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雅采薇译注赏析

诗经小雅采薇译注赏析

  【关键词】

  诗词名句,抒情,思乡,戍边

  【名句】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出处】

  先秦·佚名《诗经·小雅·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译注】

  采薇啊采薇,薇菜生出了新芽,已经冒出了地面;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就要到头了。

  ① 薇:豆科植物,今俗名称大巢菜,可食用。一说指野生的豌豆苗。

  ② 作:生出,冒出地面,新长出来。止:语助词。

  ③ 曰:说,或谓乃语助词,无义。归:回家。

  ④ 莫:“暮”的本字。岁暮,一年将尽之时。

  【说明】

  《小雅·采薇》是一首戎卒返乡诗。诗歌表现了将征之人的思家忍苦之情,并将这种感情放在对景物的描写及对军旅生活的述说中表现。

  全诗六节,诗运用了重叠的句式与比兴的手法,集中体现了《诗经》的艺术特色。以采薇起兴,前五节着重写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强烈的思乡情绪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从中透露出士兵既有御敌胜利的喜悦,也深感征战之苦,流露出期望和平的心绪;第六节以痛定思痛的抒情结束全诗,感人至深。

  【赏析】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是《诗经》常用的起兴,以采薇这一动作,来突出戍边士卒的艰苦生活,从而引起思归情怀。这两句兴中兼赋,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饥,这两句是眼前之景的`记录,反映了戍边士卒的生活苦况。“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写士卒因生活艰苦而起了归家之心。眼看一天天这么生活下去,好不容易一年快要到头了,也该是回家的时候了。可是战友们不知提到过多少次回家,却始终不能回家。更多描写思乡的古诗词名句请关注“”

  诗的前三章的每一章开头均以“采薇采薇”起兴,并加以“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的变化,循序渐进,形象地写出了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的生长过程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反映出戍役的漫长。“曰归曰归”,为什么就不能回家呢?因为战事频频不休,将士们有保家卫国的职责。这样,恋家思亲的个人情感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便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但笼罩全诗的情感主调仍是悲伤的家园之思。

相关文章

徐霞客《徐弘祖》原文与译文赏析

徐弘祖 【原文】 二十二日晨餐后,弘辨具骑候行,余力辞之。遂同通事就道,以一人担轻装从,而重者姑寄寺中,拟复从此返也。十里,过圣峰寺。越西支之脊而西,共四里,过放光寺,入录其藏经、圣谕。僧留茶,不暇啜...
名著阅读2019-05-06
徐霞客《徐弘祖》原文与译文赏析

《乡愁》原文及译文

原文,汉语词语,义为原作品、原件,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乡愁》原文及译文,希望能帮到大家!  原文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
名著阅读2011-06-07
《乡愁》原文及译文

南园其一译文及鉴赏

南园十三首(其一) 李贺 花枝草蔓眼中开, 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 嫁与春风不用媒。 译文: 南苑的春天,百花竞开,艳丽多姿。在一片红花丛中,点缀着朵朵白花,她们都像越地美女那样靓丽,美不...
名著阅读2014-06-01
南园其一译文及鉴赏

《孔子世家赞》原文及赏析

孔子世家赞朝代:两汉作者:司马迁原文: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
名著阅读2011-01-07
《孔子世家赞》原文及赏析

宿清溪主人翻译及赏析

《宿清溪主人》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 夜到清溪宿,主家碧岩里。 檐楹挂星斗,枕席响风水。 月落西山时,啾啾夜猿起。 【前言】 李白在池州写了许多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但以《宿清溪主人》为...
名著阅读2013-07-05
宿清溪主人翻译及赏析

苏轼词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念奴娇 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
名著阅读2013-09-01
苏轼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