中“三焦”不是独立的脏器主体,而是按脏腑部位和功能分为三个部位:心、肺为上焦;脾、胃为中焦;肝、肾、大肠、小肠、膀胱为下焦。而传统的五脏六腑,源自中国先秦至汉代时占主导地位的“天六地五”学说。当时人被认为是天地阴阳相合的产物,人的五脏应地之五行、六腑应天之六气,所以,尽管之后五脏中增加了心包一脏变为六脏,扔一直沿用“五脏六腑”的说法。

  经络的功能

  经络是人体结构的组成部分,经络系统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它的功能主要表现在:运行全身气血,营养脏腑组织;联络脏腑器官以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以调节人体各部分机能使之协调平衡等方面。

  运行全身气血,营养脏腑组织

  《灵枢•本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物质基础,人体的气血必须通过经络的传注,才能布散于全身各处,以“内溉脏腑,外濡腠理”,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

  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人体气血通过以十二经脉为中心的遍布全身上下内外的庞大的经络系统,周流不息,渗透灌注到各个组织器官中去,以提供充足的营养和能量,维持和发挥各个组织器官正常的生理活动。

  同时,气血亦依赖经络的传注输送,以多种循行方式和路径,通达于全身,发挥其营养机体、防御外邪等重要作用。

  联络脏腑器官,沟通上下内外

  人体是由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组成的复杂有机体。其各部分具有各不相同的生理功能,同时又共同组成有机的整体活动。这种相互联系,彼此配合及有机协调,主要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作用实现的。由于十二经脉及其分支的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上达下,相互络属脏腑,联络肢节,奇经八脉联系沟通于十二正经,调节盈虚,从而使人体各个脏腑,以及体表各个组织器官之间有机地联结起来,构成一个内外、表里、左右、上下彼此之间紧密联系、协调共济的统一的有机整体。

  感应传导信息,调节机能平衡

  经络系统在运行气血、沟通脏腑器官的基础上,可通过经气的作用,对各脏腑形体官窍等的功能活动进行调节,以维持人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当人体发生病变时,应用针刺等方法,激发经络的调节作用,使脏腑功能恢复到平衡状态。

相关文章

《秋下荆门》原文及鉴赏

《秋下荆门》李白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第一句“霜落荆门江树空”是写景,同时点出题中的“秋”和“荆门”。荆门山原是林木森森 ,绿叶满山,如今秋来霜下,木叶零落,...
名著阅读2011-04-04
《秋下荆门》原文及鉴赏

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原文和翻译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chán chán),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
名著阅读2014-03-07
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原文和翻译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日春夏,日秋冬

三字经中有很多很多、举不胜举的典范和事例,有着很深很深的现实意义,我们一定要珍惜,要读懂她带给我们的真正含义。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6 日春夏,日秋冬 演讲人:钱文忠 讲师简介: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华东师...
名著阅读2019-01-07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日春夏,日秋冬

苏轼《观潮》文学赏析

引言:《观潮》是苏轼在临终之时给小儿子苏过手书的一道偈子 ,对于《观潮》仅从字面解释是很简单的,但简单中又蕴舍看不简单,不简单之处就在于本诗的第一句与最后一句是重复之句。而最后一句“庐山烟雨浙江潮”重...
名著阅读2012-01-09
苏轼《观潮》文学赏析

与李生论诗书原文译文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给大家分享了李生论诗书的原文翻译,欢迎借鉴! 与李生论诗书 文之难,而诗之难又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
名著阅读2018-09-05
与李生论诗书原文译文

《雨雪曲》阅读练习附参考答案

雨雪曲 江总 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 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
名著阅读2015-05-01
《雨雪曲》阅读练习附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