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平生太湖上》译文及鉴赏

《水调歌头·平生太湖上》译文及鉴赏

  《水调歌头·平生太湖上》

  宋代:佚名

  建炎庚戌题吴江

  平生太湖上,短棹几经过。如今重到,何事愁与水云多?拟把匣中长剑,换取扁舟一叶,归去老渔蓑。银艾非吾事,丘壑已蹉跎。

  脍新鲈,斟美酒,起悲歌。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干戈。欲泻三江雪浪,净洗胡尘千里,不用挽天河。回首望霄汉,双泪堕清波!

  《水调歌头·平生太湖上》译文

  建炎四年庚戌年题于吴江

  我以前曾几次乘舟经过太湖,如今我重来此地,为什么总觉得愁恨像湖上的云、湖中的水那样多呢?我准备把匣中的长剑,换成一叶扁舟,归隐江上。做官本不是我要做的事情,寄情山水的隐居生活都被耽误了。

  切上鲈鱼,斟起美酒,放声悲歌。生长在太平盛世,万万没有料到今天要饱尝兵戈之苦。我想要倾泻三江的水浪,消灭尽金人侵略者,决不要休战求和。但回头来看看朝廷,朝廷无意收复失地,让人伤心垂泪。

  《水调歌头·平生太湖上》注释

  吴江:即吴淞江,太湖的支流。

  “平生太湖上”二句:我以前曾几次乘舟经过太湖。平生:从来。太湖:古名震泽,又名具区,位于江苏、浙江之间。短棹:此指小船。经过:曾经经过。

  “如今重到”二句:如今我重来此地,为什么总觉得愁恨像湖上的云、湖中的水那样多呢?

  拟把:意为准备把、想把。长剑:古人佩剑,表示要争取功名。

  “换取扁舟”二句:以剑换舟,暗示报国无门。只好终老江湖。老:终老。

  渔蓑:渔人穿的蓑衣。此指渔钓之事,即隐居江上。

  “银艾非吾事”二句:掌管印信本不是我要做的事情,即无意仕途,想寄情山水,也因被琐事耽误而未能成行。

  银:银印,即官印。艾:像艾草殷绿色的拴印用的丝带。

  丘壑:山丘沟壑,泛指山水。

  蹉跎:虚度光阴。此指失时。

  脍(kuài)新鲈:烧煮新鲜的鲈鱼吃。脍:把鱼肉切细。鲈鱼是吴江、松江、太湖一带的名产。

  “太平生长”二句:意谓自己生长在太平盛世,万万没有料到今天要饱尝兵戈之苦。

  岂渭:哪料到。

  干戈:古代兵器,这里代指战争。

  三江:指流人太湖的吴淞江、娄江、东江三条支流。

  雪浪:白浪。

  净洗胡尘:指消灭一切入侵的敌人。胡尘,指金人侵略者。

  挽天河:卷起天河之水(用以洗净甲兵),暗指休战。此句意谓北方失地未收复,决不能休战求和。

  “回首望霄汉”二句:意谓作者满怀报国志向,可是朝廷无意北伐收复失地,空使志士伤心垂泪。霄汉:本义是指天空,这里暗指朝廷。

  《水调歌头·平生太湖上》赏析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收复祖国山河的雄心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上片写重游太湖的感触。太湖之景天下胜,而今沦陷,可自己又报国无门,只好终老江湖。下片着重抒情,作者先用鲈鱼、美酒来强调太湖的美和平静的生活,接着写和平生活遭受破坏,激起报国雪耻的爱国热忱。全篇悲怆激愤,波澜起伏,首尾呼应,唱出了爱国志士的心声,风格沉雄、豪放。

  此词系题于吴江桥上,因而全篇紧紧围绕江水立意。“平生太湖上,短棹几经过”,这里的“几”含有说不清多少次的意思,它与“平生”“短棹”配合,把往日太湖之游写得那么轻松愉快,为下文抒写愁绪作了铺垫。“如今重到,何事愁与水云多”,陡然转到当前。接下去的词句是感情的连续抒发。一方面留下悬念,另一方面先把感情凸显出来产生感染力。

  “拟把匣中长剑,换取扁舟一叶,归去老渔蓑”,以剑换舟,暗示报国无门,只好终老江湖。但是这三句用“拟”字领起,分明说只是打算。“银艾非吾事,丘壑已蹉跎”,这两句申足前三句句意:先说自己无意做官,后说归隐不能。上片把出处进退的各个方面都已说尽,全篇似乎可以就此收束,然而作者并没有说明,他何以有进退之想,以及最终是进是退,这又预示着必有新意要说。用这种似收似起的句子结束上片,是填词家所追求的胜境。

