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桃花源记》原型地(图)-“秦汉桃源”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型地(图)-“秦汉桃源”

  导语:《桃花源记》真的确有其地吗?有名男子称找到陶渊明《桃花源记》原型地。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的陶渊明《桃花源记》原型地(图)-“秦汉桃源”,欢迎阅读!

  《桃花源记》原型地找到了?

  1600多年前,陶渊明笔下的武陵“渔人”误入“桃花源”。当“渔人”回到“郡下”,将新的发现报告给“太守”、“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后南阳“高尚士”刘子骥“闻之,欣然前往。未果,寻病终。”东晋陶渊明所撰的《桃花源记》以一句“后遂无问津者”结束了不足400字的全文。

  “不尽其然。”在长沙工作的安化人张贻明却声称,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寻找,他找到了真正的“桃花源”。“与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相比,益阳市安化县奎溪镇达坳村黄桑坪有20多个特征符合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昨日,记者在张贻明的陪同下对黄桑坪进行了一番踏访,发现这里的确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有几分神似。

  《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场景几乎处处可见

  从怀化市溆浦县水隘乡炉厂坪村出发,一行人从一条山路攀爬而上。快到山坳时,今年已是68岁的张贻明连忙将走在前面的记者叫住,指着狭窄的山坳口说:“《桃花源记》里说‘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你看,这不是‘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吗?”循着张贻明手指的方向看过去,记者看到一束光从山坳的那一边射了过来。

  此前,张贻明曾指着流经水隘乡炉厂坪村的那条小溪告诉记者,他曾经考察了溆水上游多条小溪,只有那条小溪“具备行舟的条件”。所以,他认定武陵“渔人”就是从那条小溪舍舟上岸后,沿记者所爬的山路而进入“桃花源”的。

  最先进入“桃花源”的武陵“渔人”“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记者翻过山坳口,眼前立即豁然开朗。只见就在万山丛中,有一片村落“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山坳口上,有一清朝康熙年间所立的茶亭。据考证,记者所攀爬的这条山路自古就是江浙一带通往云贵的驿道。同时,山坳也是武陵郡与长沙郡的分界点。按照张贻明的说法,“桃花源”当属长沙郡,由于“渔人”是武陵人士,“桃花源”才被误传在武陵郡内。

  下到黄桑坪,“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俨然一个安然恬静、质朴和谐的“桃花源”……即使在深冬,《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场景在黄桑坪几乎处处可见。

  藏在叠翠山峦中的黄桑坪有200多亩田地,38户人家、280多人。记者注意到,这里的房屋除了有几栋外贴白色瓷砖的小楼外,其余全是木头青瓦,清代风格依然。“我们这些村民都是500年前从溆浦迁移过来的张轼的后裔。以前,我们这里就被称为‘秦汉桃源’。还是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武陵‘渔人’的故事。”今年50岁的村民张忠良告诉记者,村里保存得最久的房子有300多年历史了。

  “前几年,村里有户人家打井,当打到六七米深的时候,居然打出了类似灶屋的泥土和树木烧过后的灰尘。”张忠良认为,黄桑坪很早就有人住居,“周围山上的泥沙经雨水长年累月的冲击都集中到了坪里,使得我们现在住的地方地势抬升了。”

  张忠良说,黄桑坪的村民现在都还保持着秦汉农家的生活方式,民风古朴,生活与世无争……。虽然记者一行进村后,村民不曾“设酒杀鸡作食”,但连忙端上热茶并拿出瓜子花生招待。而且,令记者称奇的是,坪里的狗见到记者一行不但不叫,反而还一股劲地摇着尾巴以示亲热。同时,这几天湘西北下了一场中雪,就在记者进入黄桑坪的那条山路上,还残存着尚未融化的雪迹,可黄桑坪的村民却说“我们这里根本没落雪。”

  用证明数学命题的方式寻找《桃花源记》原型地

  196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的张贻明一直在长沙从事计算机的开发和应用工作。他发明的电脑雕刻机曾一度风靡全国,并获得了国家专利。“2002年,溆浦县有关方面请我用雕刻的方式将屈原在溆浦的.行程标记出来。我在溆浦的山山水水中穿行了整整大半年,终于搞清楚了屈原在溆浦的行程,并立碑为记。”

  就在这一年,由于常德市桃源县将在其“桃花源”景区举办桃花节而将岑寂多年的“桃花源”归属地的争论再度挑起。“我在溆浦的山水间穿行时,隐隐约约地感到《桃花源记》的原型地应该在地处雪峰山东北一带的梅山地区。”

  “我是学数学的,我想用证明数学命题的方式寻找《桃花源记》原型地。”张贻明找来《桃花源记》,逐字逐句将原文进行逻辑分析,得出20多个特征信息。张贻明将这20多个特征信息设为命题的边界条件,在结合了社会背景这一充分必要条件后,他采用数学命题证明上的逐步逼近法将《桃花源记》原型地锁定在古武陵郡和长沙郡的交界线上。“而这个交界线,正与现在的溆浦县和安化县的交界线相吻合。”

  翌年,张贻明开始了“桃花源”的寻访工作。经过上千公里行程,在走访了近100个村庄后, 2007年9月2日,张贻明终于从溆浦县水隘乡炉厂坪村的一条山路走进了安化县奎溪镇达坳村黄桑坪。“那一刻我真的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这里不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吗?”

