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朗诵背景
沁园春长沙朗诵背景
《沁园春·长沙》是诗人毛泽东的开卷之作,实际上是诗人改造旧世界的宣言书,但诗人寓动于静,寓张于驰,其锋藏而不露,其势引而不发,其词雅而不激。
沁园春·长沙
朝代:现代
作者:毛泽东
原文: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诗词中的代表作之一。词以长沙为题, 是抒写与长沙有关的经历。长沙对青年毛泽东来说, 是有非常深厚而亲切的政治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感情的地方, 是他的第二故乡。诗人毛泽东正是带着对于长沙亲切的政治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感情而故地重游的。当诗人伫立橘子洲头, 眺望岳麓山枫叶秋红的背景, 凭吊爱晚亭杜牧《山行》遗曲, 目送滚滚北去的湘江水, 举目仰观天空展翅的雄鹰, 俯首察看碧水跃动的'游鱼, 感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竞争, 涌发了“谁主沉浮”的感喟。一方面是故地重游, 缅怀往昔不平凡的岁月, 意在怀古; 另一方面是追昔抚今, 今昔对比, 旨在谕今,流露出激情与壮志。
上阕记游, 以“独立”开篇, 以诗人所见起笔, 重在写景; 下阕以“携游”二字照应, 意在回忆往事, 以景寓情, 重在抒情。上阕写景, 特写晚秋之景。这秋景别具生气, 一反古人“无边落木萧萧下”、“寒蝉凄切”、“寒塘渡鹤影, 冷月葬花魂”的萧索。写景也并非是纯写景物不关情, 而是景中寓情。试看楚天秋景, 寒意逼人; 枫叶笑红, 岳麓染翠; 湘水奔流, 鱼跃无束; 天高地迥, 鸢飞戾天, 万物不息。这些鲜活的画面给人美的享受, 倍增乐观向上的情怀。而景中情恰是诗人意气风发, 俊采风流, 敢为天下先, 敢做擎天巨人, 寄兴致于旷远, 扬斗志于飞舟, 慨天地之茫茫, 寄沉浮于百侣的体现。所以下阕抒情首先追忆往昔的峥嵘岁月“百侣曾游”、“指点江山”、“浪遏飞舟”。虽然斗转星移, 物是人非, 当年所发生的一切已成为过去, 但旧地重游似曾相识的情感油然而生。睹物思人、睹物生情, 都是在眼前这一特定的似曾相识的景物上展开的。这就自然而然地把眼前与往昔的一切联系起来, 不得不令人抚今追昔, 发思幽古之情。
其次, 今日“独立”是亲身之经历, 亲眼之目睹,亲身之感受; 当年是“携游”, 也是昔日之亲身经历,亲眼之目睹, 亲身之感受。前后对比, 只是时间变了, 空间没有变化, 今非昔比, 情况也不同。昔日是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而今是革命重任在肩, 风雨如磐, 是把昔日理想付诸实践的时候, 是力挽狂澜的实施。
再次, 有了这些美好的景象, 感情又能通过这 样的景象抒发出来, 不仅显现了当年的豪迈气概,而且再现了生活的本来面目, 反映了现实。情不是孤立的, 而是与现实人生息息相关的, 即“融景入情, 寄情于景”。而从全词来说, 是借景抒情。情是全词的重头戏, 是诗人寄兴之所在, 是诗志的归宿。主要言诗人改造世界之志, 扬吐纳新之情。词中的艺术形象是那样鲜活, 所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是那样炽烈, 感情是那样淋漓尽致。全词是情景交融的有机体, 但全词仍以“情为主, 景为宾”,“有我之境”是全词的主要特色。
词中所描绘的这些色彩鲜明、生机盎然的秋景图, 不是信手拈来, 极目所及, 而是经过艺术加工,赋之以主观情感的, 把诗人积极乐观的心志寄寓在景物之上, 从“万类霜天竞自由”中揭示秋景之奥秘, 揭示蕴涵的人生哲理。从“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中得出“谁主沉浮”的诘问。这诘问, 不仅是对自然界万物的质问, 而是对宇宙的质问, 对现实人生的严峻挑战, 也是对当时不合理社会的强烈否定。诗贵乎意境, 意境深远, 则诗蕴深邃; 意境优美, 则诗情崇高。然而, 如果离开作为主体的诗人的情感来大谈客观之景, 仅凭客观存在的自然景物就不会形成意境。真正的意境乃是情景的交融, 正所谓,“景物无自生, 惟情所化”、“以我观物, 物皆著我之色彩”, 正是“有我之境”的境界。诗人笔下的秋景, 不正是“有我之境”的表现吗?不正是挥洒了奋发堪称典范, 总之依拙笔陋见, 本词是情景交融, 以情为主,以景为宾的艺术写作手法, 上阕即景生情, 情于景中生; 下阙是缘情设景, 景于情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