  下片起头“脍新鲈,斟美酒,起悲歌”三个三字句,音节疾促,势如奔马,作者的感情从中喷涌而出。“脍新鲈”字面上直承“渔蓑”“丘壑”。不过上边已说“归去老渔蓑”未成,”丘壑”之隐也已蹉跎,因而它同上片又好像无关。这种似承似转的过片法,也是大手笔的.绝技。从内容着眼,“新鲈”“美酒”都是至美之饮食,但后面接上的是“起悲歌”。此所谓以乐衬悲、愈转愈深者也。“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兵戈”,这里开始回答“何事愁与水云多”,也呼应“平生太湖上,短棹几经过”。“岂谓”表达作者没有想到、出于意外。全句意谓自己生长于太平盛世,万万没有想到今天饱尝了兵戈之苦。

  “欲泻三江雪浪,洗胡尘千里,不用挽天河。”“挽天河”出自杜甫《洗兵马》“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杜甫这首诗,是东、西两京收复后,官军继续进击安、史叛军时所写,设想天下大定之后,便如周武王既克殷,可以“偃干戈,振兵释旅,示天下不复用”(《史记·周本纪》)。词用这句气势磅礴的“挽天河洗甲兵”,移用于“净洗胡尘”,这是一个改造;接着又说“不用挽天河”。只须“泻三江雪浪”去“净洗胡尘千里”。这又是一个改造。以“三江雪浪”这一“本地风光”代替“天河”,构想新奇。南宋爱国诗词运用“挽天河”这个出典,多只用其字面,要“洗”的已不是“甲兵”,而是蒙了“胡尘”的山河。这首之外,如张元斡词《石州慢·己酉秋吴兴舟中作》“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陆游诗《八月二十二日嘉州大阅》“要挽天河洗洛嵩”都是。不过,这三句用“欲”字领起,也分明说只是有此打算。正因为有了这一打算,上片中所说的以剑换舟的打算才未实现,丘壑之隐也才蹉跎。结尾“回首望霄汉,双泪堕清波”,“霄汉”这里暗指朝廷,作者满怀报国志向,可是面对朝廷只能使浓愁变成伤心的双泪,因为统治者并不允许人民通过战斗收复失地,作者的一切设想,也都因朝廷的妥协投降而变成了泡影。

  这阕词慷慨悲壮,每个字的后面都激烈跳荡着一颗被压抑的爱国心。词中不断掀起的波折,反映了在国事不宁的情况下个人身心无处寄托的彷徨和苦闷。千百年后读之,仍然使人感叹无已。

  《水调歌头·平生太湖上》创作背景

  公元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庚戌),金兵在杭州大肆掳掠后,于北返途中,遭到韩世忠和夫人梁红玉在镇江黄天荡的阻击,大败;岳飞和钱需在建康和镇江之间又大败金兵;吴蚧在青溪岭、彭原店再次挫败金兵。在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下,南宋朝廷仍重用奸臣秦桧当宰相,大肆迫害抗金爱国人士,推行投降卖国之策。因此,无名氏在吴江长桥上写下这首《水调歌头》。

相关文章

苏武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苏武传》这篇文言文,坚强个性、民族气节、爱国意志三个方面是构成苏武形象的主要特征。下面给大家整理了苏武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一起来看看吧! 苏武传 作者: 班固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
名著阅读2011-01-01
苏武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大学三纲八目的追求全文译文

导语: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 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子至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大学三纲八目的追求全文译文,欢迎阅读参考。 大学三纲八目的追求全文译文 【原文】 大学之道(1...
名著阅读2016-08-07
大学三纲八目的追求全文译文

黄帝内经白话文:至真要大论

黄帝内经中的至真要大论主要传达了什么意思呢?主要讲了什么呢? 黄帝问道:五运相互交 和主岁,太过不及交 替为用,我已经知道了。六气分治一年中,主管司天在泉,其气来时是怎样的?岐伯再拜而回答说:问的多麽...
名著阅读2017-08-02
黄帝内经白话文:至真要大论

以学自损不如无学原文及译文

【南北朝】颜之推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 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 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注解 1.夫:句首发语词。 2.学者:学习的人。 3.求益...
名著阅读2019-03-08
以学自损不如无学原文及译文

圆明园的鼎盛时期

北京西北郊一带具有山、泉、湖、沼之胜,历来是封建帝王及亲贵显宦缔构行宫苑园之所。至清代康熙、乾隆时期,社会经济有显著发展、国库充盈,清帝为了追求宁神受福的园居生活,从而在这一带兴起了空前规模的园林建设...
名著阅读2011-08-09
圆明园的鼎盛时期

游晋祠记原文翻译

晋祠在山西省太原市西南二十五公里处悬瓮山下,原为纪念周代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而建。内有圣母殿、唐叔祠、关帝庙、水母楼等建筑,以及隋、唐松柏和“难老泉”等名胜古迹。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游晋祠记原文翻译,欢迎大...
名著阅读2012-08-09
游晋祠记原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