  为慎重起见,张贻明抑制住内心的喜悦,又花了近一年时间,走访了邵阳市新化县、隆回县与溆浦县交界的村庄及安化县与桃源县交界处,最终认定黄桑坪就是真正的“桃花源”。“我在排除了其他疑似地后,才敢向外界宣布黄桑坪是《桃花源记》惟一原型地这一说法。经过与《桃花源记》原文相对照,惟有黄桑坪的情况与《桃花源记》里的描写相吻合。”

  雪峰山东北梅山地区曾经存在一个大“桃花源”

  关于历史上的“桃花源“究竟在何处,一直争论不休,而且,似乎地点越争越多,包括云南省广南县坝美村、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等30多处,甚至不长桃树的北方某地也声称找到了“桃花源”。但《桃花源记》原型地也并无最后定论。同时,也有观点认为,《桃花源记》只是作者的一种梦幻追求,现实中并不存在“桃花源”。

  张贻明的说法虽然再次引来争论,但并不影响社会各界对“秦汉桃源”的关注。在2009年1月召开的湖南省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省政协常委、长沙市政协副主席、民进长沙市委主委周秋光教授专门交了一份《关于挖掘湖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以安化为核心的梅山文化旅游圈的建议》的提案。周秋光所指的梅山文化旅游圈就包含了张贻明所说的“秦汉桃源”等景点。

  周秋光在提案中说,梅山文化是一种大文化概念。的确,据史料记载,地处雪峰山东北的梅山地区曾经存在一个大“桃花源”。

  公元前202年,百越军事领袖梅鋗因攻秦助汉有功,而被刘邦封于梅山一带,并给予其后代不服徭役、不纳赋税等特权。梅鋗对内实行人人平等、亦民亦兵、自给自足的政策,对外依赖梅山天险实行武装割据,从而确保了梅山地区“旧不与中国通”的“独立王国”,在封建王朝的包围中延续了1200多年。1072年,宋神宗派大将章惇开梅山,该地区才重新受朝廷的管辖。因梅山地区这一段独特的历史,许多学者将“不服徭役、不纳赋税”的梅山地区称之为“封建王朝时代的桃花源”。

  而张贻明在证明黄桑坪就是《桃花源记》原型地中所说的“社会背景这一充分必要条件”也正是指的梅山地区这一段独特的历史。“陶渊明笔下的武陵‘渔人’误入‘桃花源’的故事发生在376年至396年的东晋太元年间,那个时候,梅山地区正处在没有赋税、没有徭役、没有王法的时代……本来就过着‘躬耕自资’生活的陶渊明在听到武陵‘渔人’的故事后,将之写成《桃花源记》一文就不足为怪了。”

  “桃花源”里人对误入的武陵“渔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依据梅山地区的那段独特的历史,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里人对武陵“渔人”的“自云”似乎得到了开解。但方圆1200多平方公里的梅山地区是否还存在第二个类似于黄桑坪一样的村子?张贻明用证明数学命题的方式寻找《桃花源记》原型地的方法是否正确?这些问题都需要等待有识之士来“开解”。

相关文章

李清照《声声慢》的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清照《声声慢》的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
名著阅读2018-03-05
李清照《声声慢》的原文及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声。 (1)请用形象的语言描述第三联的内容; (2)自选角度对该联进行简要赏析。...
名著阅读2019-06-07
《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40个出自诗经的经典好名字及寓意解释

中国自古就有取名寻《诗经》出处的传统,一个气质优雅,此名出自经典、拥有厚重文化积淀的好名字,会让人平添几分敬意。如果你想为宝宝取个文雅的好名字,又不想自己钻到故纸堆里费尽心机地查找,就看看这篇好名字大...
名著阅读2014-07-02
40个出自诗经的经典好名字及寓意解释

颜渊季路侍原文及翻译

导语:不管多么险峻的高山,总是为不畏艰难的人留下一条攀登的路。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颜渊季路侍原文及翻译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颜渊季路侍原文及翻译 颜渊、季路言志 ⑴ 颜渊、季路⑵侍⑶。子⑷曰:“盍⑸...
名著阅读2017-07-05
颜渊季路侍原文及翻译

七擒孟获的译文

最近突然对诸葛亮七擒孟获有些想法,感觉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还是蛮阴险的,孟获可能只是诸葛亮挑选的一个可怜虫。诸葛亮的七擒七纵都是为了逼迫孟获,使孟获最后不得不投降。孟获只是帮诸葛亮看住南蛮的棋子。接下来...
名著阅读2012-02-03
七擒孟获的译文

黄帝内经的饮食养生

《灵枢。胀论》说:“阴阳相随,乃得天和,五脏更始,四时循序,五谷乃化。”首次提出食物的消化吸收与四时有关。后世养生学家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总结出一套因时制宜的饮食养生法则,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
名著阅读2014-04-09
黄帝内经的饮食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