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前赤壁赋》名句归纳(2)

苏轼《前赤壁赋》名句归纳

  第4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又何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呢!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说明.那么什么为我们所有呢?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我们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此情此景乃缘于李白的《襄阳歌》:“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进而深化之.

  第5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清代古文家方苞评论这篇文章说:“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岂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如此适调而畅遂也.”(引自《评注古文辞类纂》)苏轼通过各种艺术手法表现自己坦荡的胸襟,他只有忘怀得失,胸襟坦荡,才能撰写出“文境邈不可攀”的《赤壁赋》来.

  《赤壁赋》是苏轼人生的一个分水岭,是苏轼思想成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因”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为了排遣内心的苦闷,他除了礼佛参禅,就去赤壁矶头欣赏自然,畅游长江.佛道思想的影响、天地灵气的启迪与对历史人物的深思,使苏子逐渐走出心灵的阴霾.而其重要的标志,就是这篇震烁古今的名篇──《赤壁赋》.

  文章开篇描写一幅如诗如画的月夜秋江美景:凉爽的秋风徐徐吹来,江面上荡起漾漾的微波,一轮明月从东山冉冉升起,月光下的薄雾如轻纱般笼罩在江面上,水天一色,浩浩渺渺,茫无际涯.面对迷人的景色,作者忘情地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情个自禁地“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人间的一切烦恼、个人的不幸遭遇都一下子抛于脑后,他进人到一种飘飘欲仙的陶醉状态,“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而正当“饮酒乐甚”的时候,箫声响起.这“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其实正是苏轼心迹的折射.作者忘情于月夜秋江,但没有忘身.“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桂棹”“兰桨”是文人的自喻,“美人”是理想君主的象征.苏轼“扣舷而歌”的喜悦背后隐藏着一抹哀愁──一个不被重用反遭迫害的落魄文人的幽怨.借客之箫声,他奏响了一支哀婉、凄切的心曲,“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如潜蛟舞于幽壑,如嫠妇泣于孤舟,从而给原本优美的景色涂上一层淡淡的悲哀,为下文的主客问答奠定了基调.

  值得注意的是,赋文中的主客未必是两人,问答本身兴许就是苏轼内心的自我剖白.此时此景,作者“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从眼前的赤壁,联想到三国的曹操,其用意颇深.曹操“固一世之雄”,曾“破荆州”“下江陵”,曾“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结果不也有“困于周郎”之时?“而今安在哉?”两相比较,自己不过一个“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的官宦小吏,曹公的身份、功业与自己可谓判若云泥.突然间,苏轼意识到了自己的 “渺小”,仿佛一个寄生在天地之间小虫儿……字里行间,虽流露出人生短暂的思想,而实质却是其心理变化的一个转折──消极的思想深处正在酝酿“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内心骚动.只是,这“飞仙”与“明月”并非什么“求仙隐逸”,而是文人早年“忠君报国、经世济时”的理想.“知不可乎骤得”,苏轼此时才恍然明白,当年进谏神宗皇帝所说的“欲速则不达”正印证在了自己的身上.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接下来的这段精辟的阐述,可说是苏轼走出其心灵阴霾的真实写照.通过对水与月“逝者如斯”“盈虚如彼”的深刻观照,作者捕捉到“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生命本真.于是“哀吾生之须臾”没有了,“羡长江之无穷”消失了.他最终彻底顿悟“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多么开阔的胸襟!多么旷达的精神!跳出心灵炼狱的苏轼开始尽情享受“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你瞧,这就是阴霾散尽的苏轼,“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这就是跳出炼狱的苏轼,“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苏轼《赤壁赋》赏析

  苏轼是宋代的文学大家,他的文学主张及其创作实践.至今深深地影响着我国的文坛,他的诗文作品屡屡被选为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之中.自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他的诗文都深受执教者和受教者的喜爱.这种现象,在我国历代作家中.是少有鲜闻的.譬如屈原,其作品意义深远,影响亦大,但由于与现读者隔膜濛远,难以理解,所以其受欢迎的程度自然就低,其余还有那种应付之作,因某一特定原因硬塞进教材的,自然就更不可用于而语了.当然,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博大情深,深受人民喜爱的作家作品.如繁星翰海.但亲切如苏轼者,亦不为多.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虽经过各方讨论、论证,专家和权威部门审定,又有多篇苏轼诗文选入,此亦可证明苏轼诗文之不朽!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六课,是苏轼的《前赤壁赋》,课文题为《赤壁赋》,只在课文注释中标明,此赋为《前赤壁赋》.苏轼的前后《赤壁赋》都是苏轼游记文中的精品、极品其文学价值极高,实为我国古代游记文学的经典之作.

  前后《赤壁赋》均创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谪居黄州期间,两文都体现了作者不因遭受政治迫害而萎靡消沉,而是洒脱飘然,寄豪情于山水,荡胸臆于自然.

  《前赤壁赋》(即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所题《赤壁赋》,下文亦同)记叙了作者携客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农历七月十六日夜游赤壁的情景,文章起笔不凡,一篇叙事写景之文,写的如此清新优美,情韵动人,不愧为名家大手笔.

  文章先交代时间、地点和人物,接着写作者与客夜泛舟于赤壁的所见所感.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将“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日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江景,巧妙的组成一幅生动真切的画面.今人读来,犹有身临其境之感!接着,作者用极富浪漫色彩的笔调,抒写了自己与客夜的感受:“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只有飘逸洒脱之人,才能领悟此景,也只有豁达脱俗之人才会有此感受,千年苏轼,真是不虚此行此游,其后情景定然更为精彩!

  有景如此,对景高歌,方为乐事.中国古代的文豪,大多与酒结下了深厚的渊源,曹操不是“对酒当歌”么,陶渊明不是“把酒东篱下”而“悠然见南山”么?还有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苏轼自然是不会例外的,“于是饮酒乐甚,扣船而歌之”.真乃神仙胸襟,好不令人神驰心漾!而后且饮且歌,歌词清丽,而客又吹洞萧而和之,真是良辰美景,诗酒兴会,乐亦无穷也.然而作者笔锋一转,巧妙地将乐转入悲来:“洞萧其声鸣鸣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洞萧之声浑厚低沉,本是其音色特征,所以由此转悲,实属意外之自然.此时作者又以夸张之笔,对举之句,极写了洞萧之悲的感染力:“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文中洞萧之声悲,实则暗喻作者心中之憾,此乃作者因“乌台诗案”负“莫须有”之罪名,被贬谪黄州,使其雄才难展,壮志难酬,对一个“此心耿耿,归于忧国”的有志有才之人来说,实是人生之大憾.憾则憾矣,但作者并不因此消沉,而是积极的自为开脱,保持乐观的心态,因此也就有了下文的与客对话;作者问萧声悲的原因:“何为其然也”客人对“悲”的解释:一是想到当年赤壁之站的风云人物都已一去不返,何况我辈等闲之人呢?二是广阔的天地和悠悠不尽的长江而感到人生之渺小与短促,于是乎,悲从中来.这段客人的答话,其实是作者政治上失意后所产生的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的真实流露.这样说来,似乎与前文有些矛盾,其实不然,苏轼睿智之人,七情六欲自然丰富于常人,对景生情,触发因政治失意而产生的一时消极情绪,亦属自然.最为可贵的是,他能从此消极情绪跳出来,转入理智和超然.此段文字,文气充沛,感情深沉,为逼出下文主人对客人的劝慰作了充分的准备.

  于是也有顺理成章地有了下文主人对客人的劝慰,着重的表现了作者“变”与“不变”的相对主义理论和“物各有主”的观念,这是全文的主旨所在,这其中,虽然有作者纵情山水与世无争的消极思想,但更主要的是一种旷达,一种洒脱,一种理智和超然,这实在是常人难及的,人们常说,人生不如意者常十八九.尽人事而顺自然,这实在是一种大彻悟、大智慧.正因为苏轼如此,方成就了千古文豪!直到今天,这依然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最后一段,文章以主客开怀畅饮,由悲伤又转到了快乐,和文章开头相呼应.

  总览全文,通篇紧紧围绕着明月江水之景,进行叙述、描写和议论,在叙述中议论,使文章富有思致和理趣,在叙事、描写、议论抒情,使文章情趣顿生,使全文达到了情、景、理的完美而和谐的统一.同时文学构思新颖,层次井然,波澜起伏,首尾呼应,奔放而又自然,流畅而富于变化,情景交融,如诗如画,极富美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相关文章

诗经蒹葭鉴赏分析

导语:《诗经·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是一首怀人古体诗。诗中的“伊人”是诗人爱慕、怀念和追求的对象。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经蒹葭鉴赏分析,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蒹葭 先秦:佚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名著阅读2018-03-07
诗经蒹葭鉴赏分析

红楼梦林黛玉写的诗词

逗炻ッ巍纷魑澜缥难У钐玫墓灞Γ哂泻芨叩难芯考壑怠!逗炻ッ巍分械氖是秤卸俣嗍祝渲辛主煊癖氏碌氖使...
名著阅读2014-07-01
红楼梦林黛玉写的诗词

千年一叹经典段落摘抄

肚暌惶尽肥怯嗲镉晗壬牧ψ鳎胍酝煌氖牵馐且槐救占恰T谇曛坏氖焙颍嗲镉晗壬嫦愀鄯锘宋朗...
名著阅读2013-03-04
千年一叹经典段落摘抄

《平凡的世界》主要情节概括

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阅读可以改变思想、获取知识,从而可能改变命运。以...
名著阅读2012-05-09
《平凡的世界》主要情节概括

三字经动画片全文

度志肥侵泄拇称裘山滩摹T谥泄糯涞敝校度志肥亲钋诚砸锥亩帘局弧!  度志啡摹 ∪酥酰员旧疲韵嘟跋嘣丁9恫唤蹋阅饲ǎ讨溃笠宰ā! ∥裘夏福窳诖Γ硬谎В...
名著阅读2018-03-07
三字经动画片全文

《咏雪》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 (一)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名著阅读2017-01-07
《咏雪》文言文阅读及答案